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省情发布
当前位置:省情发布 > 民情民意 > 城市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加坡经验
城市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加坡经验

2016-4-21 来源:学习时报

    新加坡食品安全治理经验值得介绍,主要有三点理由。首先,华人占据新加坡人口绝对多数,其文化传统、饮食习惯、食品产业特色与我国相近,较西方国家更具可比性。其次,新加坡国土面积719.1平方公里,总人口553.5万,是典型的城市国家,对我国城市食品安全工作具有直接借鉴意义。再次,在权威杂志《经济学人》近年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中,新加坡均名列前茅,是各国学习的榜样。本文将选取小餐饮、输入型食品、特色食品加工三个典型领域具体分析。

  小餐饮食品安全治理

  新加坡是旅游胜地和美食天堂,食品摊贩、大排档、小型餐馆受到游客和本地居民青睐。该国餐饮业发达,各类餐饮经营者总数达3万多户,餐饮从业人员超过12万,而国家环境局下设的小贩署和卫生署仅有200多名食品卫生稽查员负责执法检查,因此政府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用城市规划“变堵为疏”。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行街边小贩迁徙计划,由政府建屋发展局在组屋区内规划建设小贩(熟食)中心,以低租金等优惠政策将小贩从人行道引入室内集中经营并规范管理。政府还有权指定摊贩的种类和分布。小贩(熟食)中心有完备的卫生设施,并且配备公用集中冷库、装货平台和餐厨垃圾处置系统。通过“政府建设,市场运行”的方式,中心的清洁、设施维护等费用由摊位租金支出。政府后来规定,开发商在建设组屋和商业设施时,必须同步规划建设小贩(熟食)中心。政府还规定新建工厂、购物中心、办公大楼和多层工业楼的,必须在同一建筑物内设立食堂(餐厅)、食阁或咖啡店,以就近用餐减少民众到非法小贩处购买食物的风险。目前新加坡已建成小贩(熟食)中心107个,吸纳近万家饮食摊贩,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2012年,政府宣布用10年时间新建10个小贩(熟食)中心。

  二是政府和第三方力量协作培训从业者。一些餐饮从业者文化程度偏低,法规知识和食品安全常识匮乏。为此,新加坡监管当局提供食品卫生基本课程,并规定所有注册的餐饮从业者必须通过食物卫生基本课程培训和考试,取得证书方可从业。从2007年6月起,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将原有课程升级为国家食品及饮料业劳动力技能资格培训课程,人员培训和考试由政府认可的15家培训机构承担,借助社会培训机构的灵活性提高培训效率。为确保培训有效落实,参加培训者可以获得新加坡政府技能发展基金的资助以及缺勤补助,个人仅需支付10%左右学费,特殊情况还可以申请全额补助。

  三是提升法规精细化水平。新加坡有关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法规主要是《环境公共卫生法令》(第95章)和《环境公共卫生(食物卫生)条例》,以及国家环境局制定出台的一系列配套制度。法规体系覆盖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每一项内容,制度设计注重可视化、可操作性、有效性,条文内容详尽且具体,少有疏漏和矛盾之处。如在食物处理规范中,明确规定不准赤手处理食物、食物存放保持合适的温度、熟食必须放在生鲜食品上面、不能使用破损餐具、食物处理场所必须清洁等。不论对于监管人员还是餐饮从业者,周密详尽的法规条文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输入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

  新加坡90%以上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从境外输入,因此对输入型食品质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制度成为保障安全的关键。该国农粮兽医局负责食品进出口管理,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管理食品进出口转运、检验检疫、召回、应急处置、标签及广告等事务。

  首先是“最严谨的标准”。新加坡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制度建设,实施严格的安全标准和认证制度。除极个别本地特色食品外,该国食品安全标准几乎完全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接轨,从源头提高保障水平。自2006年起,新加坡开始实行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统认证体系,并成为东南亚国家中第一个采用该体系开展食品安全认证的国家。新的认证标准既可以增强消费者信心,也有助于提高食品行业在国内外贸易中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是“最严格的检查”。为减少不合格食品流入,农粮兽医局专门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检验检疫程序。第一步是检查生产食品的农场或加工厂,确保生产地符合新加坡安全标准。在很多情况下,农粮兽医局在进口食品还没有“登机”或“装船”前,就已经开始了检验工作。第二步是资料审查,农粮兽医局规定所有食品进口商必须在该局注册,同时递交尽可能多的进口食品相关资料,包括食品来源地的证明和化验报告,以证明其安全性。第三步是在关卡检查进口食品,或者在实验室抽样化验。

  再次是“最严厉的执法”。由于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等原因,新加坡每年要召回和销毁数千吨进口食品。同时,新加坡规定海鲜产品只能用冰块保鲜,不能使用防腐剂等化学药物。农粮兽医局的工作人员会定期去市场抽样检查,不合格的海鲜产品一经发现会立即销毁。对于那些存有“前科”的食品企业,检查人员会格外留意并加大检验频次。2013年6月,农粮兽医局发现从马来西亚、泰国及印度尼西亚进口的9批海鲜产品含有致癌化学物质甲醛后,立即将其销毁,并对有关进口商处以罚款和刑事处罚。

  本地特色食品加工企业监管

  除了进口食品,新加坡特色食品由本地企业生产加工,具体包括肉类、鱼类和蛋类产品加工企业、冷藏仓库、屠宰场以及各类小作坊。为确保本国生产食品的质量安全,政府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监管。

  一方面,农粮兽医局对国内所有食品企业实施分级管理,确保食品制造商遵守良好行为规范从而生产清洁安全的食品。食品企业的执照到期之前,农粮兽医局都对食品企业进行分级,根据食品安全标准将这些企业分为优秀(A)、良好(B)、中等(C)、较差(D)四个等级。等级达到A级的企业将获得食品安全优秀奖。等级为C或D的企业将受到更多的监管和检查。检查分为定期检查、预定检查和突击检查,检查范围包括企业和工人的清洁和卫生情况、相关文件以及在之前检查中发现缺陷的整改情况。分级制度有助于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靶向性,同时激发企业改进质量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新加坡还十分重视食品检验的基础设施建设。早在2004年,新加坡耗资2000多万美元建设了一座面积近万平方米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中心,除了负责确保新加坡本地食品安全,还可以为邻近国家检测食品。该中心拥有包括转基因食品检测在内的8个先进实验室,有能力处理禽流感病毒和炭疽菌等危险病原体,每年可对约六万个食品样本进行近百万次检验,被誉为全球最先进的食品检验中心之一。新加坡政府每年在食品检验检疫上投入的资金均超过10亿新元(约合50亿元人民币),充分反映出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作者:胡颖廉 来源:学习时报)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