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名家专栏
当前位置:名家专栏 > 名家观点 > 谭炳才:以产城融合推进粤东西北提速发展
谭炳才:以产城融合推进粤东西北提速发展

2013-8-22 来源:南方日报

      当前,粤东西北正处在从工业化初期迈向中期、从低收入迈向中等收入、从凋敝落后迈向迅速崛起的一个历史性转型阶段,正催生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态——产城融合,它将成为粤东西北提速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及早把握这一发展潮流和演变规律,对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大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意义。

  产城融合是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潮流的一种变革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共生互利,是实现产业、城市与人类之间良性互动的一种新增长模式,它以交通为条件,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具有承载产业空间、发展产业经济、驱动城市更新再造、提升完善配套服务的强大功能与作用。产城融合的核心在于突破早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弊端,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带动辐射周边地区提速发展。产城融合的新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卫星城,不是以扩大规模为特征的旧城的翻版重塑,而是通过扩容提升城市文化品质、通过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再造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是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的生态新城、复合新城,是充满竞争力活力的新型都市圈、都市群,具有宜居宜业、生态休闲、城乡协调、可持续等多方面特质。

  纵观国内外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产城融合是一种大的革命与趋势。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为拓展法国巴黎发展空间,巴黎政府规划建设了9个城市副中心和5座新城,其中拉德方斯发展成为巴黎新的中央商务区和郊区中心区,在保持巴黎城区竞争力的同时,又使巴黎的国际竞争力得以巩固和提升。又如上海浦东,1992年开始在规划上逐步摆脱单核、高密度发展的思维,规划布局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城市,卫星城的功能定位也从原来只具有居住功能的“睡城”发展到集居住区、工业区和商贸区三位一体、产城合一的新城。再如广州的南沙新区,已从单一功能的港口发展成为集宜居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于一体的新区,成为广州的副中心城市,后发优势明显,引领广州居住与产业变革的新方向。巴黎、上海、广州产城融合发展的事例告诉我们,当城市、经济发展到较高级形态的时候,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产业的发展,就不能用初级阶段的思维方法指导高级阶段的发展,不能就城市发展城市、就产业发展产业,把城市与产业人为地分割开来,需要在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周边地区布局新的产业新城、生态新城,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同步、同向的新格局、新趋势,这样才能发挥城市更大的集聚效应,节省更多的发展成本,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旧有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模式无法提升城市竞争力

  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化模式,“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城镇模式,其共同的特征是粗放式增长,其弊端是缺乏现代城市与产业发展规划,产、城、人分割,产业低级化,环境污染严重,过度占用土地资源等。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表明,传统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规模扩张的旧有模式无法适应生产力变化的需要,无法使城市具有持续性竞争的能力,无法形成集聚人口、集聚富有竞争活力的城镇群、城市中心。研究表明,粤东西北长期欠发达,除区位因素外,主要原因是中心城区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产业基础和自身财政薄弱,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未能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一些新城建立之初,单纯以开发房地产为目的,缺乏成熟的衣食住行、商业休闲、文化教育等配套的基础设施,一座座新城变为了“空城”、“卧城”;一些产业园区选址偏远,交通不便,也缺乏配套成熟的生活区、商贸区,城市与产业、居住区分割,厂区缺乏人气、城区缺乏财气。因此,面对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找到城市发展与产业振兴的共同点,找到人类繁衍与生态平衡的契合点,改变旧有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思维模式,重构新型的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增长模式。

  使产城融合发展成为应对危机推动增长的突破口

  随着粤东西北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们估计,新兴产业和人口集居郊区化、新城化将呈长期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青年人可能会选择到成本较低的新区创业生活。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粤东西北城市建设的重心将从旧城区转向郊区、新区、新城,这类各具特色、规模适中、宜居宜业、产城合一的新建城区将成为支撑粤东西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空间,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载体,成为粤东西北应对危机推动增长的突破口。要注意将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与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结合起来,超前做好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规划和定位,避免城市无产业、园区无城区,做到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同时,注意新城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重点用于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推动符合功能导向和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项目向新城集聚,培养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增强新城的产业支撑功能。还要借助产业结构转型机遇,吸引优质产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处长、研究员)



http://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