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化解体制性产能过剩
2016-10-17 来源:人民日报
告别短缺经济以后,产能过剩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顽症。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国家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但我国的产能过剩并非完全是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结果,还有深刻的体制性原因。
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加剧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极力招商引资、扩大税源,在缺乏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以低廉的地价、优惠的信贷政策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招商引资,搞了大量重复建设。同时,为了实现任期内地区生产总值高速增长,一些地方的决策者无视市场的真实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潜在风险,在短期内上马大量项目,最终形成产能过剩。
不合理的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加剧了产能过剩。一方面,一些行业存在行政性垄断,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导致大量民营资本只能流入钢铁、汽车、水泥等行业,过度的投资和有限的需求必然造成这些行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退出市场必然带来失业人员增多、银行贷款呆坏账增加、地区生产总值短期下滑等问题,地方政府缺乏协助企业退出市场的积极性,导致僵尸企业大量存在。
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导致消费能力不足。过去一个时期,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偏低,造成居民收入偏低、消费能力不足;社会保障投入不足,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居民不得不增加储蓄以备养老、医疗支出;再分配调节力度不足,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制约了居民整体消费扩大。近年来,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高,但仍低于与我国发展程度相近国家的平均水平。消费能力不足的另一面就是积累和投资过多,这必然加剧供需失衡、产能过剩。
可见,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增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
改革财税体制,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应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通过增加地方税种、税源以及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地方的财权和事权相匹配。同时,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将公共服务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破除以地区生产总值论英雄的不合理做法。通过这些举措,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促使其提高经济决策科学化水平,遏制地区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减少行政干预,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引入民营资本,从而既增加民营资本投资机会,又增加有效供给。对于产能已经过剩的领域,通过提高质量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措施,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市场。政府应做好兜底工作,引导资金和下岗失业人员流向亟待发展的领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消费引导投资、拉动增长的作用。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所得,使广大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发挥再分配调节作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消费引导投资、拉动增长的作用。(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魏敬周 刘维忠)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