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名家专栏
当前位置:名家专栏 > 名家观点 > 叶延滨:诗意地栖居
叶延滨:诗意地栖居

2011-3-29 来源:岭南文博院

      德国19世纪初叶的伟大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诗叫做《轻柔的湛蓝》,诗中他说:“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的栖居在此大地上”。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把这首诗加以应用,将“诗意的栖居”变成一个存在主义的命题,对人性进行深层的赞美与思索。简单地说,“诗意地栖居”就是在我们这种道德贫乏、诗意缺乏、人被异化的时代环境中,我们要以“诗意地栖居”来反抗现代性技术的威胁,来找到诗意的存在与实现自我的存在,在诗意中实现自我而回归到人类的本真。著名诗人、原《诗刊》主编叶延滨认为,诗歌可以完善人生,提升生活,他在“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用十个关键词告诉我们什么是“诗意地栖居”。

1、事情

“事情”这个词真的太好了,普天下所有的东西就用这两个字概括了。但是这两个字我们可以分开,特别是在文学家那里这两个字的位置是有变化的,凡是说事的,“情”字退到后面,是叙事文学。讲故事、小说、戏剧,都是给你重现一个事情,重现一个过程,重现一个故事,这叫做叙事文学,简单地说叫文。凡是“事情”的“事”退到后面的,“情”到了后面叫抒情文学,这叫诗意。写诗、唱歌、音乐,这都是表达情感的,“事情”的“事”到了后面它是关乎“情”的。当我们在看戏的时候,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感动了,我们会说这个电影多有诗意啊!电影把情隐藏在事的后面,但是通过表述这个过程描绘这个人物,让你受到打动,你就能体会到藏在事后面的情,所以你会说有诗意。当我们在叙事过程中间,甚至在写诗过程中间,如果只有分行的形式,那么有人就说这首诗写得没有诗意,因为它没有注意到我们的感情。诗意对于中国人的存在,诗意对于我们的存在,实际上就是普天下最简单的一个道理——“事情”,天下事进入我们内心以后就是“事”和“情”之间的一种位置变化。 

2、前后

我们怎么去找诗意,诗意在哪里?其实就在非常直白的词里面。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他无非是采取两种姿态,一种姿态是向后的姿态,一种姿态是向前的姿态。向后的姿态就是讲故事、写小说、编剧本,故事就是过去的事情,他的姿态是回忆,是向后。因此,写小说也好,写剧本也好,讲故事也好,都是需要去提炼,需要去了解,然后把这种积累重新发掘起来。

诗人的姿态是什么?是向前的,是没有发生过的或是将要发生过的。诗人都是梦想家,都是白日做梦,他讲的都是没有发生的事情,是向前的,是预言。所以我们说,每一个18岁的年轻人都是诗人,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对于一个18岁的年轻人来说他所面对的都是要即将开始的事情,他要去工作,他要组织家庭,要找到可心的爱人,要创造事业,他所有的事件都是往前的,他的这种姿态和诗人是一样的。

诗人最大的才能是什么?不是说他背了多少诗句,而是他充满了别人没有的想象力,诗人的才华在于想象力,想象力是诗人的天赋,一个有想象力的诗人就是优秀的诗人,而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因此,我们再次证明,现实生活中间诗意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大量存在的。

 3、内外

西方现代诗歌非常强调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此诗人重要的是在创造意象,诗人写出来的诗句,诗人创造的形象是通过他的主观改造以后重新展示的一个新东西,所以叫意象派、象征主义等等。中国人比较讲究人和自然的关系,内和外的关系,我们不叫意象,叫意境。什么叫意境?说通俗一点就是情景交融,物我一致,天人合一,就是情和景能够对应起来,物和我能够交融起来,最后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高度境界。诗人是在做这样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揭示了一个秘密,我们的内心世界一定要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当我们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处于一种互相能够交融,互相能够理解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得到修炼。所以“不学诗,勿以言”,如果一个人满腹经纶,他一开口就跟别人不一样,他一抬腿,一举手就跟别人不一样。多读一些文艺作品,多读一些优秀的典籍,这种东西成为你内部看不见的东西,但是一定会在你的言谈举止中间体现出来。作为一个诗人,我们衡量一个诗人的时候我们是用意象、意境这些去看看他有没有才华,但同样的,我们在衡量诗人的时候也在给自己一些提示,我们要在这个世界活得更有品位一些,那么你一定要注意你内部的修炼是非常重要的。 

4、有无

我们在讲诗歌的时候常常讲两种境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从佛教那里吸取过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常常讲要正确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其实诗歌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它会使你发现你自己,会使你了解你自己,在写诗、读诗的过程中都会使你认识你自己。有的诗里面你会看不到一个“我”字,但是主人公的品格、主人公的格调都会存在。讲到诗歌的时候我曾经讲过诗歌非常厉害的一条,就是它强调了个人情感价值和个人的价值。在这个时代什么都能够集团化、产业化的生产,文学艺术也一样,我曾经在影视圈工作过,我就说过现在是一个影视时代,影视可以把所有的文学样式收编,但是有一个办不到,它没法收编诗歌。所以,现在电视上最缺的就是诗歌,为什么?它没法把一个有独特内心情感的诗歌用电视的方法表现出来。什么是好诗?就是电视镜头和摄影镜头没法达到的地方,那就是最有诗意的诗,就是诗人大展鸿图的地方。诗意地生存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人活着应该是有价值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尊严,都有他自己的爱好,都有他自己的情感,我们要尊重每一种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情感。

5、上下

这个词实际上是由“下半身写作”引出来的,当我们谈到文学艺术的时候常常会面临一个问题,怎样面对情与肉之间的关系,怎样区别正常的情感和色情的关系,怎样去区分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下流的关系,怎样判断它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或者还是一种腐朽思想的泛滥?在西斯廷教堂里,教皇和米开朗基罗有一段对话,米开朗基罗在教堂里画了很多裸体的人,教皇就觉得是不是应该给这些人穿上衣服。米开朗基罗就说,“请教皇关照人们的灵魂,让我照料人们的肉体”。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袁运生在首都机场画了一幅画,是西双版纳的裸女,我们领导也说要给她们穿上衣服。什么是黄色,什么是善意?我想有一个标准,就是处理好“上下“,当我们在阅读这样的作品的时候,这个作品使我们从人本能的需求提升到感情上的一种领会,或者它在表现着人本身的一种需求或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关系,但是读了之后它会使我们感情上得到提升,灵魂上得到震撼,由下而上。这样的东西是应该的,因为它正视了我们生活中间本身存在的东西,但是它引向我们的精神上得到升华。同样的,它是非常漂亮的辞藻,但是它激发了人本能的欲望,这就是不好的作品,因为它没法回避人有本能的欲望。诗意的生活应该是不断的从本能的欲望中间摆脱出来,从而在精神上和灵魂上得到升华。

6、流变

任何美都是有它的历史发展,比方说现在很困惑大家的是在讲古典诗歌的时候,我们会清晰地看到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四言到五言,从五言到格律,从格律到长短句然后到散曲,这种艺术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情感都能找到根据。中国新诗是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就是在中国已经被世界甩到一边了,中国要进入全球化的过程,要和世界对话,拿唐诗宋词去有时候讲不到一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的观念,开始接受西方的创作观念,开始和全球化对话,第一次学习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30年,无论是“辛亥革命”也好,无论是鲁迅、郭沫若也好,都是向日本学来的,是西方世界的二传手。

第二个30年中国人又向苏联学习,50年代的诗歌,贺敬之、郭小川的诗都是那个味。好不容易学得正热情,中苏又闹矛盾了,学不下去了。回过头毛主席又提倡古典诗歌和民歌相结合的道路,我们又回头了。

第三个30年,改革开放了,全国开放了,全世界的东西我们都在学,西方的东西全部进来了,这是最完备的一段时期。从三中全会以来,1977-78年到改革开放30年,中间中国人把西方所有的流派,所有的实验都在中国搞了一通。我们几十年的线性思维突然在开放中间认不清中国的诗坛了,这是中国还不是非常生态良好的百花齐放。

新诗还有三种姿态,第一种姿态是朝外的,和世界接轨的,教练是西方汉学家,谁好谁坏他们说了算。这股风潮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创作思想,而且引进了西方或者是全球的普世价值观,这股风潮在中国影响极大。第二种姿态是向下的,着眼于脚下土地的,这些人的领军人物是曾经被打成右派的那些归来者,然后知青出来的知青作家,以后的移民作家也好,打工作家也好,底层写作也好,这些人的姿态是中国当下土地的。第三种姿态是任你风吹草动,我坚持传统不变,写旧体诗的,写传统的五四新诗,这三种姿态构成了中国诗歌版图基本的面貌。 

7、新旧

“新旧”很简单,就是旧体诗和新诗。旧体诗非常重要,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国粹。但是旧体诗我觉得有两个非常困难的地方:第一,它有了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不能突破,突破就不是旧体诗了。第二,有了顶风,而且这个顶风不容易超过。如果你写得不是和仄押韵、不是古风古味你就不是旧体诗,你就是顺口溜,没有办法,老祖宗几千年形成的规则你就这样去遵守,对人的束缚很大。旧体诗确实有顶风,有李白,有杜甫,有白居易,起码有上百个顶风,今天你要超越这样的顶风很难。所以,现在写旧体诗的人多,而好诗甚少。新诗好办,新诗没有标准,新诗没有样板,新诗没有偶像,因此不断的出现新的追求,不断的出现新的代表人物。但是因为它缺少标准,缺少代表人物,因此失败者也甚多。这是不是一种独特的诗歌现象呢?不是的,实际上这说明了人对美的两种追求的取向,在审美上我们是以旧为美的,你玩古董你就玩真的,你不能玩赝品。你要玩票戏就得唱得有板有眼,有腔有调,它是对经典的重温和张扬。同样,新诗追求体现是玩新的,新潮、时尚,在时尚和追求风潮中间,有一种核心的东西就是创新,没有创新那就是模仿。实际上对旧的追求和对新的追求之间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经典,一个是创新。 

8、气韵

文化的差别到最后就是这两个字了,文章的好坏最后也在这两个字上。古代诗歌就是格律、平仄之外的音乐性,现代诗歌是节奏和旋律,这是表象的东西。表象的后面,气韵表现的是一个诗人的品格、格调。在现实生活中间我们就说这个人有没有书卷气,这个人有没有修养,有没有涵养。气韵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修养和文化表现,我们进入诗歌以后会在这种领会中使我们自己得到陶冶。 

9、雅俗

和“上下”有关,和“气韵”有关的实际上是“雅俗”之争。“雅”大家都明白是高雅,它是我们一种精神的升华和追求,“俗”是来自于民间的、底层的东西,不光是粗俗,还有草根性,还有民粹性,还有底层性。“雅”会使我们提升,但往往也使我们感觉到这个人活得没有什么情调,活得没有什么烟火气,不食人间烟火,这个太过也不行。“俗”呢?有时候它会带来很生动的生命力,就像我们电影里的贺岁片,它会把很多新鲜的元素、新鲜的东西带入文学艺术中间,但是多就不行了。要是全社会都说周立波的“清口”,那基本上就是一个痞子社会了。

 10、大小

“大”诗人的形成实际上有三种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个人才华,第二个是时代需要,第三个是受众的大小。每个稍微受过教育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大人物,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然而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一个真正受过训练的人,一个真正有师教的人,他会在不同的境遇下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特别是在今天,在我们文学艺术多样化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它训练了我们对他人追求的尊重。一个人生存环境的宽松,除了对自我的发掘以外,很重要的是对他人的理解。今天中国文坛、中国艺术界多样并存,我们感觉到非常可喜的一个状态就是在竞争中间基本上少了17年来形成的那种香花独草非常对立的格局,这种宽松的格局势必会使中国文学出更多的大家之作、大家精品。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