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宽:警惕群体极化 放出中庸的声音
2012-10-22 来源:南方都市报
郭宇宽:
最近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从来软弱,但是我不动摇”。这一句话我认为可以代表中国商人群体普遍持有的一种“中庸”的态度。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商人天生软弱,而是做生意有时候难免要做出一些妥协。以柳传志为例,他能将联想成功地由一个小作坊做成世界上最大的PC制造企业,每一步都是从风口浪尖上过来的。
从联想创办之初,出于体制的阻碍,柳传志不得不将联想戴上一顶红帽子,投靠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下,后来又不得不冒着“挖社会主义墙脚”的危险,小心翼翼地将联想成功变成了一家股份制公司;因为给员工发放福利过高而触犯了当时的政策高压线,差点遭到刑事处罚;为了获得必要的电脑零配件,柳传志也曾默许手下与走私人员进行交易,为此差点惹了大麻烦。可以说,柳传志一直是在钢丝上跳舞,他要是走错一步,我们可能就看不到今天的联想了。
1978年前后的一段时间,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时期。体制稍有松动,但保守环境并未完全打碎。有一些企业家为了获得发展,采取了一些冒进的做法。从多次获牢狱之灾的年广久,到带有黑色幽默色彩的“温州八大王”,许多企业家都成为了改革中的牺牲者。从现在的观点看,他们完全无罪,但其冒进的举动却给自己和企业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大概是为什么柳传志不得不“软弱”的原因。同时,为了把企业做好,他又不得不冒着风险温和地前进,频频打政策的擦边球。
借古喻今,柳传志同时在采访中表达了对今天中国一些问题的看法。他的观点与做企业的逻辑也是一脉相承的,表达了一种非常保守、同时很坚定的价值观。柳传志作为一个企业家对社会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责任感和关怀,我非常认同。像这样中庸的观点,我觉得是负责任的,是当今中国社会最需要的。我们不能要求企业家痛陈改革利弊,这并不是企业家的本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大部分是要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我为柳传志先生这种观点能够发表而感到高兴,也希望这种中庸的声音能够引起更多的讨论,让社会达成更多共识。
在今天,媒体、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呈现的是一种极端的舆论风向。你告诉大家一加一等于二,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没人愿意听。但如果你说一加一等于三,或者等于零,大家的注意力就被调动起来了。在传播学中这种现象叫做“群体极化”,其含义是群体的讨论和决策往往更趋向于极端,因此也容易带来更大的风险。在微博上,群体极化的现象非常明显,一些人的言论极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但偏偏就有这么一群粉丝跟着起哄架秧子,唯恐天下不乱。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这一边开始骂娘,另一边就要约架,这一边要决斗,那一边就要烧房子。如果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持有这种态度,我们就要说他不正常,但在网络上这种人到处都是,反而火得很。
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很清晰地将网络声音与现实社会区别开来,但从前段时间来看,虚拟世界正在侵蚀这个社会正常的神经。长沙、西安、青岛,火光四起的场景让人依稀看到了历史的影子。中国若要成功转型,我认为中庸的态度一定要在社会中成为主流。这也是为什么像柳传志这样的声音这么弥足珍贵。我希望柳传志这种温和的观点能够逐渐成为中国舆论市场中的主流,而不要让舆论市场成为极端、刺激、凶狠观念的跑马场。
中国社会转型的希望,不在我们的嗓门有多高、下手有多狠,而在于像更多中庸而又温和的人日拱一卒的坚持。
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