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禹舜:画家要完整塑造自我
2013-12-3 来源:南方日报
12月1日,卢禹舜的个人画展“八荒通神——新人文·卢禹舜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画展由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共同主办,展出卢禹舜百余幅作品。此前,受“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课题组邀请,11月29日上午,著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在广州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南阶梯课室,为“青苗学员”及美院师生们作了主题为“画道·时代之道”的讲座。
卢禹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蜚声画坛,他的山水画世界探索“新人文”的高度,力求表现对自然、对人生以及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表现了当代以人为本的主流人文精神。“八荒通神”是对卢禹舜30年艺术成果的一次集中的展示,展览去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曾引起轰动,此次移师到广州展出。
◎画论
新人文比新文人画更广泛
“八荒通神”是卢禹舜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系列的名称。这个系列作品的创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创作思想源于老子天、地、人相生相依的道家思想,景物取自黑龙江广袤的山川、丘陵、河流和黑土地。这个展览还有另外一个题目叫做“新人文”,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卢禹舜对此进行了解读。
唐宋以后,特别是元明清以来,山水画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人很难企及,这是当代国画家、山水画家共同面临的课题。但当代山水画家,必须开辟一片新天地。“以前评论界把我归为新文人画范畴,实际上,我不认为自己属于那个范畴。根据历史上对文人画的界定,那是文人在抒发心意、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体现,过度到当代就被称为新文人画。但新文人画是什么概念呢?我认为如果从画道和时代之道去理解,新文人画的范畴还是太窄,应该从人文的角度去界定。因为绘画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是人文在绘画之中的体现,这样才能和绘画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更统一。”卢禹舜告诉南方日报记者。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一大批中国艺术家,特别是民族绘画、传统绘画的画家们,正是抱有“新人文”的理想,才能够在这30年里形成了中国画的时代发展,卢禹舜正是这个队伍中不俗的代表。因为有“新人文”的理想,他才能更多地思考:中国画解决过哪些问题?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才可以更多地展开对于中国画语言、笔墨、形式、技巧各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以实践中国评价艺术高级的层次——“致广大而尽精微”。
◎画道
青年画家切忌“无病呻吟”
“青苗计划”调用中国国家画院、广州美术学院与广州画院三家艺术机构的著名艺术家资源,邀名师担任青年艺术学子的“导师”,为35岁以下的美术院校毕业生量身定做“成才之路”。作为特邀讲师,卢禹舜认为,青年画家的路要走得坚实,必须要坚守中华文化传统中以“天地人”为主体的优良纯正文化血脉,应该杜绝无病呻吟、空洞、形式主义的创作。
卢禹舜是一个典型“出名早”的画家,30多年前他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时,白天教书、夜里作画,几乎每天作画到凌晨四五点钟,正是他的勤奋加上他的天分,使得他少年成名。但此后他一直坚持思考与大量学习,最终找到一条成功之路,在京城艺术圈扎稳脚跟。作为一名成长于新时期、学院派出身,又经历过“85新思潮”及消费主义和全球化文化冲击与洗礼的画家,卢禹舜逐渐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继承与创新之间不断探索和突围,最终明晰自己的方向,形成自己独到、丰富且日益成熟的风格。作为国内“60后”成名家的代表,卢禹舜的成才之路值得当代青年艺术家借鉴。
讲座中,卢禹舜回到中国古代艺术史,讲述画家与“时代之道”的关系。“隋朝时期,实行南北文化合流,重视南朝文化,发展华夏正统文化,这个时期将美欲、知识欲、道德欲视为人类的高尚、高贵的欲望。知识欲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此为人类与动物之根本区别。是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根本理由和目的要求。推动人类向理想境界前进的源动力。也推动了唐朝南北文化兼收、开放控制并用、传播与吸收结合,使封建文艺发展到一个高峰。”
“无论是为了绘画自身的发展,还是出于对绘画社会功能的考虑,画家都应该走一条为人民创作、扎实深入生活的创作道路。”卢禹舜表示,唐代张彦远用“成教化,助人伦”概括艺术的社会功能,实际上,艺术至今仍然是以人为本,只有以人为本,艺术才能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普及、扩大全社会的艺术接受。
■对话
“画家要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
南方日报:作为一位成功的60后画家,对青年艺术家有何告诫?
卢禹舜:我希望青年画家们不只就一幅画研究一幅画,不要整天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非常自我地生活和创作。他们应该自我完善,这种所谓的“自我完善”是开放的状态,必须与社会、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要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文化身份的人,把自己综合、立体、完整地塑造成一个人,然后才能够完成好艺术梦想。我们才能够通过人去论画,还能通过画去研究这个人,真正达到“人、画”和自然、社会大众紧密融合为一的状态。因为,我们不可以只说一幅画很好,但是这个画家不能提。相反,如果说因为对这个画家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提升画的艺术含量,这就是青年画家努力的方向。具体来说,青年画家要不断增强自我修养,“读无字书、读有字书”,画家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好的人基础上,才能有很好的艺术实践的成果。
南方日报:有人评价,您的山水画还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一种超越式的构建而走向逍遥的心灵艺术,一种寓心于景的“人格山水”,您为何要在其中探寻道家的清净与以唐人诗意为主体的山水意象?
卢禹舜:首先,从我个人工作状态、整个社会的浮躁情况,我的状态、工作环境有时很嘈杂,甚至是处于一种不清净的环境。一方面,我本身内心存在这样一片清净,也可以说这是我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对清净意境的追求和向往。
提到唐人诗意,我认为,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最大特征,是“诗书画印”的结合。诗成为中国画很重要的作品,有很深的文化艺术含量,与绘画的意境可以结合得非常紧密。选择唐诗,因为我认为在古代诗词发展中,唐诗的成就最丰厚,它对诗书画印的诠释更具有说服力。当然,我不是以唐诗的内容来画我的画,而是我用艺术去营造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和唐诗的意境刚好吻合,代表我个人境界的追求。我认为,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画的表现一直在试图打破真实空间,是一个重组画面空间的过程,因此必然要不断营造出超越自然空间的效果。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
卢禹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蜚声画坛,他的山水画世界探索“新人文”的高度,力求表现对自然、对人生以及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表现了当代以人为本的主流人文精神。“八荒通神”是对卢禹舜30年艺术成果的一次集中的展示,展览去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曾引起轰动,此次移师到广州展出。
◎画论
新人文比新文人画更广泛
“八荒通神”是卢禹舜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系列的名称。这个系列作品的创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创作思想源于老子天、地、人相生相依的道家思想,景物取自黑龙江广袤的山川、丘陵、河流和黑土地。这个展览还有另外一个题目叫做“新人文”,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卢禹舜对此进行了解读。
唐宋以后,特别是元明清以来,山水画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人很难企及,这是当代国画家、山水画家共同面临的课题。但当代山水画家,必须开辟一片新天地。“以前评论界把我归为新文人画范畴,实际上,我不认为自己属于那个范畴。根据历史上对文人画的界定,那是文人在抒发心意、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体现,过度到当代就被称为新文人画。但新文人画是什么概念呢?我认为如果从画道和时代之道去理解,新文人画的范畴还是太窄,应该从人文的角度去界定。因为绘画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是人文在绘画之中的体现,这样才能和绘画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更统一。”卢禹舜告诉南方日报记者。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一大批中国艺术家,特别是民族绘画、传统绘画的画家们,正是抱有“新人文”的理想,才能够在这30年里形成了中国画的时代发展,卢禹舜正是这个队伍中不俗的代表。因为有“新人文”的理想,他才能更多地思考:中国画解决过哪些问题?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才可以更多地展开对于中国画语言、笔墨、形式、技巧各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以实践中国评价艺术高级的层次——“致广大而尽精微”。
◎画道
青年画家切忌“无病呻吟”
“青苗计划”调用中国国家画院、广州美术学院与广州画院三家艺术机构的著名艺术家资源,邀名师担任青年艺术学子的“导师”,为35岁以下的美术院校毕业生量身定做“成才之路”。作为特邀讲师,卢禹舜认为,青年画家的路要走得坚实,必须要坚守中华文化传统中以“天地人”为主体的优良纯正文化血脉,应该杜绝无病呻吟、空洞、形式主义的创作。
卢禹舜是一个典型“出名早”的画家,30多年前他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时,白天教书、夜里作画,几乎每天作画到凌晨四五点钟,正是他的勤奋加上他的天分,使得他少年成名。但此后他一直坚持思考与大量学习,最终找到一条成功之路,在京城艺术圈扎稳脚跟。作为一名成长于新时期、学院派出身,又经历过“85新思潮”及消费主义和全球化文化冲击与洗礼的画家,卢禹舜逐渐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继承与创新之间不断探索和突围,最终明晰自己的方向,形成自己独到、丰富且日益成熟的风格。作为国内“60后”成名家的代表,卢禹舜的成才之路值得当代青年艺术家借鉴。
讲座中,卢禹舜回到中国古代艺术史,讲述画家与“时代之道”的关系。“隋朝时期,实行南北文化合流,重视南朝文化,发展华夏正统文化,这个时期将美欲、知识欲、道德欲视为人类的高尚、高贵的欲望。知识欲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此为人类与动物之根本区别。是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根本理由和目的要求。推动人类向理想境界前进的源动力。也推动了唐朝南北文化兼收、开放控制并用、传播与吸收结合,使封建文艺发展到一个高峰。”
“无论是为了绘画自身的发展,还是出于对绘画社会功能的考虑,画家都应该走一条为人民创作、扎实深入生活的创作道路。”卢禹舜表示,唐代张彦远用“成教化,助人伦”概括艺术的社会功能,实际上,艺术至今仍然是以人为本,只有以人为本,艺术才能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普及、扩大全社会的艺术接受。
■对话
“画家要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
南方日报:作为一位成功的60后画家,对青年艺术家有何告诫?
卢禹舜:我希望青年画家们不只就一幅画研究一幅画,不要整天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非常自我地生活和创作。他们应该自我完善,这种所谓的“自我完善”是开放的状态,必须与社会、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要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文化身份的人,把自己综合、立体、完整地塑造成一个人,然后才能够完成好艺术梦想。我们才能够通过人去论画,还能通过画去研究这个人,真正达到“人、画”和自然、社会大众紧密融合为一的状态。因为,我们不可以只说一幅画很好,但是这个画家不能提。相反,如果说因为对这个画家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提升画的艺术含量,这就是青年画家努力的方向。具体来说,青年画家要不断增强自我修养,“读无字书、读有字书”,画家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好的人基础上,才能有很好的艺术实践的成果。
南方日报:有人评价,您的山水画还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一种超越式的构建而走向逍遥的心灵艺术,一种寓心于景的“人格山水”,您为何要在其中探寻道家的清净与以唐人诗意为主体的山水意象?
卢禹舜:首先,从我个人工作状态、整个社会的浮躁情况,我的状态、工作环境有时很嘈杂,甚至是处于一种不清净的环境。一方面,我本身内心存在这样一片清净,也可以说这是我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对清净意境的追求和向往。
提到唐人诗意,我认为,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最大特征,是“诗书画印”的结合。诗成为中国画很重要的作品,有很深的文化艺术含量,与绘画的意境可以结合得非常紧密。选择唐诗,因为我认为在古代诗词发展中,唐诗的成就最丰厚,它对诗书画印的诠释更具有说服力。当然,我不是以唐诗的内容来画我的画,而是我用艺术去营造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和唐诗的意境刚好吻合,代表我个人境界的追求。我认为,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画的表现一直在试图打破真实空间,是一个重组画面空间的过程,因此必然要不断营造出超越自然空间的效果。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