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热点资讯 > 广东要闻 > 小乡村走出百名农民工程师
小乡村走出百名农民工程师

2013-12-10 来源:南方日报

    如果你驱车从湛江海湾大桥往广州方向行驶,途经吴川市黄坡镇林屋村路段时,就会远远地望见一座造型奇特的铁塔孤零零地耸立在路旁的田野里,与周围的环境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座形似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建筑已经成为了村庄的新地标,熟悉这儿的人只要一瞧见它,就知道林屋村到了。
    曾经,林屋村是一座典型的贫困村。经历多次发展变迁后,林屋村现在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并接连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等称号。这座人口仅2000余人的自然村还开办了一间粤凯机械有限公司,培育出了100多名农民工程师,让原本以农为生的村民吃上了“技术饭”。
    村里建起“埃菲尔铁塔”
    记者来到林屋村时正值晚秋,村民惋惜地告诉记者,一个月前村里的稻田刚被收割过。如果提早一点来,登上村里的铁塔俯瞰村庄,就能看见大片大片金黄色的稻田,那是林屋村最美的时候。
    据村民介绍,这座看起来像微型观光塔的铁塔,实际上是村里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而建造的水塔。这座钢塔高36米,全部用钢铁建造。塔顶有一个直径6米、容积80立方米的形似足球的多面体不锈钢储水圆球,塔身中部有一个看台,可以作为观光之用。登上铁塔看台,整个林屋村的面貌便可尽收眼底。
    曾经,林屋村部分区域面临着缺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村干部发动村中老板、村民集资,共花费180多万元建造了这座水塔。铁塔不仅使村民饮水难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还成为了村里的新地标。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钢铁水塔是由林屋村村办企业——广东粤凯机械有限公司组织兴建的,负责设计和建造水塔的工程师几乎都是林屋村的村民。
    村民自学成为工程师
    在粤凯机械厂的展示厅,记者了解到了该厂的发展历程。解放后初期,林屋村还是一条贫困村。1968年,该村时任党支部书记林文芳为了改变村里贫困落后的状况,发动村民每人合资一斤花生米,折款720元作为启动资金,办起一间集体企业——吴川市林屋机械厂。这就是现今广东粤凯机械有限公司的前身。
    林屋村民小组组长、广东粤凯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林巧才告诉记者,该企业主要生产糖酒等食品加工机械,其产品远销海内外。村里时常有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甚至远至埃塞俄比亚、伊朗等国的客人来工厂下订单。村民对此也见怪不怪了。
    许多村民半路出家,自学机械制造知识,投入到工厂的机械生产中来。不少村民甚至通过了国家资格认证,成为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目前,林屋村获得助理工程师以上资格的村民有100多人。原本只在村内从事农活的村民,现在到海外出差也已成为家常便饭。
    致富不忘反哺民生
    随着林屋村逐渐富裕,该村的村容村貌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今的林屋村,不少村民家都盖起了小洋楼,院子里停着小汽车。同时,村集体还大手笔投入民生建设和村中环境整治工作,使该村面貌焕然一新。
    据了解,近年来林屋村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建成幼儿园、小学、中学各一所;投入近1000万元建成了农贸市场、露天剧场、公共厕所、文化楼;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农田方格化、坡地喷灌自动化、农田水利排灌半自动化、机耕路硬底化建设;村里实行种子、机耕、排灌、收割“四免费”,实行种子、播种、排灌、杀虫、收割“五统一”,使农民能过上开车去耕田的好日子。
    “我们最近还在村里9公里长的道路两边全都建好了265盏路灯,方便村民晚上回家。”林巧才说,村民的社保、医保资金,都由村集体支付。为此,林屋村每年需耗费不少开支。去年,林屋村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达87万元,主要用于奖学奖教等。
    林屋村村民富起来后,并没有忘记回馈社会。今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林巧才组织林屋村村民和广东粤凯机械有限公司员工为灾区捐款,共筹得85800元善款,以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南方日报记者 范琛 崔财鑫
    通讯员 王裕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