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绿色”崛起“光明之路”
2013-4-10 来源:南方日报
2013年3月31日,对于深圳光明新区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当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会见参加第九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的深圳展团,并为华南地区唯一代表光明新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授牌。
这是继2008年成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2011年被评为全国首个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后,光明新区摘得的第三项“国字号”头衔。至此,光明新区成为全国唯一集三个“国字号”招牌于一身的城区。
集三项绿色“国家级”头衔于一身,光明新区绝非偶然。2007年建区伊始,光明新区即立足自身生态优势和产业发展空间,着眼长远,确立了以绿色新城建设为目标,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的“一城两轮”发展战略。建区五载,光明新区率先编制绿色新城建设系列规划,并在建设中通过建筑、产业、交通、空间、社区、生态系统及城市形象等“七个绿色”,全面打造“深圳绿谷”,建设“绿色新城”。
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深圳特区也将实现人与城市、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建设“深圳质量”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理念。
本报今日推出此组报道,旨在解读“绿色”崛起的光明之路,为深圳打造“绿色之都”,为全国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撰文:柳艳
3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中)为光明新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授牌。
绿色崛起绿色低碳与高速、高质、高水平发展和谐统一
建区五年,光明新区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绿色建筑、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光明新区以绿色规划引领绿色新城开发建设,高起点编制了综合交通、再生水及雨洪利用、生态建设等40多个绿色专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了全国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区专项规划。同时,新区率先出台了绿色新城建设全方位指标体系,发布了《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为绿色新城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道路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光明新区以绿色交通为支撑构建城区骨架。目前,新区已建成或在建的光明大道、光侨路等九纵八横17条主干道路以及30多条支路,都按照绿色道路标准建设;此外,光明新区已建成绿道90.7公里。
引人瞩目的是,新区在深圳率先实施城市地下管网“共同管沟”工程,规划建设城市主干道“共同管沟”21公里,现已建成9公里。“共同管沟”宽3-7.8米,高2.8米,将之前分散埋设的电力、通讯、给水、中水等地下管线集中在一个管沟内,共同维护、集中管理。这一做法既节约了土地,也避免了城市道路开膛破肚拉链现象。
在产业布局上,光明初步形成了平板显示、LED、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和优势传统产业的绿色产业集群。其中,以杜邦太阳能、拓日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光明绿色产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华强文化、华侨城创想新城等一批超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即将落户,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新亮点。
以“绿色新城”建设为统揽,光明新区五载衔枚疾进,实现了绿色新城建设与新区高速、高质及高水平发展的和谐统一:GDP连续保持每年20%以上增长,2010年、2011年增速更是达到28%;以华星光电等为代表的一批大项目、高端项目相继落户或建成投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50%以上;高水平城市配套,诸如率先在深圳采用LED照明路灯、以不低于原特区内的标准建设主干道及率先规划建设地下“共同管沟”,使得高水平发展在新区绿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诠释。
绿色意识绿色建筑从政府主推转向社会自觉
绿色,不仅仅只是一种颜色,更代表着一种社会共识以及自觉的社会行为。
在今日的光明新区,建区五年的绿色洗礼,一场以政府先行、强力推进的绿色实践已演进为社会的自觉行动。
一组有关绿色建筑的数据最具有说服力。据统计,截至目前,光明新区在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共31个,总建筑面积约318万平方米,既有政府投资项目,又有社会投资项目,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其中保障性住房项目14个、文教卫项目9个,工业园区4个、办公建筑2个、城市更新和房地产项目各1个。
众所周知,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建筑是基础。但长期以来,囿于建设成本较高,绿色建筑在各地的推广未能取得理想效果。
为了解决建筑成本问题,新区因地制宜,采用“自然通风、遮阳、立体绿化”等符合中国南方气候条件的技术,初步估算,新区6个保障性住房以34.3元/㎡的增量成本,实现了绿色建筑星级标准,且综合效益明显,初步分析31个示范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014吨、减少碳排放1.24万吨、节省运营成本946.7万元。
政策扶持引导,政府投资项目示范引领,多年熏陶渐染,如今新区绿色生态建设已由“强制”变为企业和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
光明新区目前在建一大型楼盘便在施工建设中主动融入“绿色”,并邀请深圳建筑科学院为指导单位,其项目经理李先生告诉记者,楼盘最初按照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报建,但在实施中,企业又主动给自己加压,提高了建设标准,并增设了节能设施太阳能热水装置的辅助加热设施,“我们不是简单响应政府号召,而是要让客户切实感受到绿色建筑与设施的便利,将政府号召与市场需求切实对接。”李先生对记者坦言,“不可否认,绿色建筑会增加一定的建设成本,并会造成一些基础性规划难题,如通风、采光、绿地率等,但如果能够以此换来企业在绿色建筑领域的领先身位,我们认为值得!”
绿色梦想“绿谷”打造和新城建设“双轮驱动”
在会见深圳展团并为光明新区授牌之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寄望深圳由“绿色建筑之都”变身“绿色之都”,并建议“绿色建筑要从点到面的先行先试,从低等级绿色建筑向高等级绿色建筑转换,所有公共建筑应该达到二星级以上,要从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向绿色物业管理进行先行先试”。
光明新区无疑肩负起了为深圳打造“绿色之都”先行先试的重任。
“我们将以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契机,加快打造深圳绿谷,全面建设绿色新城,形成具有光明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田夫掷地有声地表示。
“绿谷”建设和新城建设,正成为光明新区新时期“双轮驱动”的新诠释。致力打造“人在园中,园在城中,一流城区、一流园区”的“绿色梦想”,将以循环经济、自主创新为核心,突出产业的文化加科技内涵,大力发展平板显示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中小企业总部等高端产业,构建绿色产业链,加快打造“深圳绿谷”。
在未来的“光明之路”中,光明新区将探索创新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开发模式,坚持功能分区、动静分离,城市规划、建设开发全过程坚持低冲击开发的理念,形成人与建筑、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典型城区;同时,逐步推行绿色施工,减少扬尘、节约资源,实现建设过程向绿色发展。
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是光明模式的重要一环,新区新建市政道路将采用透水路面、LED路灯、降噪沥青等绿色材料或技术,全部按照绿色标准建设,并严格落实慢行系统规划,大力发展绿道、公交等慢行系统,实现把乡野引入城市,把市民送到田园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光明新区还将探索建立覆盖全区的动态监控平台,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监测,对区域和建筑的能耗、水耗、环境质量等进行监测和分析。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