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热点资讯 > 广东要闻 > 粤底线民生投入5年后排前列
粤底线民生投入5年后排前列

2013-9-17 来源:南方日报

  “我们富裕了,穷人不能多”的观念不该有,底线民生“门槛”能不能低点再低点,守住民生底线不存在“量力而行”一说……在省人大常委会昨日举行的底线民生保障理论与实践专题座谈会上,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笔者从会上获悉,省人大常委会将提前介入预算编制,利用“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平台”以及政府重大投入事后绩效评估平台,支持和监督政府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优先用于解决底线民生保障问题。同时,省人大常委会将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使广东底线民生保障各项投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处于全国前列。

    省人大常委会在此前长达一个月的底线民生保障大调研中发现,粤东西北地区有的地方未能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的地方低保指标数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现状▶▷

    粤多地低保比例低于桂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广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人口的比例偏低,只占总人口的2.1%,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

    他指出,除了珠三角,广东许多地方经济不发达,而低保人数与相等发展水平的地方差距过大。如粤东西北不少地方,与湖南、广西相邻省份发展水平相似,但低保人数比例远远低于这些省份,广西是8%,湖南是6.1%。粤东西北应该“算人数”来确定低保人数,扩大低保覆盖面,“要摒弃‘我们富裕了,穷人不能多’的观念。”

    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曦指出,广东的低保并没有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按照民政部今年二季度低保数据,我省城镇人均最低生活保障线为352.36元/月,在全国排名第14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为2934.27元/年,名列第8位。

    王曦及其课题组在实证分析后发现,广东目前的低保实际水平偏低,不能完全保障社会底层群众的生存、发展和健康需求。以2011年为例,城镇低保水平估算是514.83元/月,而实际线为251.40元/月;农村低保水平估算是299.59元/月,而实际线是185.76元/月。

    短板▶▷

    五保供养补助资金额不大

    “孤儿是根据当地消费指数来确定标准,在机构养是每月1000块,在家养是600块,而五保是按当地平均收入来算,有的是当地平均收入的60%,最低还有30%的,我问过一位老人一个月全包300块钱,能干什么?”省人大代表俞雪花在会上透露。

    她说,地方政府自行负责底线民生,有些项目由镇村投入,如五保户补助在大部分地区仍由镇村分担,困难地区由于财力困难,无力提高标准,补贴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准。农村五保户可以说是底线民生“短板中的短板”。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鲁云指出,在五保供养方面,目前我省省级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五保供养补助资金额是根据1998年的五保人数11.9万人计算的,而现在的五保对象已扩大了好几倍。

    省政府参事陈鸿宇认为,要严格区别底线民生和基本民生,确保底线民生应保尽保,不断提高底线标准和被保障的覆盖面。基本民生也要提高覆盖面,但应量力而行,避免出现“有的地方锦上添花做些民生政绩工程,有的地方很困难却无人雪中送炭”的情况。

    对于广东如何守住民生底线,专家们的说法较为一致。王振耀指出,除了提高标准,扩大覆盖面,还要“加项”,增加重残人员津贴、高龄津贴、“失能”老人补贴等项目,同时考虑解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问题。

    标准▶▷

    低保水平应参考物价指数

    “门槛是挡风、挡水的,在低保方面,‘门槛’就是选择性挡人的。”陈鸿宇形象地说。他指出,“门槛”定高了,进来的人就少了,覆盖率就降低,标准怎么定很有学问。比如,在调研中发现某些地方利用标准的设定问题,把享受廉租房的人群人均居住面积调整1平方米,就将很多人拒之门外。

    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对城镇低保水平起着较大作用,而对于农村低保,制定低保水平时,除了参考人均GDP,还要兼顾物价指数的影响。

    陈鸿宇认为,守住民生底线不存在“量力而行”,不能以本级财力大小来确定底线民生各项标准;要以本地的“人均消费水平”,而不是“人均收入水平”来确定底线民生各项标准,底线民生在预算编制和年度财政预算调整要放在首要位置,确保底线民生各款项不被占用、挪用。

    广州市社科联主席顾涧清注意到广州针对孤儿养育标准,在全国首创与CPI挂钩的自然增长机制的积极探索。他指出,广东应有更多作为,比如以本地GDP和CPI的增速作为综合参考指标,动态调整最低工资,这将有助于确保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支招▶▷

    设省级专项资金集中统筹

    广东的低保覆盖面为何“上不来”?“目前地方负担低保的主要投入,地方、基层占大头,人数就会控制得很紧。”王振耀说,建议加大省财政的投入力度,减少县财政的投入比例。同时,要向中央报告低保投入情况,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并大力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李鲁云指出,保障底线民生基本上要求投入分级负担,要求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比例、项目多,粤东西北地区市县难以拿出财政配套资金。

    “一方面很多人等待救助,另一方面有些钱闲置在那里。珠三角有的市没有几个残疾人,有大量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闲置。财政可否调剂这些钱用于底线民生?”俞雪花说。

    俞雪花建议,应当划清各级政府在底线民生保障的责任,其中涉及到群众基本生存的支出,如五保户、低保、残疾人、孤儿补贴,应由省级政府主导,省财政制定补贴标准和实施办法,对困难地区降低或取消资金配套比例。对涉及底线民生服务的事项,由地方政府主导,省级政府出规划和服务标准,省级财政安排要用于引导和激励。

    陈鸿宇表示,应当设立省级底线民生专项统筹资金,改变分散投入机制,实现集中统筹。省直和广州、深圳一定比例的国有经营性资产转为省级财政直接控股,从股权收益划拨为省级底线民生专项统筹资金。另外,李鲁云还建议尽快制定《广东省保障底线民生促进法》等系列地方性法规,使保障底线民生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南方日报记者 辛均庆

    通讯员 任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