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名家专栏
当前位置:名家专栏 > 名家观点 > 引领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
引领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

2013-8-13 来源:南方日报

    向晓梅
    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引领”效应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支撑”效应有机结合,率先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势必能够让广东经济在更高的平台上再度起飞。
    2012年江苏GDP突破5万亿元,广东连续24年稳居国内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岌岌可危。在发展任务繁重、追兵紧逼的严峻形势下,广东必须反思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与原因,转“危机”为“契机”,全面启动新一轮制造业提速发展,在持续创新基础上再造新的工业形态,引导资本回流工业部门,以制造业质量与效益的提升破解土地、能源约束,强化制造业的基础和传统优势地位,谨防经济“提早空心化”。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引领”效应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支撑”效应有机结合,率先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势必能够让广东经济在更高的平台上再度起飞。
    2008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基于对市场经济规律的理性把握,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双转移”战略,确定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定位,提出由“广东制造”转变为“广东创造”、“广东服务”,发展重点落在补足“短板”,各种生产要素向服务业集中,服务业比重由2008年的44.3%升至2012年的46.2%。但产业转型升级不能丢掉自身优势,广东服务业质量并未出现明显改善,服务业整体上仍然处于以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的低端水平,对制造业有支撑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两业”融合“高度化”不足,服务业重“比重提升”轻“质量改善”,转型中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不能支撑制造业和整体经济发展,制造业优势地位被削弱,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近6年来,广东生产性服务业中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两大行业的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10.3%、7.2%分别降至2011年的8.7%、6.2%;金融业在服务业中占比略有上升,由2005年的7.0%升至2011年的12.1%,但整体水平仍较低。生活性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一枝独秀,2011年在服务业中占比达23.6%,房地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占比仍达到13.8%。且2009年以来,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增速达到近30%,广东仅维持在15%的水平。同时,制造业缺乏高端要素支撑,表现在:科技创新投入低,核心技术有效供给不足,产业“空心化”现象凸显。2011年,广东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为1.96%,刚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84%,与北京(5.76%)、上海(3.11%)、江苏(2.17%)等国内先进地区差距明显。广东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曾一直位居全国首位,但2011年,江苏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分别为348381件和199814件,比广东高出77.5%、55.6%,反差强烈。固定资产投资过多投向服务业,长期偏低的制造业投资尤其是技改投资制约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发展最大的动力源,与江苏相比,广东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48.7%升至2011年的54.2%,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则由2006年的31.2%降至2011年的26.5%,工业技改投资2011年仅占工业投资的21.9%。
    作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驱动技术进步的主要产业,制造业历来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发达国家1950-2012年的经济增长数据显示,一国GDP增长率与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呈线性正相关关系,GDP增长率要达到10%,二、三产业结构比例须达到1.5,即第二产业产值要达到第三产业的1.5倍。因此,唯有依托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才能有效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体经济持续增长。
    广东是全国制造业大省,却并非制造业强省。近年来,广东转型升级遇到瓶颈,根本原因在于对国民经济具有绝对带动作用的制造业近年增速放缓,主导产业优势弱化,内部结构升级滞后,尚未转入依靠创新驱动的高级阶段,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整体下滑。一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优势地位削弱,影响经济发展速度。2008年是个转折点,广东GDP增速大幅下降,落后江苏2个百分点,并呈现连续下滑趋势,2012年广东GDP增速仅为8.2%,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位列倒数第二;同期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也开始逐年下降,2012年回落到8.4%。二是制造业主导产业增速低于江苏,规模优势呈消失迹象。制造业主导产业对经济结构的演变方向和趋势具有导向与拉动作用。2007-2011年,电气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两大行业的规模领先优势逐渐消失,化学制造业产值则远远低于江苏。三是制造业质量与效益下滑,难以摆脱价值链“低端锁定”危机。2007-2011年间,产值最大的两大主导产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的利润率落后于江苏,说明这两大产业基本上处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产业盈利能力较低。同时,在高技术制造业领域,广东在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电子设备等细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江苏有较大差距,显示这些行业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处于劣势地位,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不容乐观。如果广东在先进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领域仍无法突破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就难以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目标。四是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被江苏赶超,竞争力不强。至2011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7987元/人,与江苏的差距拉大到56074元/人,说明广东大规模企业对技术、机器设备等资本使用量和利用率较低,获利能力较弱,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模式有待改善。
    广东在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过多地将资本投向服务业,既未有效提升服务业的效益,也难以支撑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导致转型升级遭遇瓶颈。但相较于江苏,广东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生态协调能力、资本积累总量、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经济发展平台方面还具备显著优势。未来应以强化制造业优势地位作为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的核心战略,才能有效防范广东经济的“提前空心化”。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