刘远举专栏:社会管理决策中的专业技能与方法论
2012-10-9 来源:南方都市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权益、诉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不同个体、不同组织之间合法权益的指向往往并不一致,存在冲突,甚至这些组织、个体在不同时期的权益、诉求也是多元或相互矛盾的,比如假期中,人们低价格出行和更通畅出行的诉求,在本质上就是相互抵触的。
面对复杂多变甚至相互抵触的权益和诉求,只有提高决策水平,用更精细化的社会管理,寻求一条不断逼近社会整体福利帕累托改善的路径,以最小代价达成最大利益,这对社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决策过程中的专业技能支撑问题。政府官员并不是专家,而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都由各类专业问题所综合构成,所以决策者应该更多地向专家、智库咨询,甚至面向社会公开讨论。比如此次假期高速公路免费,事先就应该有多方面的专业考量,比如政策的合法性,再如从经济学角度测算出行需求的弹性,预测免费诱发的出行需求等等。这些都可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或从各类专业公司如租车公司收集资料进行推算。现在发达的信息技术已经为更详细地收集资料提供了条件。相对中国,西方的这类智库和民调行业更加发达。决策过程的精细化和复杂化,表面看来会增加政策的决策成本,但却可以极大地省下执行成本,乃至避免或减少执行中的损失。
某种程度上,决策过程是否有专业技能支撑,取决于决策者的方法论。毋庸讳言,中国很多大型工程,都是外行领导内行的一言堂式决定,受长期以来偏重于实物的唯物史观影响,在具体决策过程中,较之于技术工程师,社会科学更受轻视。而如果说工程师是致力于改造自然,那么,社会学科则是组织各类社会资源帮助工程师改造自然,所以,面对问题,寻求、组织技术支撑,特别是社会科学类的专业技能支撑,体现出决策者所采用的方法论。
实际上,决策者在具体的社会问题上并不是专家,他们需要做的是组织各类资源去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使用何种方法论作为指导,也体现了决策者的专业能力、技能和素质——— 如果一个决策明显缺乏某些应有的专业考虑和专业技能的支撑,那么做出这个决策的决策者的专业能力也是不足的。
决定社会管理决策技能水平和决策者方法论的,是社会管理者是否有“决策结果焦虑”,没有这种焦虑和压力,就不会有方法论和决策过程技能支撑的改善。这种“决策结果焦虑”由“没做出好决策”和“做了坏决策”两个方面构成,前者是推动社会不断改善的动力,后者则小心翼翼地修正、维护方向,使社会决策沿着帕累托改善的路径进行,其倚靠的正是前文所述的专业技能,否则“好心办坏事”,最终会伤害到“好心”。
这些焦虑的最终来源是社会大众对决策者的要求和压力,只有当决策者会因为一个好决策得到好的口碑、嘉奖和提升,也会因为一个坏决策被批评、降级,才会有压力,这最终迫使他们寻求最合适的方法论来指导决策过程,寻求最完善的技术支撑来辅助决策过程。当然,倘若犯错官员无须负责,也没有社会舆论对公共事务的充分参与,决策者的这种“政策结果焦虑”只是镜花水月。
http://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