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广州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
2023-11-10
一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这一 " 黑天鹅" 事件使超大城 市的突发公共卫生问题凸显 。超大城市不仅是现 代文明成果的高度集聚体 , 也会因为强大的集聚 效应叠加巨大风险和挑战 , 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 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在 " 单位人" 的社会化和房屋产权改革后 , 社区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 。一 方面 , 从 " 社 会 服 务" 到 " 社 区 建 设" , 再 到 "社区治理" " 社区治理体系" , 基层社区治理已 成为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 "基础不牢 , 地动山摇" , 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中 , 这种基础性作用尤为凸显 。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 , 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 关键靠 社区 。另一方面 , 社区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 要环节 。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 , 建设共建 、共治 、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大 背景下 , 更加需要发挥社区基础性协同作用 。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 ,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基层 。提升社区治 理水平必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 供坚实支撑 , 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 "任凭风浪起 , 稳坐钓鱼台"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同射向社区治理领域的
强光 , 将优势和不足展现无遗 , 是对突发状态下社区治理应急处置能力的挑战 , 也是对常态下社区治理成果的检验和提升 。 国内各个大中小城市和超大城市的社区治理都在疫情中经受了一次大考 , 取得了成绩 , 也暴露了不足 。广州在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对有序 、处置有效 。在防控疫情 、复工复产等环节中 , 广州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中 , 在组织领导 、应急处置 、宣传引导 、后勤保障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 从过程和结果上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在取得阶段性成绩时 , 有必要进行全链条梳理和反思 , 树立 " 全周期管理" 意识 , 着眼社区治理的平战结合 , 总结广州社区治理的得与失 。这些将推动后续的 " 抗疫" 和社会生产生活等工作 , 进而巩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 助推广州城市治理现代化 , 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 四个 " 出新出彩" 注人治理新动能 , 也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 , 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贡献广州智慧。
① 田文波 ,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广州行政学院) 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
二 、广州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治理实践探索
广州应对这次新冠疫情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治理实践可以从两个维度看待 , 一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广州既有的社区治理实践成果 , 二是因应现实情况的社区治理实践探索 。实践证明 , 只有 两者结合 , 广州社区治理实践才有坚实的基础 , 才能有效应对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一 ) 广州社区治理的长期实践成果
首先 , 机制的长期累积和不断完善为广州社 区治理奠定了基础 。一直以来 , 广州社区治理有 不少尝试和探索行动 。2003 年 " 非典" 时期开始 在广州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联席会议 、工作专班制 度得以延续 , 同时广州近年不断推进深化 " 令行 禁止 、有呼必应" 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机制 、完 善挂片驻点 、城乡议事协商 、 "五个一 " 网格化、 "综合+专项" 购买服务 、 " 三社联动" 等多项社 区治理机制 。通过积累和总结 , 广州的社区治理 已初步形成了人员 、物资 、信息互通 、整合 、综 合运用机制 , 常态下能保稳定 、促发展 。在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下 , 既有资源能被及时组织 、运用 , 以满足应急需求。
其次 , 鲜明的定位和导向 ( 原则性 、 自适性、 务实性) 为广州社区治理保驾护航 。"原则性" 表 现在落实执行上级部署决策的刚性和制度 、纪律 的遵循上; 结果就是治理过程的规范化 , 做到 "令行禁止"; 其深层逻辑在于以目标为导向的组 织结构和权力运行架构设计 , 发挥了党建引领下 的组织优势一 " 集中力量办大事" 。 " 自适性" 表现在紧紧围绕 " 事要解决" 的自我调适上; 结 果是在社区治理中探索出了操作性强 、可推广复 制的方式办法; 其逻辑是以结果为导向的 " 特事 特办 、急事快办" 机制 , 发挥社区治理微观层面 的灵活性特质 。"务实性" 表现在解决问题立足于 长期的群众基础和扎实的基础工作上; 结果是对 社区治理的堵点 、痛点 、风险点保持敏锐性和针 对性 , 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回应; 其逻辑是以问题 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普遍运用 , 发挥了 广州良好政治生态下求真务实 、干事创业的工作 效能。
(二) 因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广州社区治理实践
1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一是组织有序 、动员及时 。在早期认知有限的背景下 , 广州各级党委 、政府以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使命感 、责任感提前部署 、及早准备、全面动员 。2020 年 1 月 3 日 , 广州举办了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的培训班 。1 月 17 日 , 率先采购了国家第一批病毒核酸试剂 , 对凡可疑发热病例一律排查 。1 月 19 日 , 召开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会议 。全市各级党组织提前筹措口罩 、消毒液等防疫物资 , 所有党员干部取消休假 、积极备战 , 为后续社区防疫工作提供了物资 、人员保障 。 同时 ,马上建立24 小时值班应急机制 , 各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始终冲锋在前 , 奋战在第一线。
二是充分动员 、组织各方力量参与 。在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推进中 , 街道 、社区既要排查来穗人员 、重点疫区住穗人员等情况 , 做到一人一册、底数清 , 也要做好重点人员的 日常监测 、管理服务和情况报告 、物资配送 、咨询宣传 、穗康码填报发动等工作 , 人力和物资资源捉襟见肘 。特别是 2 月 7 日广州发布第三号通告 , 实施小区 (村)封闭管控后 , 人员 、物资紧缺状况凸显 。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条件之一 , 就是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源和人员的调配使用 , 即行政权力强势介人 。在广州 , 这种介人最终通过常态化组织建设得以顺利实现 。广州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 实现了前期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成果的转化 , 通过组织化动员 , 发动机关 、社区 、 "两新" 组织的党组织 、楼宇党委 、联合党支部 、爱心企业等单位 , 调动 " 两新" 组织党员 、流动党员 、社区党员群众 、挂点社区的机关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参与 , 整合资源 , 形成合力 。例如越秀区在 " 抗疫" 期间 , 根据街道居民数量 , 按每个街道 20 ~30 名人员的标准 , 从区各级机关抽调骨干下沉 , 由街道直接调配使用 , 实行双重考核。各社区日常建立的党员平安志愿小队 、楼宇党员志愿者都踊跃参与到各项 " 抗疫" 工作中 。在复 工复产阶段 , 在统一部署下 , 全市各级机关抽调 专业人员充实到街道 、社区 , 协助开展工作 。通 过联系 、动员 , 辖区企业积极捐赠 "抗疫" 物资 , 保障社区 "抗疫" 工作 。很多街道辖区内的医疗 企业 , 优先将库存口罩捐献给社区 " 抗疫" 一线 人员 , 口罩生产企业优先保障辖区街道社区的 "抗疫" 物资需求。
2 .及早 、及时进行应急处置
广州遵循疫情防控 " 早发现" 原则 , 采取点 面结合的方法 , 围绕 "外防输人 , 内防聚集扩散" 的工作方针 , 强化社区服务和管理。在社区层面上 , 一是进行拉网式宣传和教育 , 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通过社区宣传栏 、村居广播、 "致居 (村) 民朋友们的一封信" 、社区党员微信 群等多种形式 , 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 , 引导居 民群众少聚集 , 做好个人卫生防护 。通过电视、 电话 、短信 、微信 、 网站等媒介 , 发动全体居民 申报健康状况 , 及时掌握居民 14 天内离穗 、返穗 情况及健康状况 。二是通过建立防控检疫卡点 , 对进出人员进行排查 。相关数据显示 , 广州 7146 个小区全部设置了防控检疫卡点 , 发现并纳人社 区健康管理重点地区来穗人员累计超过 21 万人。 后续又针对无法纳人围闭的单体楼实行 " 一楼一 策" , 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群防群控 、联 防联控 。三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网格化管理 实现社区全覆盖 。通过推广穗康码 , 结合社区既 有数据 , 立足网格化管理机制 , 进行全覆盖 、拉 网式清查摸底 , 建立动态台账 , 掌握社区常住人 口的动态信息 。对来穗人员 、春节外出常住人员、 重点疫区往返人员等人群 , 充分运用公安 、计生、 民政和 "四标四实" 等成果 , 进行大数据分析研 判 , 及时将名单反馈给社区网格 。社区网格结合 下发名单和自查掌握的情况 , 开展上门走访 , 排 查 、记录 、核实情况 , 对属地重点人员进行登记 造册 , 并做好后续动态服务管理 , 实现底数清、 全覆盖 、可追溯。
在重点人员的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上 , 一方面 , 广州首创 " 三人小组" 人户走访机制 ( 后来这一机制在全国获得推广) , 即由村居干部 、基层民警和社区医院医务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 , 根据重点人员名单逐一人户排查 , 建立 " 一人一册" ,实施精准的健康服务管理全覆盖 。随着防疫工作推进 , 后期又实行了 "3 + 1" 机制 , 即将出租屋管理员纳人 "三人小组" , 完善了动态服务管理。另一方面 , 在居家隔离的人员管理和服务上 , 实行片区包干制 , 即将街道干部 、基层干警 、社区医院医务人员及环卫 、消毒等资源下沉给一线社区 , 实行 " 一对一 " " 多对一 " 服务 , 从物资购买 、垃圾清运 、环境消毒 、政策咨询等方面做到居家隔离人员的全闭环服务和管理 。从 2 月 12 日开始 , 广州新增确诊病例做到了百分百主动发现 ,没有出现社区聚集性传播 , 充分证明了 " 广式防疫" 的可靠性 、有效性。
3 .加强激励监督
一是克服制度运行局限 , 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财政保障机制 , 实现部门 、区域 、上下联动机制 , 市 、区 " 一盘棋" , 采取 "先预拨 、后清算" 的方式 , 优先保障社区防控物资 、人员经费。
二是做好分类指导 、保护 , 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对于在社区防疫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 严格区分 ,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做好合规性指导 , 为党员干部排除岗位风险隐患 。对于反映的问题 , 严格落实 "三个区分开来" , 为担当者担当 , 为负责者负责 。
三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做好社区治理工作的监督 、执纪。具体做法有: 其 一 , 明确责任 , 加强教育 ,筑牢思想防线 。针对突发疫情 , 广州专门印发通知 , 强调严肃查处公职人员违反疫情防控纪律的行为 。对涉及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有关重大问题的线索 , 实行快移 、快查 、快办 , 及时通报风险点 、典型案例 , 实现 " 通报一件 , 教育一片" 。其二 , 建立监察站 , 实现执纪监督全覆盖 。广州在推动监察职能向街 ( 镇) 延伸的基础上 , 在所有社区 ( 村) 落实建立监察站 , 实现了 常态化的监察监督全覆盖 , 也为疫情防控全流程 打造了监督前移的 " 探头" , 把监督触角延伸到 "每一个角落" 。其三 , 把握重点工作 、重要领域 , 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 。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 程中 , 对社区防控政策执行 、惠企政策落实等重 点环节开展监督 , 推动党员干部履职尽责 。 同时 , 坚持问题导向 , 第 一 时间了解和核查群众关切、 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 , 提升监督的时效性和精准 度 。其四 , 持续整治 "四风" , 营造担当作为的良 好生态 。通过建立 " 四风" 云治理工作机制 , 整 合多个职能部门的力量 , 聚焦社区抗疫工作中的 "四风" 问题 , 并及时核对 、查处 , 形成高压态 势 。其五 , 发现和疏通基层堵点 , 减轻社区压力。 广州采取 "群众举报 +互联网 + 暗访" 的方式开 展专项监督 , 不打招呼 , 直奔一线 , 既便于发现 问题 、找准根源 , 又减轻了基层的负担 。发现的 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的马上解决 , 不能及时解决的 马上向市有关部门或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反映 , 推 动问题解决 。例如 , 对暗访中基层干部反映的 "抗疫" 工作中通知要求不一 、多头检查督导等加 重基层负担 、填表过多过滥等问题 , 进行整改。
三 、广州社区治理中应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所带来的启示
( 一 ) 党建引领贯穿社区治理全周期 、全 链条
新冠肺炎疫情这 一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三个难题: 一是管理服务对象 覆盖广 、流动性强; 二是认知渐进式 , 达成 " 抗 疫" 共识需要时间; 三是对既有机制和经验形成 挑战 。面对人员 、认知 、机制的困难 , 必须提升 社区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提高社区治 理效能 , 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 。广州充分发挥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 在疫情防控期间 , 整个社区治理过程始终贯穿党建引领这条主线 ,充分发挥政治 、组织 、制度优势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 以组织为依托 , 抓好机制和资源优化 , 为社区治理提供核心驱动力 、强大整合力和坚强保障力。
首先 , 坚持政治引领 , 以高度责任感和斗争精神迎接社区治理考验 。党建引领下的政治建设决定了社区治理的根本依归和成效 , 而政治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 , 必须常抓不懈 。在长期的社区治理实践中 , 广州始终坚持以政治为纲 , 开展"大学习 、深调研 、真落实" , 结合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 , 印发并落实党内政治生活三年行动计划等一 系列部署 , 提升了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 、凝聚力和战斗力 , 涵养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 , 激励了党员干部敢想会干、动真碰硬的斗争精神 , 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其次 , 聚焦党的全面领导 , 在社区治理中使党的领导制度化 、规范化运行 。在市委统筹领导下 , 压实各职能部门和区街 ( 镇) 社区党组织的主体责任 , 制定实施了常态下 " 令行禁止 , 有呼必应" 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 , 以及党政主要领导负责 、班子领导驻点联系 、 "两委" 班子交叉任职及在突发状态下党委主要领导包案 、重点事项通报协查等制度 , 构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层级 、多部门整合机制 , 实现了组织 、沟通 、协调、动员 、上报 、处置 、跟踪 、反馈 、推广等全流程、全周期管理 , 保证了社区治理中各项工作能够落实党的政策 、体现人民意志 、推动城市发展。最后 , 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制度 , 加强队伍常态化建设 , 保障应急之需 。广州下发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 "1 +4" 系列政策 、加强镇 ( 街) 党建设的工作意见 、整顿软弱涣散村 ( 社区) 党组织等文件 , 对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阵地建设 、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细化 。这些制度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提供了坚实支撑。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 , 未来广州仍要持续加大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人力 、资金投人 , 优化、规范与事权相匹配的权力扩张与收缩 。一是继续 扩大区域化党建的覆盖面 , 拓展党对社区各类组 织领导的实效性; 二是拓展规范党费的使用范围 和使用渠道 , 支持常态化的党内政治 、组织生活 形式更接地气 , 完善应急公共卫生事件下党费的 使用; 三是以问题为导向 , 调整基层党组织建议 权和决策权的权重。
(二) 多样化的行政方式聚焦行政效能提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应对手段之一是强 化行政干预 , 以实现短时间内社会资源的调配和 人员的管控 。但干预强制性是把双刃剑 , 提高行 政效能以化解行政权力强化所带来的风险是现实 的选择 。广州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 贯彻法治理念 , 立足具体事项和现实条件 , 依照轻重缓急 、分级 分类的标准 , 创新运用 "软硬兼施" 的行政手段 , 以行政效能的提升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出 现的各种社区治理问题。
硬件上 , 将各项资源下沉到基层社区 , 保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社区防控成为有源之水 。如 前所述 , 广州将社区防控工作所需的信息 、人员、 资金 、行政资源等及时调配 、补充 , 急社区之所 急 , 从根本上实现了社区治理工作的责 、权 、物 一致 , 社区在开展防控各项工作时才能如鱼得水。 正是基于此 , 广州在防疫工作中碰到繁杂 、突发 情况 , 都能较好地及时解决 。从这点来看 , 社区 的行政效能大大提升了 。软件上 , 增加有效制度 供给 , 在社区抗疫工作中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 成了治理效能 。这种制度优势 , 更多地体现在广 州一 以贯之的社区治理制度创新上 。广州出台了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 "令行禁止 , 有呼必应" 、社 工薪酬管理办法 、辅助人员绩效管理 、街站 (所) 党建考核机制等 , 从部门上下整合 、人员工资福 利规范 、街站 ( 所) 联动等方面进行规范 , 以克 服行政权力在社区治理上体现出来的条块分割、 交叉模糊的弊端 , 形成常态化综合施政 、联合执 法 、共享资源 、权责明晰的工作机制和模式 , 切 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今后 , 广州社区治理仍需聚焦基于社区的行政资源和手段的整合调配 , 丰富有效制度供给。一是要加大以智慧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大数据存储、管理和应用 。要打破部门藩篱 , 联通数据孤岛 ,将既有的网格 、 "四标四实" 、经济普查 、市场监管 、外来人员等数据系统化 、智慧化 , 为行政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 为实现超大城市治理的信息化 、智能化 、精准化奠定基础 。二是要持续整合 、优化机构改革后的基层职权 , 产生"化学反应" , 提升社区层面的行政执法效能 。要从市 、区两级层面探索深化 、细化诸如 " 令行禁止 , 有呼必应" 等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联动协作机制 , 结合机构改革成果 , 实现行政执法队伍手段再优化 , 建立高效的基层行政执法力量。三是要进一 步探索人员 、资金 、权责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 保障社区治理行稳致远。
(三) 畅通主体参与渠道 , 实现社区治理一核 、多元 、互补
公共卫生事件本质上需要群体作战 。全球公认的公共卫生定义中提到: 公共卫生 , 是全社会的公私机构 、大小社群以及所有个人 , 通过有组织的努力与有根据的选择 , 来预防疾病 、延长寿命并促进健康的科学与技术 。 当前社区治理的共识强调多元主体参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 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 、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广州注重在社区中发挥党委 、政府的领导作用 ,通过制度性引导和内生自发性参与 , 实现双轮驱动 , 构建群防群治 、上下联动的一体化防护网。第一 , 街道 、社区党组织指导下的多元参与的制度设计 。广州重点围绕参与事项 、参与对象和参与方式 , 做好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参与的体系设计 。一方面 , 以问题为导向 , 聚焦民生热点、难点问题 , 诸如微改造 、加装电梯 、垃圾分类回收点设置 、安全管理 、交通整治等事项都成为多元主体参与的典范 。另 一 方面 , 以 " 事要解决"为导向 , 建立党组织主导的城乡分层议事协商制度 , 按所涉事项依层设立社区议事平台 , 健全规 范的协商议事规则 , 不断扩大协商参与主体 。这 些制度设计 , 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党组织领导 下的居民宜传发动 、组织引导等提供了有效的路 径和借鉴。第二 , 基于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协作基础的 自发性参与 。一 方面 , 广州结合市民文明公约、 志愿服务 、社区文化等的宜传倡导及“干净整洁 , 平安有序" 、社区微改造等治理实践 , 从理性和感 性层面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感 、安全感 、获得感、 幸福感 , 激发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 , 通过架构在制度之上 的社区治理实践 , 街道和社区党组织 、居委会、 物业公司 、业委会 、企业 、非政府组织 、居民群 众等主体在日常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建立了畅通的 沟通协调渠道和方式 , 形成了以街道和社区党组 织为核心的 、多元参与的互联互助体系 。这一 常 态化体系有效回应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现实 需求 , 实现了社区自治和社区治理的协同。接下来 , 广州社区治理应拓展多元参与的广 度和深度 , 以切实的成效助力共建 、共治 、共享 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一是在机制衔接 、方式选 择等方面鼓励在职党员等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各 项工作; 二是在规范化的前提下创新运用更多居 民喜闻乐见的信息化手段 , 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公 共事务的便利化; 三是更加注重主体的平等性 , 倡导以协商为主的多种民主方式 , 凝聚多元主体 的最大共识; 四是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颁布施行为契机 , 大力宜传 、普及社会生活 、公 共事务中的法制知识 , 发挥法制在多元主体参与 中的保障作用。
(四) 完善监督问责与保护机制 , 保证社区 治理的规范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实质上造成了公权力 的扩张 , 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其一 , 突发状况 下的决策和执行往往具有探索性 , 且易被争论放 大 , 当事人和执行过程需承受超乎常态的压力。其二 , 为了保证决策和行为的科学性 、合规性 ,激励党员干部担当有为 , 需要发挥监督问责和保护机制的作用 。实践中 , 党员干部队伍经受住了考验 , 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如前所述 , 广州紧扣社区防控的全流程 、全链条 , 聚焦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 , 发挥常态下 “ 市- 区-街道-社区监察体系" 全覆盖优势 , 多措并举落实监督问责和区分保护 , 为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法纪监督保障 ,让基层党组织唱好主角 , 让党员干部有所担当和作为 , 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 “ 主心骨" 和 “ 急先锋" 。从现实表征和理性选择可以看到 , 要以监督问责制度倒逼基层党组织 、党员干部采用各种策略规范行为 、规避风险 。这种规避有正向作用 ,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牵引 , 特别在社区治理这一城市管理的神经末梢 , 往往表现得更为隐蔽且影响更具体 。要使广州社区治理规范化 , 仍需要纠正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等不良思潮 , 筑牢思想之基 , 织牢制度之网 , 创新监督形式 。一是要着力完善动态问责制度 。在压实社区治理体系中 ,在各级党组织承担管党 、治党主体责任的基础上 ,要聚焦重点事项 、重点领域 , 使基层干部从满足短期问责要求中解脱出来 。二是要做好 、做细区分与保护工作 。要继续深化“三个区分开来" , 结合社区治理的丰富实践 , 探索既严格监督又保护激励的长效机制 , 保证基层干部敢担当 、会作为。三是要对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追本溯源 。在严格执纪监督的基础上 , 要注重厘清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本源 , 治标兼治本 , 打造一条风清气正 、干事创业的社区治理全链条。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思客.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共卫生
体系 [EB/0L] .新华网 , 2020 -05 -26 .
[2] 韦武年 , 李妍俐. 广 东社区治理社会化
的实践与启 示 [ J] . 中共青岛市 委 党 校 学 报 ,
2018 (4) .
[3] 于文轩.公共组织应对危机事件的障碍 和对策 [EB/0L] .澎湃新闻 , 2020 -05 -21 .
[4] 广州市民政局.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 治理工作格局 建设幸福广州 [J]. 中 国社会组
织 , 2019 (3) .
[5] 田文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广州社区
治理的经验 [N] .广州日报 , 2020 -08 -03 .
【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