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起跑快 监管跟上来
2016-9-30 来源:人民日报
“一个想了3年的项目终于做成了。”坐在对面的王唯宁向记者感叹,“基金引入了,项目对接上了,这都是因为有了银行业的创新互动平台!”这位申能集团财务公司业务经理,说起这过程有些自豪。
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低利率基金难以利用
申能集团是一家大型国有能源企业,申能财务是其下属财务公司。2013年9月,自贸区成立时,申能财务公司成为第一批进入自贸区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我们一直想引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低成本资金,支持上海地区节能减碳项目融资,但是没能如愿。”王唯宁告诉记者。
王唯宁解释说,申能集团有两家能源服务企业,主要从事燃油锅炉改造、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和楼宇物业改造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被服务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是一个节能效益分享机制,节能改造的前期投入全部由能源服务企业承担,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元。待改造完毕,节能收益达成后,双方按约定分成。”
但是,前期投入谁来投?
“目前,国内能源服务公司的融资渠道一般是向银行贷款。但是,整个行业还处于培育和发展期,且能源服务公司一般为轻资产公司,缺乏融资担保,较难吸引低成本的市场化资金,因此贷款综合成本较高。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是由财政部管理的政策性基金,专项支持节能减碳项目融资,利率为基准利率下浮15%。如果能引入这一基金对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能源服务公司将大大节省成本。”申能财务公司的经办人员介绍。
不过,问题又来了。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是服务集团的内部,引入政策性基金超出了业务范围;同时,要使用基金的低成本资金,支持集团外能源服务公司,也超出了范围。
“按规定,我们就不能做这一贷款业务,所以等了近两年。看着利率低的基金,就是用不上,我们着急啊。”
银行业开启绿色通道,鼓励机构自主创新
2015年6月,上海银行业“创新业务监管互动机制”推出,申能财务公司负责人将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创新贷款(以下简称“EMC创新贷”)项目汇报给了上海银监局,申能财务公司终于找到了出路。
互动机制,就是引导、支持和规范辖内银行业机构借助自贸区的试验平台,针对监管规制未及覆盖或规定不清晰的领域,通过与监管部门充分沟通,以“监管无异议”的形式实现个案突破,鼓励机构自主创新、先行先试。
“这相当于给创新业务提供了一个绿色通道。”这一机制的创造者、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说,“在坚守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同时,监管有必要加快制度创新,不断建立健全更加适应业务创新需要的、相对独立的上海自贸区银行业监管体系。”
很快,申能财务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创新贷款资格,从中国清洁能源机制基金获得合同能源创新贷款6000万元,期限3年,利率为基准利率下浮15%,成为第一家获得财政部此项创新融资模式业务授权的机构。该项目首批申报用于支持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共11个,其中用于申能集团内企业融资的在建项目7个,用于集团外企业融资的项目1个,意向性项目3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合同能源创新贷款的资金来源于政策性基金,资金运用扩展到了集团外企业,均在形式上突破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中的政策限制。
对此,上海银监局有关人士分析,创新试点恰恰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更好地实现了既有的监管意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意在规范和支持财务公司支持企业集团的主业发展,这是作为判断财务公司的新产品是否可以先行先试的主要指标之一。而此项试点显然有利于帮助申能财务奠定和扩大在能源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支持申能集团的产业链进一步壮大发展。与此同时,该项试点中对集团外关联项目的信贷支持,符合银监会关于支持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政策导向。
“这一小小的突破,开创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合作支持绿色信贷的新模式,开拓了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的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同时,前瞻性地探索了财务公司的产业链金融延伸服务。”上海银行客户经理葛弘说。
互动机制引领业务创新,给企业带来了机会
因为申能财务公司的这笔融资创新贷款,上海商城的锅炉改造项目已顺利完成,目前已进入贷款回收期。至今,EMC创新贷支持的首批项目基本完成。申能财务公司的合同能源创新贷款模式,也成为清洁机制基金的经典案例。
“上海银监局认可了我们公司的方案,但是也给出了风险管理的建议,监管既是包容的,也是严格的。”申能财务公司经办人员说。
目前,上海辖内提出通过互动机制开展的业务创新试点共计40余项,已落地项目近20项,涌现了一批具备代表性的跨境投融资业务创新成果,还有跨境并购、跨境同业投资、大宗商品特别结算业务等等,有力支持了境内企业走出去、政策性金融落地和要素市场国际化建设等重点领域,给一批企业带来了机会。
“这一机制的设立,是对当前简单的规制监管理念和模式的变革,尝试以原则导向和实质重于形式为基础的弹性监管,极大提升了监管对市场创新的响应速度,建立了监管与市场主动、互信的沟通方式,有效缓解了创新中的制度性障碍,是对更为有效的创新业务监管模式的一次前瞻探索。”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这样评价。(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谢卫群)
【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