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名家专栏
当前位置:名家专栏 > 名家观点 > 曾刚: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的影响
曾刚: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的影响

2013-9-17 来源:南都网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著有《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变迁》《货币流量分析理论研究-基本框架及对几个方面的考察》《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等。

    利率市场化确实很重要,它对中国来说可能还是一个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尽管目前反复被提及,利率市场化也在加速,但仍需一个过程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不但影响银行、金融市场,对企业经营和老百姓生活也会产生辐射作用。面对如此巨大的改革,我们对它的研究显然还需要深入。

    利率市场化的动力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它背后的动力又是什么?利率其实是资金的价格,金融体系中,涉及到借贷资金对象、期限、风险大小不同,价格就会不同。整个金融体系里至少有上百种利率,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存贷款利率,还有银行间、市场中、不同机构之间往来的各种各样的利率。所以,金融市场中的利率其实是一个利率体系,而不是某一种利率,利率市场化是价格的形成机制,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利率。既然利率是一个体系,利率市场化必然就是一个过程。即或在受管制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率市场化,即将还没有市场化的部分实现市场化。今天中国受管制的利率恐怕不会超过十种,绝大多数的利率其实已经市场化了。

    利率市场化就是由市场自发决定资金的价格,让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优化资源分配。一般而言,管制利率会对金融机构形成保护,如果没有很大的倒逼力量,金融机构本身就没有动力去实现利率市场化。而利率市场化最大的倒逼力量,是对通胀的预期。存款是居民部门配置资产的重要手段,通胀,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对货币的购买力的一个贬损。当一个国家的通胀率很高,甚至高过了受管制利率的上限时,储蓄不再划算,出现负利率,存款发生亏损,居民的存款意愿就会大幅度降低,继而催生出很多金融创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几次中东石油危机,导致油价的高企,很大程度推高CPI,使其多年维持在10%以上,甚至达到了20%,利率上限又只维持在4%或5%,储蓄开始流向金融市场,就出现了金融脱媒。企业更多地从市场上寻找资金来源,而非银行贷款。此时,利率保护成为了银行的负担,削弱了银行的竞争力,尤其是面对来自外部的其他行业的挑战。所以各国纷纷开启利率市场化改革。

    通货膨胀预期、金融创新与金融脱媒,三者一般是相互关联的。银行面临竞争,就会发现原来的保护对自己是一种负担,就会主动要求推动改革的发展。所以通胀状况是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推动因素。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

    以美国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某种意义来说,美国用时16年完成的利率市场化,其实就是针对存款的利率市场化。这个过程伴随着很多举措,并非简单地存款利率市场化,而是非常系统的过程。那么,放开之后又会产生怎样的风险?一旦出现风险,该如何防范、由谁来承担、以何种机制化解?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放开利率限制本身之外,更多的工作可能还是在其他基础制度建设上,包括储蓄存款替代品的发展品、定价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等。

    利率市场化集中冲击最大的就是银行业。传统的银行业务当中,主要收入来自于净利差收入。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银行的存贷款、资金净息差可能会出现巨大的波动,继而对银行的稳健性或盈利状况产生很严重的影响。事实上,各国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所有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业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危机。美国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所以银行的破产倒闭就会显得更为惨烈,引发了储贷协会危机,涉及资产金额接近一万亿,涉及机构约一千家。除了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银行,期限错配的机构也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在利率市场化开始后,利率往走的区间的话,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重新定价的速度不一,这意味着错配银行的风险很大。

    银行业机构受到冲击,从企业融资者的角度来说,意味着总体金融机构发生了变化。银行贷款要求前景不错的企业通过一些基本风险的审核,必须有稳定收益。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债券融资在金融资产中占比越来越多。原本只有好企业才能到市场融资,后来出现了一个垃圾债券市场,只要投资者愿意投资,不论企业好坏,都可以进行融资。截至2012年底,美国非金融公司的融资方式中,债权融资占比接近70%。

    居民的资产配置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尽管存款利率市场化导致存款收益提高,但事实上,存款在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中的比重仍是下降的。这说明市场一旦放开,会出现更多的可供选择的金融市场和工具,渠道更加广泛,对存款的替代也更多。纵观今天的美国,存款在居民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已经非常低了。这当然跟美国人的消费习惯有关。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资产配置的习惯,另一方面则是美国人存款很少,否则也不会出现次贷危机了。相比而言,日本通过推动利率市场化,实现金融资产结构的多元化,但整体存款占比比美国高很多。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今天绝大多数的利率,都已经由市场决定。按照利率的种类来说,95%以上的利率都已经市场化了。从1996年取消银行间拆借利率的上限至今,只剩下对存款利率的管制。然而就重要性而言,存款利率管制仍是很重要的举措。当然,没有一个国家的所有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哪怕在美国,仍然要通过货币政策影响利率市场。

    中国利率市场化最新的一次进展,是将贷款利率的下限完全放开,同时将农村金融机构的上限放开。之前认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比较弱势,所以要求这些机构的贷款利率上限不得高于2.3倍基准利率。但是管制的结果是,农村金融机构规避金融风险,农村贷款难,促生了民间金融和地下金融的飞速发展。

    那么未来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来推动利率市场化呢?首先,完善基准利率体系。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必须要有依据,不然会导致恶性竞争,扰乱市场。中国要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应该具备完整的基准利率体系,以供银行参考。其次,要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其三,提高货币当局调控机制的有效性。既然利率要实现市场化,那么调控政策也应该有一个更加市场化的手段,要适度地调整现有管控方式。如果价格形成机制已然市场化了,央行还是延续数量管控的手段,这就跟不上变化了。

    此外,要培育与发展存款替代品市场。利率市场化应该先从长期存款慢慢过渡到短期存款。这些年我们已经形成了很多贷款的替代品,企业也有了多种融资方式,尤其是大企业,手段更为丰富。中国改革的逻辑是增量改革,这是为了避免存量改革对既有利益格局形成冲击。目前,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看似并未对银行产生短期的明显冲击,这是因为此前改革形成的替代产品已经很多,将可能产生的冲击释放得差不多了。所以,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未来可能也会有同样的压力释放方法,其主要途径就是存款替代工具。替代工具的规模越大,银行储蓄占比越少,未来放开管制可能产生的冲击就会越小。可转让的存单就是重要的替代工具。目前我们探讨最多的就是从同业存单开始,过渡到企业的大额存单,再到小额的存单。存款利率市场化路径可能有两条,其一,不断放开不同期限的存款利率上限,其二,出现新型的存款类金融工具。

    过去一段时间,理财产品的发展其实在某种意义来说,是银行的替代品。从资产方看,贷款利率市场化、融资方式多样化是一个趋势。贷款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他融资方式,特别是很多与金融市场相关的融资方式在逐步上升。2012底,银行融资规模占比大概逾60%,到今年2季度末,银行贷款占收融资比重一度降到50%以下。这类似美国的状况,从原先的单一依靠贷款,转变为金融结构多元化,更多依赖市场,银行占比和重要性逐步下降。

    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发展产生影响。因为竞争的加剧和利率市场化的出现,导致银行的差异化程度加大。过去十年,银行不论业绩好坏或规模大小,都很赚钱,多少有些同质化。利率市场化推进之后,不但银行业本身的竞争会加大,整个行业也面临外部的冲击。市场的创新对银行业带来的压力会变大,可能导致其差异化加大。

    业绩增长逐步会放缓。净利差维持在5%,应该是比较合理了。未来的增长速度会明显放缓和下降,不同银行间的分化会加大。现在银行业利息收入的平均占比仍在84%以上。大银行业务结构相对多元化,非利息收入,包括理财产品销售收入、结算、私人银行收入等,可能多一些。而小银行,尤其是县级农村商业银行,几乎没有这些渠道,90%甚至95%的收入为利差所得。一旦利差收入明显收窄,影响就会扩大。

    行业风险会加大。未来中国也有可能实现所谓的银行风险。以前,中国银行业重组过一次,但是没有破产,银行没有退出机制。最近一段时间,存款保险制度和破产重组制度被反复商讨。原因何为?其实是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准备。未来的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很大,一方面如前所说,业务结构单一,另一方面因为自身风险定价能力相对较差。这时,就需要显性化的机制配合,保证储户的利益,即存款保险制度。若银行破产,该制度可以保全每一个储民的钱。当然,有一个保额的上限,比如一百万内100%保,一百万以上打一个折扣之类。公众自主银行,既享受了利率,也要担负一定风险。所以,未来我们可能会有存款保险制度或者破产条例。

    定价模式方面的问题。不同国家的定价模式不同。美国的定价竞争激烈,25家大银行,根据基准利率,自己定价,然后由《华尔街日报》统一发布。小银行没有定价能力,大多跟随定价。另一些国家由中央银行进行指导。日本央行就有指导价格,指导价格并不强制,但是所有银行都会遵循。当然,央行的指导价格也是随着市场而变动。中国由于大银行的存在,估计未来还会是寡头定价、银行跟随,中央银行的指导价也会很重要。尽管贷款利率已经市场化了,贷款的基准利率仍然存在,只是上下浮动的区间变化了。从时间趋势来看,有可能到后来,过度竞争也许会导致定价趋近于基准。

    未来一段时间,投资渠道会逐步增加,存款本身的收益率也会提高,新型金融工具可能会层出不穷。当然,我们也应该关注相关的风险。今后如果有存款保险制度,不同银行之间的风险是有差异的,小银行的利息虽高,但钱存入之后倒闭的风险比大银行大,不像当下的存款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金融工具不断增加的过程,其实也是与风险伴生的过程。从融资角度来说,融资条件可能会趋于宽松,企业的融资总量、居民部门的融资总量可能会有所上升,会得到更多的融资便利。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即金融业对民营机构、民营企业的放开,可能也会为民营企业部门提供更多的机会。今年年初开始,高层开始提及民营银行,近来还强调要减少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障碍。利率市场化其实也是降低银行垄断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总体来说,它可能会给企业进入金融领域创造更多的机会。

    市场化的过程中,一定会带来很多风险的变化。融资结构的多元化、直接融资占比提高,对中国的期限错配风险有很大的意义。目前的中国宏观金融风险,并不在于负债规模有多大,而在于期限错配。现在很多地方政府进行长期建设,包括很多企业的一些相对比较长期的投资,使用的都是银行的资金。银行天然就是流动性错配严重的金融机构,银行的资金都来自居民的活期存款或是短期定期存款,这意味着,到了一定时间,银行就会面临比较高的金融偿债压力,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压力,需要通过金融结构的调整来缓解。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项目通过市场发债融资,运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存在错配的债务,转化为一种期限相对更长的债务资金来源与之匹配,有效的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当然反过来说,金融市场发展会带来风险。项目更多地依靠市场来融资、投资,同时银行也更多地通过市场来获取资金、进行资金的使用,这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可能会在金融市场爆发。现在我们高度关注银行业的风险,不仅仅关注信用风险本身,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要高度关注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在资金来源发生变化、资金使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风险的变化也会对金融体系带来深远的影响。



【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