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深度广东
当前位置:深度广东 > 营商环境研究 > 广东“12条”新政推动新型储能产品高质量发展
广东“12条”新政推动新型储能产品高质量发展

2023-11-9 来源:广东工信公众号、南方网

  近日,广东省委财经委召开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并研究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要增强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的紧迫感,发挥广东储能产业基础较好、龙头企业实力较强、科技成果储备相对丰富等优势,紧而又紧抓工作、实而又实抓落地,乘势而上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广东制造业当家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为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的要求和相关部署,近日广东省制造强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并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

=出台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和产业发展前沿,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我省“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根据《指导意见》,深入研究新型储能产业国内外现状、技术创新趋势,全面摸查广东省新型储能重点项目情况,梳理招商引资重点企业清单,细化阶段性及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目标,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谋划制订《若干措施》。

=亮点特色=
  《若干措施》结合“大产业”“大项目”“大平台”“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提出12条政策措施。
  一是在“大产业”方面,明确产业链各环节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强化锂离子电池储能优势,提高关键材料生产水平、提升工艺装备产业化水平、壮大储能电池制造规模。积极培育新兴储能产业,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提升能量密度、降低量产成本;培育氢储能关键环节,提高氢储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建立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的氢储能系统。前瞻布局未来储能产业,开展新型空气电池、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器等新产品布局。提升储能电子元器件产品供给能力,提升IGBT、SiC、GaN功率器件及模块、敏感元件、智能传感器的供给能力。开发安全高效的储能集成系统,提升热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性能,开发用户侧储能产品。开展电池高效综合利用,突破储能电池安全高效回收拆解、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等技术,支持开展综合利用工程示范。
  二是在“大企业”方面,明确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布局,提出按照“产业集聚、优化布局”原则,结合资源禀赋、技术优势、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等条件优化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布局,依托骨干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打造新型储能电池、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及辅材)、储能系统及装备、氢储能、电池综合利用等产业集聚区。
  三是在“大项目”方面,提出围绕新型储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环节引进建设重大项目。统筹省级支持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加快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建设等政策措施,对地市引进重大项目给予奖补。新型储能重大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能耗指标由省统筹安排。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储能项目用地、环评、节能、用林审批。
  四是在“大平台”方面,提出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国家级基地建设,在空间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重点项目布局等方面集中予以支持。以省级以上各类园区为依托,培育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中度较高、具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谋划创建新型储能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
  五是在“大环境”方面,提出以新型储能多场景创新应用为牵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引导新型储能技术及产品各环节均衡发展,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动态平衡的良性生态。支持企业积极申报相关行业规范,强化全流程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策划举办中国国际能源电子大会,搭建行业前沿技术成果展示和国内国际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深化行业交流合作。

=具体做法=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梳理新型储能招商目录,对准产业链“短板弱项”,充分发挥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市作用,精准龙头企业,滚动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立“省市联动、分级负责”的储能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推动在建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尽早投产达产。
  二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大财政资金对锂离子储能电池材料、单体、系统、工艺、设备以及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力度,加强安全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补齐功率器件及模块、高端传感器等产业链短板,同步开展钠离子电池、氢储能、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方向产业布局。
  三是深化交流合作,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争取工信部等国家部委支持,举办中国能源电子产品展览会,展示储能先进成果,促进应用及消费,深化国内外贸易合作,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