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名家专栏
当前位置:名家专栏 > 名家观点 > 刘李伟:生命处处皆美
刘李伟:生命处处皆美

2011-3-31

      康德说过,真和善是有独立地盘的,而美是没有独立地盘的。也就是说,美是无限制地存在于任何一个领域。我们的生活,我们生命的过程到处都存在着美,也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精神去进行观察。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哲学教授刘李伟,通过在“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的演讲,告诉我们审美是对抗现代社会疾病的方式之一,审美使我们更加体会到生活和生命的价值,更加提升我们生活的品质和生命的质量。审美的情感使我们能够超越日常的生活,去创造价值和意义。在一个以交换为基本原则的这种消费世界里面,审美是我们精神的创造和心灵的拯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审美是日常生活里的一个部分,就像你去买菜,如果条件允许,你就会选择那些又新鲜又饱满的蔬菜,这就是一个挑选、审美的过程。如果在路上看到漂亮的人、漂亮的事物你就多看两眼,这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如果看到友善的人,你会跟他多聊几句,心情马上就很愉快,这又是一个审美过程,所以在生活中审美是无处不在的。审美精神就是我们怀着一颗爱美之心去面对整个人生和世界。
      有一句话叫: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什么叫做“爱美之心”呢?多半的人就会想,爱美之心,那就是一个对象,它是美的,那么我就会去爱它。但是在美学上,“爱美之心”重点不在对象,重点在于这个“爱”字。本身不在于对象那个美,而在于“我”自己。这个“我”是指我们大家,我们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作为一个审美的主体,本身要有一颗爱美之心去面对整个人生和世界。这话说起来是一个很宏大的话语,里面包括自然、人、社会关系、艺术等等。那我们去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一个方式,就是要把一己生命融入到这些东西里面,完全地沉浸到这样一个状态里面去。而不是说我去挑选,这个东西长得很漂亮,让我眼睛很舒服,让我的耳朵很舒服,于是我才会去爱它。这也是一种爱美之心,但是相对来说比较被动,被动在于你的心灵被外在的东西所操控的。
      审美精神在于我们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心灵状态,我们会热爱美的东西。这并不是被外在的东西控制的,而是你作为一个主体,你作为一个有生命创造力的人,你可以把爱美之心投射到你认识的、你看到的、你的感官意识接触到任何对象上面,这个对象就变得跟你的生命融为一体。爱美之人会把自己心中的那种爱、美投射到对象那里去,所以碰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也不会受到影响,这就是审美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有,只要把它唤醒就可以了。
审美拒绝功利
      当然,审美首先还是要有形象性,美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把感性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美要进入我们的心里面去,就不能离开感觉的窗口。鲍姆加通说,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而感性认识的完善有一个条件是“寓杂多于整一”。意思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里面包含着很多不同的成分,这是美的一个条件。18岁的少女固然美丽,但是一张80岁的、饱经沧桑的、有很多丰富内容的脸比18岁的皮光柔滑的脸更有美感。
      但是审美不能只停留在感官层次,否则很容易有审美疲劳。审美是通过一个外在的感觉器官把这种外在的形象传送,伴随着这个形象传送到你心里面去,在你心里面引起了一种感动,而且是种很深刻的感动,那这种美感就常存在你心里面。因此,审美具有愉悦性的特点。“美”跟“漂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人可能找的不是很漂亮,但是如果他的举止、形象、他的一些关怀、温暖,通过行为传达给你,让你的心很感动、很温暖,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很美。
      审美还有一个最宝贵的特性就是对现实生活、世俗社会有一种超越性。追求幸福是我们的一种本能和权利,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里面,我们会跟外界发生很多冲突。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很多艰难、困苦,甚至是绝望的时刻,比如说很贫穷、身体不好、人际关系很复杂等等。但如果把功利性放开一点点,你就会觉得很舒服。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审美必须是非功利性的。所谓非功利性第一就是你不能够带有逻辑判断,这个东西是什么,由什么成分组成的。第二就是不能有功利判断,就是你不能想这个东西对你有什么用,如果你这么想的话,这个东西的美感就消除了。审美只涉及我们的情感判断,只涉及我们的趣味判断,跟逻辑和功利是分开的。
      如果真正具备了一颗爱美之心,你会去钦佩、接受理解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你就不会你不会讨厌任何人、也不会讨厌任何事,你会跟别人发生争执、发生矛盾。但是,是就事不是就人,完了以后你仍然跟他是好朋友。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越变得越来越美好。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