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省情发布
当前位置:省情发布 > 民情民意 > 让互联网+图书馆激活书香广州
让互联网+图书馆激活书香广州

2015-9-17 来源:南方日报

    前不久,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5)》指出,九成受访者仍然会使用图书馆,这也是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不过,图书馆存在距离太远、使用不便等问题。

  确实,喜欢去图书馆阅读的市民或能发现,广州的图书馆总是高度集中,大家去得最多的是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其实,广州的社区图书馆数量不菲,如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就有28个分馆,但多分布在市中心。而开放时间与市民上班时间重合,存在诸多的不便,所以图书馆多年前就门前冷落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也不甘落后。广州图书馆近年来也是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我们却往往看到偌大的装修豪华的图书馆没有几个人。

  当然图书馆的冷清与互联网发展直接相关。如今互联网正在快速普及,电脑课程大部分中学已开设,就连小学开设电脑课程的也越来越多了。大、中城市,大部分家庭都拥有电脑,手机都可以上网了……当今世界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世界”了。

  目前虽然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日益提高,有阅读能力者也在日益增多,但这些人大多被互联网吸引了。同一个人,上网的时间日益增加,读书的时间必然日益减少。上网、泡网吧成瘾了,必然冷落图书馆。全国各地,有些学校的图书馆,甚至公共图书馆,使用率在逐步下降,这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甚至还有人提出互联网普及了,图书馆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其实互联网不能取代图书馆,上网不能取代读书。广播、电视、互联网大部分属于快餐文化的范畴,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吸收消化快,但“排泄”、抛弃也快,而且作为精神食粮,营养有限,并不全面。书籍,大部头书,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基础理论的著作,仍然不能没有,永远需要阅读。社会发展的规律证明人类需要书籍,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现在许多行业都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腾飞了,图书馆事业为何就不能让互联网给+上?搭建一个信息平台,方便市民查阅“要读的书最近的是在哪个馆”,有了这个信息平台,借书方便了,阅读的人自然就增多了,而且还可以激活城市文化。

  如今广州少图新馆正在进行互联网+的探索。全面开放的新馆有80万册图书可借阅,能同时容纳800名孩子阅读,该馆更紧跟互联网+新时代,推出掌纹借书、馆外直接“转借图书”等新服务。

  原广少图馆长、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刘洪辉却说“少儿图书馆最大的挑战其实来自教育系统。”现在的学校课业繁重,让孩子没有时间去图书馆,而学校的图书馆书又太少不足以支撑孩子的基础阅读。

  调查显示,26岁到40岁年龄段的人读书最少,就是说离开学校以后年轻人就不阅读了。不能不说与从小没有培养阅读习惯有关。

  现在不少学校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加强了课外阅读的要求,老师向学生推荐书籍进行阅读,“每次老师推荐某一本书,学生们就会把图书馆的这本书全部借空,无论多大的图书馆单本书也不可能满足一个年级小朋友的需求。”所以刘洪辉认为,只有所有图书馆都互联网+了,孩子才能随时借到老师推荐的书。养成终身阅读习惯。

  然而现存的大量社区图书馆,因自身存在的各种瑕疵,比如缺乏明显标识、新书补充不足等原因对人吸引力不足。究其原因,首要的还是图书馆体制需要创新,图书馆事业从属行政管理,市、区、镇三级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无法实现互联网+。更何况,多年来,我们习惯于以藏书多少册来评定图书馆的规模与档次;这个评定标准已经不全面,需要更新。尽管藏书上千万册,但没有人来借阅,求多有何用呢?

  另外,广州高校众多,图书馆可谓是知识仓库,不仅仅是属于教育界的,也是属于全民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正准备逐步向全社会开放,将来会有更多的大学甚至中学的图书馆向全社会开放;事实上,很多学校的体育场早就免费向全社会开放了。如果广州高校图书馆实现了互联网+,各图书馆的书籍不仅采购、安放可更为合理,也可变成广州人的“全科教师”而提升城市文化。

  图书馆实现互联网+之后,还可积极融入不同的文化社区。工作的内容、服务的范围不限于借书、还书,阅览报刊,有了这个平台还可以定期举办讲座、培训,有条件的地区,图书馆的讲座也可以有学术性较强的,而且也应该容许有不同观点的百家争鸣,充分激活广州文化。
  利用互联网,传统文化业才可以越来越活跃,且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今天的图书馆+互联网其实是一种新的“文化理念”,不仅能激活城市文化,而且它的未来将是更多现代人非常渴望的生活美学体验空间。(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刘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