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何以在重重压力下刷出“广州蓝”?
2017-6-8 来源:南方网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相联相生”。 国家环保部有关调研显示,珠三角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环境质量、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欧美国家差距最小,有望率先实现与发达国家同等经济水平、同等环境质量的区域。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近年来,广州生态文明改革所带来的“绿色”成果随处可见。 (6月5日 《南方日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一个城市而言,只有山清水秀、宜居宜业,才能吸引更多人才,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正是看到这一点,广州近年来不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持续推进生态设施建设,严守环境质量红线,让广州环境越来越好。如今,频频刷屏朋友圈的“广州蓝”,天桥上的簕杜鹃,美不胜收的屋顶绿,都已成为广州的新名片。
今年2月广州市政府印发并正式实施的《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指出,广州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一方面,污染的存量还未完全消化,另一方面,在城镇化率稳步提高、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继续增长的背景下,城市建设与生态用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环境资源超载,大气区域性、复合型污染尚未有效缓解。广州环境治理的压力可见一斑。那么,广州何以在重重压力下刷出“广州蓝”呢?
首先在于广州真刀真枪的整改。破解环境污染难题,关键在于铁腕的整治。为让广州天更蓝水更绿,广州不断强化工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去年,广州完成8台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年共淘汰高污染车(黄标车、老旧车)约6万辆。今年更是进一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强化对“超低排放”火电机组和燃煤、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的监管,开展工业窑炉整治。正是由于这些真刀真枪的整改措施,让“广州蓝”得以常驻羊城上空。
其次是将环保责任细化。整治环境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各部门群策群力才能事半功倍。为尽可能地提高环境治理效能,广州不断细化落实环保责任。比如,6月2日广州市政府正式印发实施的《广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从10个方面提出了36款107项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都明确了牵头和参与部门,共涉及35个职能部门和11个区政府。这就将环保部门一家拉车,转变成各部门群策群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共同维护广州的青山绿水。
再者是量化指标倒逼相关人员履职。环境治理难见成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环境治理指标难以量化,造成责权不分,让一些相关人员在环境治理中滥竽充数。为避免这一问题,广州通过量化环保指标倒逼相关人员履职。比如,对35条黑臭河涌都有“量身定制”的治理方案,坚持每月公布35条河涌“污染”贡献排名,精确锁定污染源,倒逼河长履责。
当然,频频在朋友圈刷屏的“广州蓝”只是广州环境改善的一小步。未来3年内,广州将以长堤为主体传承岭南历史文化,以珠江新城、琶洲为核心展示现代都市风貌,着力建成丰富多元、凸显岭南特色的珠江滨水景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广州就要继续坚持真刀真枪整改、细化环保责任、倒逼相关人员履职,最大限度地凝聚环保合力,让广州环境粤来粤美!(来源:南方网 作者:薛家明)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