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省情发布
当前位置:省情发布 > 民情民意 > 治跨界水污染需建政民共治长效机制
治跨界水污染需建政民共治长效机制

2015-9-18 来源:南方网

    广东在环保建设上动真格。2013年决定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在未来8年投入1187亿元治水。去年8月加大力度向“水污染”宣战,锁定广佛跨界河流、茅洲河、练江、小东江“四河”作为整治重点。这些年,广东已在淡水河、石马河的跨界治理上探索了一些独特的经验,值得推广(9月16日《南方日报》)。

  广东投入巨资以壮士断臂之勇气治水特别是向跨界污染宣战,阶段性成效明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指导意义。总结其经验,包括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制度和问责措施、建跨行政区域治理机制、实施河长制和段长制、走市场化治污路子等,每一条都是响当当的长效机制。不过,广东境内数百条河流纵横交错,水污染现状不是朝夕就可以改变的,缺少群众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努力治水成果就容易死灰复燃,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治水实践经历了从最初的投资项目准入限批,到目前的领导责任制“一票否决”和企业严重污染退出,体现了阶梯式深入推进的治水力度。去年初以来,珠三角9市相继推行了“河长制”和“段长制”,从上到下均由行政一把手亲自抓,有监督电话,有效果公示,行政动员力量都十分强大。只是流域治理专业性很强,复杂程度较高,不仅费力、费时还费钱,单靠政府呕心沥血去治理,难免会出现群众看热闹的情况,以致有的河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一定收到理想效果。

  群众参与治水缺少热情和积极性,其实不是没有参与治水机制,许多地方在制度中都有若干条例鼓励群众举报,有的还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为何还是兴趣不高呢?主要是缺乏具体的参与任务,群众参与成为一纸空文。在宣传发动方面,对于治理重要性一般都依靠官方媒体的宣传发动,未能从根本上在公众层面形成归属感、认同感和紧迫感。在很多群众眼中,实施多年的“治水模式”也好,现在的“河长制”也罢,都是与己无关的政府工程。也就不难理解,公众参与动力不足,群众共管河流热情不高,在较大程度上消解了政府决策的实效性。

  走出一些跨区域河流越治越差的怪圈,要在政府出钱出力之外创新公众参与机制。除了政府层面的“河长制”和“段长制”,可以实施河道分段认养机制,即是把具体任务分配到两岸一定范围内的各个企业,结成“河道养护共同体”,开创政府、社会和企业多元治理新模式。要求共同体成员主动募集资金,用于“认养”的河道养护,定期发布治水成效,接受社会监督,对治理不到位的河道,限期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实施关闭或退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由经济行为产生的河道污染。

  政府是治水政策和机制制定者,在推进治水过程中需要政民互动,包括激发群众参与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而在互动机制中,企业和群众是性质类同的社会草根,同一群体之间更容易形成互动,从而激发群众参与治理水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和群众在减少污染源、运用新技术改变污染指数等方面脑洞大开,激发出更多实用的金点子,盯死污染源和偷排,辖区内的水面清养保洁就有了长期保持改观的可能。当政府、企业和群众都站在各自的角度上动起来的时候,水污染治理才会深入人心,成为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企业和群众自己的事情,从而形成常态化的治理机制和成效。 (来源:南方网  作者:邱镇尧)



【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