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对接港澳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2015-4-27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自贸试验区已正式挂牌,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是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自贸试验区的期待。那么,广东自贸试验区要完成这项创新任务的底气在哪里?
广东拥有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所需要的人才、载体和环境
一般而言,要实现创新,需要三类要素和条件:一是创新人才,二是创新的载体和资源,三是推动创新的机制和环境。
首先说一下人才,我们不能说广东自贸试验区没有创新人才,从两院院士到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再到企业的研发人员,广东自贸试验区都不缺乏,总体上看,我们能够说得出来的学科门类,广东都有与之对应的人才。可是拥有有创意的人才很重要。美国的硅谷为什么拥有如此多的创新型人才?除了其附近有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硅谷容忍失败,可以屡败屡战。广东应该营造一个类似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
近期,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都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出台一些鼓励实现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措施,这就涉及创新的载体或者说主体了。毫无疑问,创新的载体或主体应该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广东的民营企业数量数以百万计,尽管做强做大的不算很多,但这不影响广东自贸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因为企业最重要的作用是把创新资源包括技术、管理、思想和人才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并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体现出来,至于该企业是否属于大企业、强企业与其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创意、企业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关系不会太大。相反,民营中小企业由于管理体制灵活,对市场信息的反应快,反而容易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取得进展。由于广东的民营企业数量庞大,如果这些企业当中或多或少都有创新意识,那么我们就有较大的机会在创新上取得成绩。
至于说推动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无论是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还是南沙、横琴、前海各个片区所在城市的政府,都把推动营造有利创新的环境放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同时还出台了不少的政策措施,例如南沙金融改革15条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其他的政策措施还包括出台负面清单管理、政府审批规程的简化等。因此,广东自贸试验区应该是在全国范围内最有条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区域,这不仅因为广东拥有创新所需要的人才、载体和环境,而且还因为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政策允许广东可以通过试错的方法来啃改革的“硬骨头”,更难得的是,从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到普罗大众都对自贸试验区的各种制度试验充满期待。
与港澳的全方位对接成为广东自贸试验区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底气
拥有可能走向成功的各种要素、资源和条件与真正走向成功还是两码事。这里,我们期待的是创新的动力和机制。我认为,这个机制就是与国际接轨的机制。换言之,我们需要在国内造就这样一种环境和机制,让国际的现代服务业的提供商和先进制造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相信,在我国的某个地区,投资、经营和提供服务,与他们在欧美、日本、香港等地投资是一样的,法律体系、司法制度是相似的,政府治理环境、金融管理制度、信息开放程度是近似的甚至是一致的,商业运营机制也是相差无几的,而自贸试验区实际上肩负着造就上述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的重任。我认为,广东自贸试验区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底气,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与港澳的全方位对接。一方面,通过借力港澳地区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及其创新人才资源,对接东南亚乃至欧美,让广东的企业“走出去”,为实现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作出贡献;另一方面,通过对接港澳,提升广东现代服务业的水平,让珠三角地区庞大的加工制造业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并通过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吸引更多的高端国际投资者和跨国企业进入内地,帮助他们更好地拓展内地庞大的市场,也加快了内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步伐,同时通过自贸区的先行先试,让香港的城市管理、污水处理、环境工程、港口管理等先进经验和做法在自贸区落地,并依托珠三角乃至粤东西部的庞大企业群体和城市群体进行“本土化”试验。若试验成功,再把香港原创、广东再造的“大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运作和服务模式复制到内地的其他省区。届时,广东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宏伟蓝图将得以实现。可见,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创新之处在于把港澳地区的优秀人才和资源与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及其载体有机融合起来,并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加速粤港澳地区资源、人才在自贸试验区充分对接和互动,从而产生更大的市场和社会价值。
(作者林 江,是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
http://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