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名家专栏
当前位置:名家专栏 > 名家观点 > 精准扶贫的三个关键点
精准扶贫的三个关键点

2016-4-25 来源:学习时报

  建立精准扶贫识别机制

  准确识别贫困对象。扶贫要精准,就必须先弄清楚贫困对象是谁,究竟有哪些人需要被纳入扶贫对象之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做法便是深入全县各乡镇,挨家挨户的调查了解情况。在了解情况之前应该成立由村委、“驻村工作队”和乡镇干部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及其邻里亲友中展开调查、走访,并进行登记造册,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做到“户有卡、村有薄、乡有册、县有档”,建立起贫困人口信息网络系统,并做好动态管理工作,每年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相应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准确识别贫困原因。扶贫要精准,还必须找出各贫困个体的贫困原因。应该及时地对不同的贫困类型进行归纳分类,根据贫困原因、贫困程度“量身定做”扶贫脱困方案:针对丧失劳动力的百姓,通过低保或直接的社会帮助来保障其基本生活;针对劳动力少但学龄儿童多的家庭,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青年劳动力,则通过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来保证其就业。这种缺啥补啥的工作方法真正实现了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的精准目标,使得民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准确识别贫困标准。扶贫要精准,同样要确定合理的贫困标准,不能单纯以收入水平来衡量生活质量。以巫溪县为例,2015年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了19687元和7121元,从绝对数额上来看,许多城市居民的收入要高于农村百姓的收入,但因为城区生活成本高,特别是一些城市住户受大病困扰,实际生活状况比农村百姓还要糟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严格规定一个死标准,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民主,透明程序、规范操作,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老百姓按照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在不同地区,合理科学布局不同的收入标准,建立一个多元化、自主性的贫困评价体系。

  建立产业扶贫机制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先培育重点项目。一般来说,贫困地区大都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工业生产较为落后,但在农业和旅游业上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应该着力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整体经济发展。以湖南十八洞村为例,该村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猕猴桃生产基地、当地特产出售等项目,当地居民受益颇丰,从这些项目发展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加快整合社会资源,统筹推进扶贫工作。在推进扶贫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新媒体持续、深入、全面宣传脱贫攻坚工作,营造出人人关心、支持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使各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拧成一气,共同参与到攻坚克难的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群众参与、收益共享、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通过企业把农民的原料、土地、劳动力和市场、技术、资金等联为一体,实现农产品到市场商品的成功转变。

  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实现自主就业创收。教育是斩断穷根的关键手段。提升产业劳动者的专业素质是实现永久脱贫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推动教育资源向贫困乡镇倾斜,提高贫困乡镇的教育水平,加大农村边远学校投入;另一方面,推进贫困农户的技能培训工程,以村为单位开展乡村旅游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手工艺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让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早日脱贫,走向发家致富。

  建立可持续扶贫机制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一定要始终贯穿于精准扶贫的工作过程中,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环境也是我们拥有的财富,而且不仅是当代人的财富,更是与子孙后代共同拥有的财富。如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即使能脱贫致富,这种致富也只是一时的、是不可持续的,迟早我们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在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脱贫致富的历史任务,也要保护好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到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的“双赢”。

  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让新贫返贫断绝后路。在全国部分地区的扶贫工作中,一些干部思想落后,认为扶贫就是送钱送物,在扶贫对象上不作具体细分,“撒胡椒面”,均衡用力;部分地区贫困群众也并不主动寻求发家致富,而是单纯地等待政府的相关救济。这些腐朽思想不转变,就会不断出现新的贫困户,脱困的民众也会再次重返贫困。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必须不断革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对精准扶贫的认识把握,拒绝走过场、搞面子工程的假大空做法,展现出万众一心思扶贫、抓扶贫、干扶贫的精神气。群众也要自力更生,树立脱贫信心,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作者系重庆市巫溪县委书记)(作者:唐德祥 来源:学习时报)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