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波:莫将医疗服务过度产业化
2013-7-10
医疗服务包括药品的“销售”不可以通过“薄利多销”来达到增加医院总收益的目的,或通过药品的销售来拉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最近重读《人民日报》2013年01月18日有篇特约评论员白剑峰先生写的文章叫“病人为何越治越多”,感觉心情很沉重。尤其由此联想到我们医改的一系列口号与做法,与白先生的这篇文章的因果有点关系。
白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然而,花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花教授是一位清醒的医者,他看到了表面“繁荣”背后的隐忧。从医生个人来说,病人越来越多,说明自己医术高、口碑好,患者认可。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看到这里,许多人会说,病人越来越多,医院“生意”越来越好,医务人员应该高兴才是吧?
我认为,持这一观点的人是比较自私和比较狭隘的,这让我想起去年我省某医院曾经在医院门口挂出“热烈庆祝本院年度住院病人突破4万人!”的大幅标语,照片被网友放到网上去后,引来网友吐槽一片。的确,如果只是单纯从经济或者经营的角度来看,医院住院病人增加,收入也随之增长,也说明医院的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能够得到病人的认可,这本来也是成绩,说来也是可喜可贺。但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毕竟不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正如一家银行如何在门口挂一横幅称“热烈庆祝本行存款突破××亿”,大家不会有什么意见,但一家医院庆祝病人数突破了多少多少,大家都会心里感到有点不舒服——你是不是想大家都生病,都来你这住院啊?
这又让我想起前几年恰是新医改元年,我们政府在解决金融危机的时候,提出要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这本来是很好的事情,毕竟多年来我们的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欠债”太多。但是政府部门却提出了一条错误的口号:“拉动内需!”也就是说通过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借医改之势,拉动国内GDP的增长。看似很“合情合理”,没有钱看病嘛,政府出一点,个人出一点,从而撬动整个医疗经济的发展,带动GDP的增长。
其实,政府部门犯了跟上述那家挂横幅的医院同样的错误——将医疗服务过分的经济化和产业化。当人们在学经济学的时候,都喜欢用化妆品与药品来解释“薄利多销”。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化妆品属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而药品属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我们不可能像购买化妆品和使用化妆品的心态去“吃”药品、“搽”药品。医疗服务包括药品的“销售”不可以通过“薄利多销”的来达到增加医院总收益的目的,或通过药品的销售来拉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当然,一些无伤害和小伤害的检查可以类似“化妆品”,通过“薄利多销”来拉动医院的增长点,但是结果如何?过度检查,过度医疗就随之而来。本来需求弹性很低的医疗“商品”,经过“诱导”,把欲望变成了需要和需求。
我们再拿一组数据说事。1990年以来我们医疗费用发生了N倍的增长,而医护人员数量的增长在费用增长下显得如此的乏力,几乎趴着不动。尤其在医改开始后的三年,医疗费用更是高企。服务费用增加的同时,医疗服务量也是几倍的增加。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看病贵了,看病难了,患者多了,医务人员更苦了!
我们总不能说,随着医改的深入,我们的病人越来越多吧?那我们可以说是医改拉动了内需吗?因为在我们医改这三年病床数目增长率也很高,与国际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美国床位逐年下降),而这种“内需”的潜台词是如何说和说得完美呢?如果说医疗经济发展了,大家愿意听;如果说是国民健康素质下降了,那我们就要好好对医改进行反思了。
廖新波(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 网名:医生哥波子)
【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