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打通社会治理“双向道”
2016-10-13 来源:人民日报
改革治理结构和机制、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至关重要,但更需要尽快升级的,是思想认识的软件
移动互联时代有句名言,权威信息等同于食物,甚至紧迫于食物的需求。正因如此,如今几乎没有哪个部门不重视信息发布,以适应越来越快的信息需求。但也有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私下感言,通过网络说话,比以前通过麦克风说话更难。“说话难”,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在社会治理层面,“线上”与“线下”对接带来的挑战。
谁都得承认,互联网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不知多少人,每天早晨一睁眼,第一个动作就是摸手机。2016年中国网民数量首次超过7亿,人均周上网时长26.5小时,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随着网络空间在“线上”快速拓展,大量原本存于“线下”的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主体迅速移师“线上”。如今,不仅订餐、订票、缴费、报修等生活服务可以“一键下单”,就业、法律、注册等社会服务也逐渐“触网”。一部手机联通整个世界,在技术支持和社会动员上已然完成。
面对如此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旧形态的社会治理自认难以适应。有群众反映,虽然办好了异地医保,但在京住院要首先跟老家医保中心报告,什么病、哪家医院,甚至病床号都得说清楚,攒齐单据回老家报销,领钱还要三周后再去一趟。之所以出现类似的现象,缘于全国信息化联网还存在梗阻,经费的分担和流动还存有模糊。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后台”,没有一个通畅的“网路”,打通线上线下“双向道”的愿望就只能是明明触手可得,却总是遥不可及。
“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日前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三个变化,直击移动互联时代治理转型的紧迫需求。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会治理,必须与社会绷得最紧的弦同频振动。只有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的优势,听清楚、想清楚、讲清楚,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才能更好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在这样的进程中,改革治理结构和机制、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至关重要,但更需要尽快升级的,是思想认识的软件。有人仍然把信息看做资源,把分享信息看做丢掉利益,自然比不上把信息当做土壤的人,后者往往能创造出更大收益;有的地方仍然习惯于“堵”和“限”,往往是舆论沸腾了仍在自缚手脚,治理水平自然比不上重视“疏”和“联”的地方;有的部门仍然习惯于大包大揽,往往是好心费力却办了坏事,自然比不上发动全社会协同参与对症下药。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领导干部要练就中央提出的四种能力,首先在于转变看待网络的态度。从学网、懂网、用网开始,躬身做一个网民,亲身上网办事找感觉,关注网络上丰富的创新和问题,再把这些可触可感的体验与治理转型结合起来。
英特尔公司前CEO贝瑞特游览长城时,曾专门询问烽火台的作用。得知它是传递军情的设施之后,贝瑞特连连赞叹,“原来长城不是一堵墙,而是一条路”“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强国建设的历史契机就在眼前,作为坐拥全球最多网民、把治理现代化置于改革总目标的国家,只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新格局,勇敢地发起自我革命,我们前面的路就会越走越宽。(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曹鹏程)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