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热点资讯 > 广东要闻 > 河源:打造百万人口城市新引擎
河源:打造百万人口城市新引擎

2013-9-9 来源:南方日报

    9月3日,河源市召开江东新区启动区征地拆迁工作动员大会,这标志着江东新区的开发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正式拉开了江东新区开发建设的序幕。

    上个月的16日,处于江东新区规划范围内的紫金临江工业园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举行了投资环境推介会,长城电子等13家看好新区前景的企业现场签约,助推江东新区产业发展。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城市之间的竞争,”河源市委书记何忠友说,“省委、省政府支持粤东西北各地级市规划建设1个新区,这是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推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大气魄、大手笔之策,机遇实属难得,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并科学用好,为河源市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下,江东新区各项规划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征地拆迁已全面铺开,各项前期工作正有序开展;不少企业、项目也闻风而动,加快在江东新区布局落子,抢占河源市区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江东新区将按照“三年打基础、七年快发展、再十年大跨越”的步骤推进开发建设,到2020年,江东新区人口规模将达30万人左右。

    城市一路向东。江东新区的崛起,将使河源市中心城区彻底结束“小马拉大车”的尴尬,真正担负起辐射带动所辖各县发展的使命。

    机遇河源未来30年发展的重大平台

    由于建市晚,经济底子薄,目前河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仅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40万,首位度和集聚度不高,对所辖5个县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是河源加快发展的重大制约。

    “河源存在的问题,恰恰在于中心城区不大不强,形不成应有的辐射带动能力。”省委胡春华书记首次来河源调研就指出,可谓一语中的。

    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河源市委、市政府在2011年就谋划跨江(东江)发展战略,2012年着手编制江东新区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支持各地级市规划建设1个新区”,这对河源来说可谓是‘及时雨’,为江东新区开发插上了政策的“翅膀”。

    “省支持河源开发江东新区,再造一个新城区,这是河源未来20-30年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届时,河源中心城区的承载力、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将会极大提升”,何忠友表示。

    《决定》对粤东西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支持是“含金量”很高的。比如,《决定》明确,“省财政安排资金113亿元,推进粤东西北各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对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区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给予一次性贷款贴息”等等。对此,市长彭建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重大利好,将大大减轻我们在城建融资方面的成本,我们一定要用好用活这些政策,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对接,争取更多的融资支持,放大资金杠杆效应,加快我市中心城区特别是江东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对政策导向的反应一向是最敏锐的。刚刚签约落户临江工业园的长城电子负责人表示说,“省支持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按有关规定实行土地出让优惠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这将大大减轻我们企业投资的成本;更主要的是我们看中江东新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此我们很有信心!”

    很多市民也难抑内心的兴奋,特别是在江东购买了商品房的市民更是对未来充满憧憬。记者采访一位最近在江东置业的市民刘先生,他高兴地说:“我早就看好了江东新区的发展,目前虽然新区暂时配套还不太完善,生活不太便利,但我相信,有上面的强力支持,不出几年,江东新区就将成为河源城市发展的新中心”。

    谋划建设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

    《决定》提出,要依托地级市中心城区建设若干人口规模100万、2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对此,何忠友表示,“成为百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是判断河源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指标。如何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我认为,建设江东新区、拉大城市框架是河源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引擎。要树立国际视野和长远眼光,按照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我们的城市”。对未来河源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河源决策层有着清晰的思考和谋划。

    谋划一城市框架扩大一倍将江东新区打造成河源的“浦东”

    河源市现有城区,沿东江西岸河谷南北带状狭长布局,目前开发建设已经基本饱和,而东江东岸平坦宽阔,是一块诱人的待开发的处女地。

    江东新区规划范围包括源城区江东片、紫金县临江镇和古竹镇,总面积434平方公里。对新区的开发条件和前景,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李扬达分析道:“江东新区开发的基础比较好,现有已开发4平方公里的临江工业园、古竹工业园,有已投入使用占地5平方公里的东江教育城,有数个大型的成熟住宅社区,新区范围内已有居住人口15万人。交通方面,东江上现有4座大桥,今后3年还将贯通3座大桥,形成新、老城区良好的对接和互动。未来,东江将作为中轴线穿城而过,中心城区将由‘一江一岸’变身为‘一江两岸’的发展格局”。

    据有关规划,江东新区将按照生态休闲居住、教育文化、中心商业商务、转型升级示范、先进“智”造、新型城市六个组团的城市功能布局,建设成为河源的现代产业基地、科教文化中心、生态宜居新城。江东新区起步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起步区分两部分:一是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起步区,重点打造商务商贸中心,为产业提供商业、金融、居住等服务;二是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产业发展起步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现代高端服务业。

    据了解,江东新区将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推进建设,在3-5年内起步区将初现规模、初见成效。预计到2030年,江东新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0平方公里内、人口约60万人,其中到2020年人口规模将达30万人左右。

    谋划二“南连北通东跨”加快无缝对接“三城四园”产城联动发展

    省委要求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中心城区集中,做大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对此,彭建文说,“无产业支撑,新城就是一座空城,要走产城互动发展之路,使产业发展与宜居城市相得益彰”。

    按照河源市的设想,通过修路架桥,使中心城区实现“南连、北通、东跨”。“南连”让中心城区和市高新区连为一体,车程仅需10分钟,行车时间缩短2/3;“北通”把中心城区与东源县城、东源工业园连成一体,市区到东源工业园车程缩短到15分钟内,可节省半个小时;“东跨”使旧城区与江东新区更加紧密连接,车程由原来的25分钟缩短至仅需5分钟。通过“南连、北通、东跨”,将实现“三城四园”(三城:源城区、东源县城、江东新区;四园:市高新区、源城产业园、东源产业园、紫金临江工业园)无缝对接,从而强化园区经济功能与城区服务功能的互动发展,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形成产城联动、产业旺城、融合发展新格局。市高新区、源城产业园、东源产业园、紫金临江工业园将重点发展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四新”产业及水产业、硅产业、稀土高新材料产业等,预计2020年中心城区“四园”产值约达35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00亿元。

    谋划三实施“四大提质工程”打造河源城市和经济升级版

    在一个贫困山区县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河源中心城区,有着先天的不足,无论是城市档次还是产业层次,都急待提升。对此,何忠友表示,“河源经济落后,但我们的眼光不能落后;虽处山区,但我们的视野不能局限于山区。要着眼未来长远可持续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改造中心城区,打造河源城市和经济的升级版”。

    河源提出,既要抓好扩容,也要做好提质,着力实施“四大提质工程”,一是环境提质工程。推进“公园城市”、“万绿水城”规划建设,提升公共交通、市政道路、园林绿化、防洪排涝等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低碳示范城市,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二是服务提质工程。完善优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推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信息化、精细化,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品质。三是内涵提质工程。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物遗迹保护与科学开发,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市民文明素养,逐步打造客家风情浓郁、现代文明凸显、发展活力迸发的粤东北特色城市。四是产业提质工程。河源市将结合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城区“退二进三”步伐,推动发展商住娱乐、电子商务、商贸会展、网络信息、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都市型产业,重点规划建设若干城市综合体、商业中心、物流批发市场等,引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健康休闲旅游项目。预计到2020年,河源中心城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将达55%以上。

    行动扩容提质紧锣密鼓

    开发建设江东新区,为河源城市跨越发展打造更为强劲的引擎,既是河源市委、市政府长久的谋划,更是河源广大市民多年的期盼。蓝图已经绘就,梦想就在眼前,河源干部群众正迸发出干大事、创大业的豪情和激情。

    扩容江东新区扬帆起航

    目前,江东新区建设工作方案已获省政府批准。8月初,河源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江东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已委托国家信息中心编制江东新区发展总体规划,拟于9月底拿出初稿;委托中山、河源两市的规划设计院编制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已多次进行讨论修改;委托省环科院编制新区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将于近期拿出初稿。同时,开展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9月3日,江东新区启动区土地房屋征拆暨涉农集体土地非法流转领域“三打”(打击未经批准非法占地的行为、打击非法买卖土地的行为、打击非法出租土地的行为)工作动员大会召开,擂响了河源市区“过江东”第一阶段攻坚战的战鼓。

    提质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环境升级全面展开。位于河源市中心、占地相当于半个纽约中央公园的河源客家文化公园,正在加紧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二期34万平方米正马不停蹄地施工。记者晚上在客家文化公园看到,偌大的公园里人头攒动,一群群市民唱歌跳舞、爬山散步;市民休闲健身广场、市民广场、七寨湖公园等也在加快建设。兴源路、长堤中路、沿江路等一批市政主干道正在加快升级改造。

    内涵升级紧锣密鼓。“四馆两中心”(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文化馆、市档案馆、市文化交流中心、河源报业传媒中心)建设正齐头并进、加快进度,客家文化风情老街——太平街改造提升工程已经启动。

    产业升级进程加快。有近2000家商户进驻、汇聚20大类近60万种小商品的河源义乌小商品批发城于前不久火爆开业,开业以来达到每天1万人次的人流量。该企业负责人表示,看中了河源的潜力和前景,未来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和专业升级,将河源打造成粤东北首席一站式小商品采购中心。总投资逾35亿元、建筑面积超80万平方米的河源市商业中心正在加紧建设,是目前河源乃至粤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综合体。正在建设的另一城市综合体——万隆城已确定沃尔玛进驻。计划总投资45亿元、集“度假养老+文化教育+富硒农业+服务外包”于一体的巴登养生庄园首期将于今年11月份建成开业;投资30亿元的东江源休闲观光中心、投资30亿元的响水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投资300亿元的河源客天下等一批旅游休闲项目也在加紧规划建设,等等,全部建成后,河源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健康休闲旅游名城。此外,规划占地2平方公里的水产业园起步区征地拆迁已完成70%,东源硅产业基地近日又将有4家投资超亿元硅企业进驻,河源的特色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形势大好。

    融合产城互动驶上快车道

    笔者在现场看到,跨东江连接旧城区与江东新区临江工业园的迎客大桥正在紧张施工;连接市区与市高新区的滨江大道二期征地拆迁基本完成,即将动工建设;连接东源县城与该县工业园的沿江道路已完成相关规划,正在征地拆迁,从而使城区更快速地集聚产业和人口,园区也将更好地共享城区的设施和服务。

    ▶▶专家观点◀◀

    城市规划专家、暨南大学教授胡刚:

    中心城区要扩容更要提质

    “河源的方向是对的。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势在必行。”城市规划专家、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说,广东城市化率比较高,但粤东西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并不高。城市是带动周边大发展的重要载体,不少地方人口密度低,城市扩容方面要做到相对集中些,比如重点打造某一节点,再带动周边区域有序发展。

    胡刚解释,产城融合这一概念是国外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之后被不少城市所接受。河源有着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他建议,河源完全可以发挥这样的资源优势,在江东新区引进绿色、无污染、附加值高的制造业,同时,可以与珠三角经济带进行产业互动,长远来看可引进珠三角的高端服务业、健康产业,这样的新区宜居宜业,可以为产业发展留住人才。

    “容是数量,质是质量。中心城区要扩容,更要提质。”胡刚也提醒,粤东西北的“家底”都不算厚,特别是新区建设需要下大成本,城市扩容的摊子不宜一下铺得太大,应根据实际能力来投入,一步一步来。注重质量的提升,而非只是数量的增长。

    省住建厅总规划师李永洁:

    河源可融入“深莞惠”经济圈

    省里鼓励环珠三角加强与珠三角的联系,在全省城镇化格局上,提出了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建立“9+5”的新型都市区,其中计划将河源和汕尾融入“深莞惠”经济圈,河源未来将有可能实现与深莞惠同城化发展。

    本版撰文 黄海生 董福军

    本版统筹 甘超强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