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蓝色碳汇功能作用助推广东实现“双碳”目标
2023-11-10
践行 “ 碳达峰 、碳中和" 目标任务 , 可通过 加强发掘固碳潜力 , 助力碳减排 , 海洋就是其中 可起到重要作用的固碳宝库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 的活跃碳库 , 具有固碳量大 、效率高 、存储周期 长等特点 。据测算 , 海洋中的碳储量约为 3.9 × 1313 吨 , 约是大气碳库的 53 倍 、陆地碳库的 20 倍 , 地球上约 93% (40 万亿吨) 的二氧化碳存在 海洋中 , 海洋每年可吸收约 30%的二氧化碳 。按 单位面积算 , 海洋固碳量是森林的 10 倍 、草原的 290 倍 。我省海洋资源丰富 , 拥有 41.9 万平方千 米的海域面积 、4114.3 千米的大陆海岸线 , 生物 物种丰富多样 , 发展蓝色碳汇具有天然的条件 优势。
一 、广东发展蓝色碳汇的重要性
( 一 ) 发展蓝色碳汇是广东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 、碳中和" 重要讲话精神 和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政治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宜布 “ 碳达峰" 目标与 “ 碳中和" 愿景 , 是党中央 、 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 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 它充分展示了我国为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努力 、新贡献 , 有助 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 、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广东省是海洋大省 , 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先行地 、试验区 , 必须从政治高度去把握“碳达峰 、碳中和" 的深刻内涵 , 以更大的自觉和担当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 、碳中和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 , 在引领蓝色碳汇发展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二) 发展蓝色碳汇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省的使命任务 , 是推动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2020 年 10 月 ,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特区建立40 周年庆祝大会上 , 寄望广东省在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省 海域辽阔 、岸线漫长 、滩涂广布 , 拥有雄厚的海 洋经济实力 , 完全有基础 、有条件在发展蓝色碳 汇方面担起重任 、挑起大梁 , 在践行 “ 碳达峰、 碳中和" 目标中走在全国前列 。发展蓝色碳汇有 助于广东省构建一个以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为核心的蓝色碳汇经济新模式和蓝色碳汇产业链 , 将促进广东省海洋生态工程 、生态旅游 、生态养 殖等相关产业发展 , 形成碳服务 、碳交易等新兴 业态 , 助力广东省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 展优势 , 为广东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新 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新路径。
① 刘强 ,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杨伦庆 ,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洒洒 ,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工程师; 朱蝉 ,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工程师。
(三) 发展蓝色碳汇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 、提升海洋生态养护水亚 、建设美而广 东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建设生态文明 , 关系人 民福祉 , 关乎民族未来"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 分割的生态系统 , 要坚持系统治理" 。近年来 , 广 东省滨海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呈退化趋势 , 固碳能力下降 , 自然保护区以外的蓝碳生态系统 衰退加剧 。发展蓝碳 , 一方面 , 将有效改变广东 省现有海洋生态保护格局 , 实现从点状保护向全 面保护转变; 另一方面 , 将有效促进生态保护观 念的创新转变 , 实现充分养护滨海沼泽等海岸带 生态区 。把碳汇价值纳人经济活动流转起来 , 将 极大地提高全社会保护海洋生态的积极性 , 推进 海洋生态保护从 " 要我保护" 向 " 我要保护"
转变。
色碳汇提供了主富的生物资源供给和广阔的空间资源保障南海海域每年可吸收碳 2 亿吨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 " 碳汇" 聚集地 , 是维持全球碳收支平衡及物质能量循环的关键一借助自身庞大的海洋生物资源体系 , 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并将其长期固定在海洋中 , 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 碳 的 碳 汇 作 用 。 中 国 海 洋 碳 库 总 量 为167768.19TgC(见表 1) 。其中南海海域海洋碳库量约占中国海洋碳库总量的 99% , 拥有较强的天然蓝色碳汇能力 。据测算 , 中国海域每年可从大气中吸收2.37 亿吨碳 , 其中南海每年可吸收 2 亿吨碳 , 远高于渤海 ( 300 万吨) 、黄海 (900 万吨) 、东海 (2500 万吨) , 并且能在海洋中存储上千年 。广东濒临南海 , 在蓝色碳汇中具有重要地位 , 在提升海洋固碳能力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二 、广东发展蓝色碳汇的优势基础
( 一 ) 广东省海洋资源禀赋优越 , 为发展蓝
表 1 中国海洋碳库总量
单位: TgC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总计
D1C (溶解无机碳) 36.95 422.01 844.5 162872.64 164176.1
D0C (溶解有机碳) 4.51 31.07 33.57 3390.34 3459.49
P0C (颗粒有机碳) 0.52 7.22 6.91 117.95 132.6
碳库总量 41.98 460.3 884.98 166380.93 167768.19
数据来源:《国家蓝色碳汇研究报告》。
湿地为蓝色碳汇提供了优质的场所 。广东拥 有175.34 万公顷的广阔湿地面积 , 位居全国第二 , 并已建成湿地保护区 165 个 、湿地公园 95 个 , 湿 地保护率达 50%; 湿地植物资源丰富 , 涉及 54 科 、141 属 、228 种 , 这些植物为蓝色碳汇提供了 优质的碳汇场所 。据测算 , 每公顷湿地每年吸收 二氧化碳最高在 100 吨以上 , 则广东湿地每年可 吸收超过 17534 万吨的二氧化碳 。一辆普通汽车每行驶 1 千米约排放 185 克二氧化碳 , 按照每辆车每年行驶 2 万千米计算 , 广东湿地每年可以吸收约4739 万辆汽车的年碳排放量。海岸带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强 。海岸带植物生物量虽然只有陆地植物生物量的 0.05% , 但每年的固碳量与陆地植物大体相当 。滨海沼泽 、红树林和海草床碳汇能力分别是亚马孙森林的碳汇能力 (约 1.02 吨碳/公顷) 的 10 倍 、6 倍和 2 倍 ,是世界上最高效的碳汇资源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 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 , 曾占据 75%的热带海岸 带 , 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 , 碳封存效率远高于森 林及其他陆地生态系统 。2017 年 , 广东红树林总 面积 3.23 万公顷 , 位居全国第一 , 占全国 (不含 港澳台) 总量的 39% , 另拥有 2.23 万公顷宜林面 积 , 每年蓝色碳汇捕获能力可达 61047 吨二氧化 碳 。按照林业碳汇计量方法 , 树木每生长 1 立方 米的蓄积量 , 平均吸收 1.83 吨二氧化碳 。广东红 树林对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相当于新增林木蓄积 量约 3.3 万立方米 。 以红树林为代表的广东海岸 带生态系统为蓝色碳汇提供了丰富且固碳能力较 强的碳汇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供给空间潜力大 。海洋通过物 理泵和生物泵两种形式发挥蓝色碳汇作用 , 其中 生物泵充分借助海洋生物自身生态循环体系实现 蓝色碳汇 。据测算 , 在世界上现已捕获的生物碳 中 , 有 55%由海洋生物完成 , 海洋生物在发展蓝 色碳汇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9 年 , 广东海水养殖 总面积约 1.65 万公顷 , 海水养殖总产量约 329.1 万吨 , 位列全国第三 , 其中鱼类 、贝类 、藻类占 广东 海 洋 养 殖 业 的 比 重 为 80.9% , 占 全 国 的 12.9% 。海水养殖空间潜力巨大 。浅海贝藻类不 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优质 、健康的蓝色海洋 植物 , 同时又为减排大气二氧化碳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 , 是一种双赢的人类生产活动 。此外 , 海草 床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 、生产力最高的 海洋生态系统之 一 , 是海岸带天然的生态屏障 , 在红树林与珊瑚礁生态系统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 纽带作用 , 能够促进海洋主要元素循环 , 起到净 化水质 、稳固海床的作用 , 并向众多的海洋生物 提供栖 息 地 与 育 幼 场 。 广 东 海 草 床 面 积 约 为 964.16 公顷 , 以世界海草床碳埋藏速率每年每公 顷 3.67 -6.46 吨二氧化碳估算 , 广东现存的海草 床每年每公顷可固定 3538.47 -6228.47 吨二氧 化碳。
(二) 广东省海洋经济实力雄厚 , 为发展蓝色碳汇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完善的产业配套广东作为海洋大省 , 海洋经济实力雄厚 , 为蓝色碳汇产业转型和产业价值链映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广东持续深化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上风电等千亿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建设 , 与南海蓝色碳汇生物资源构成了 " 碳源 +碳汇" 的双碳中和渠道 。广东持续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打造海洋牧场 , 推广深海网箱养殖与远洋渔业等养殖技术 ,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新业态 , 为蓝色碳汇挖掘了空间潜力。海上风电是实现能源优化 、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抓手 。广东自 2016 年批复第一宗风电用海项目以来 , 全省已批复风电用海项目 22 个 、用海面积 8520 公顷 , 装机容量达 740 万千瓦 , 并已为大唐勒门 I海上风电项 目 、汕头市海门海上风电厂等 8 个项目出具了用海预审意见 , 预审用海面积3570 公顷 , 预计装机容量总计 305 万千瓦 。 以上30 个项目全面建成后 , 每年可节约标煤约 909.2 万吨 , 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2403.5 万吨 。预计 到2030 年底 , 广东建成投产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 将达到 3000 万千瓦 , 替代相应规模的燃煤发电量 相当于节约标准煤 2610 万吨 , 相当于每年减少二 氧化碳排放约 6900 万吨。
加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新业态 。广东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 , 坚持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 、转变渔业发展方式 、提高渔民收人的重要举措 。广东正大力打造蓝色粮仓 , 蔚蓝的南粤海洋仿佛奏响了一 曲《海上牧歌》。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 ,利用现代工程技术 , 在一定海域内营造健康的生态系统 , 并科学养护和管理生物资源而形成的人工渔场 。根据专家测算 , 全国已建成的海洋牧场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319.2 亿元 、生态效益603.5 亿元 , 年固碳量 19.4 万吨 。海洋牧场建设已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 成为沿海地区增殖海洋生物资源 、修复海域生态环境 、实现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015 年 , 农业部组织开展国 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活动; 截至 2020 年底 , 广东获批 14 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 所占海域 面积6.05 万公顷 。此外 , 广东在推进传统渔业转 型升级的同时 , 持续推广深海网箱养殖与远洋渔 业等养殖技术 , 为蓝色碳汇挖掘了空间潜力。
(二) 广东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突出 , 为发 展蓝色碳汇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技术支撑和高效的 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海洋科研助推蓝色碳汇技术突围 。发展蓝色 碳汇需要借助科技 , 通过科技助力海洋生物多样 性保护 、海洋生态修护与保护 、海洋产业优化升 级 , 进而为蓝色碳汇创建发展空间 。广东海洋科 研团队实力较强 , 2017 年广东省有海洋科研机构 22 个 , 位居全国第一 , 有珠海新能低碳产业发展 研究中心 、深圳智慧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等蓝色碳 汇相关研究机构; 海洋科研从业人员 4824 人 , 占 全国的 16.58% , 蓝色碳汇人才储备雄厚 。 同时 , 广东积极加强海洋科技教育 , 培育蓝色碳汇科研 后备军 。深圳正积极筹建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设立了珊瑚礁生态保护 与修复 、水生动物健康评估 、海洋环境科学与技 术等 13 个科研机构 。广东在涉海科研领域拥有较 强的科研实力与经验 , 为广东发展蓝色碳汇提供 了技术支持 , 有助于发展高质量的蓝色碳汇项目。
产学研合作拓宽蓝色碳汇发展渠道 。产学研 结合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 并能助推 经济高质量 、高水平发展 。广东在蓝色碳汇产学 研结合上积极推动 , 如汕头市培育出藻类新产品 , 推动了区域藻类养殖; 阳江市落地了由中山大学 同海洋主管部门主办的海洋生物固碳新型养殖模 式项目 。广东借助优质海洋生物资源集聚发展海 洋生物医药 , 形成了深圳大鹏海洋生物产业园、 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广州生物岛 、 中山国家 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等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产学研合 作平台和孵化推广基地 , 助力蓝色碳汇落地 。广 东借助自身蓝色碳汇相关产学研结合经验 , 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 推进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 广东省碳交易基础扎实 , 为蓝色碳汇交易提供了蓬勃的市场活力和先进的机制借鉴碳交易基础支撑蓝色碳汇交易发展 。碳交易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 通过开放市场的手段对碳排放权进行交易 , 在助力减少碳排放的同时 ,也成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推手 。全国有 8 个地方碳交易试点市场 , 广东占 2 个 , 即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 。广东 2019 履约年度碳市场配额和 CER交易量分别为 3824.29万吨和 1416.7 万吨 , 在全国占比分别约为34%和19.98% (见图 1 、图2) 。其中 ,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是至今全国唯一一个采用碳排放配额有偿分配的试点交易场所 , 它推出了碳排放权抵押融资、配额回购 、配额托管 、远期交易等创新型碳金融业务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配额流转率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首位 , 它提供碳资产质押融资 、碳债券、碳配额托管 、绿色结构性存款 、碳基金等一 系列金融创新服务 。广东碳排放权交易所雄厚的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 将为广东蓝色碳汇项目发展提供市场活力。
碳汇交易机制为蓝色碳汇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我国碳交易市场 CER业务的开展 , 将助推企业自愿实施削减温室气体项 目 , 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产业发展 , 而蓝色碳汇作为减少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 , 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2017 年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 提出 " 探索建立蓝碳标准体系及交易机制,; 2020 年 , 《 广东省林业碳汇碳普惠方法学》为林业碳汇计算提供了解决方案 , 也为蓝色碳汇计算提供了借鉴; 同年 , 深圳大鹏新区编制完成全国首个 《海洋碳汇核算指南》, 为滨海海洋碳汇核算提供了示范模板; 2021 年 1 月 , 生态环境部发布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 ( 试行)》, 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了顶层设计; 同月 , 广东省省长进一步提出深化碳交易试点 。持续完善的蓝色碳汇交易机制 , 将为广东蓝色碳汇交易提供开放 、健
(五) 广东省 " 一带一路" 战略区位优势明显 , 为推动蓝色碳汇顶目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国际 合作基础与亚台" 一带 一 路" 倡议助推蓝色碳汇国际合作。 " 一带一路" 推进沿线国家多方位 、深层次开展合 作 , 为构建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 和责任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沿线生态环境 合作中 , 有关国家正围绕气候变化 、海洋生态环 境保护等领域建立起了合作关系 。2017 年 , 国家 发展改革委 、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 《 " 一带一路" 建设海上合作设想》, 倡议发起 21 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 "蓝碳计划" , 与沿线国家共同开展海洋和海 岸带蓝色碳汇生态系统监测 、标准规范与碳汇研 究 , 为我国发展蓝色碳汇国际合作提供政策指引。
广东优势地位推动蓝色碳汇交流合作 。 " 一带 一路" 建设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国际合作 , 并在 相关领域取得重要成效 。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 的最早发祥地之一 , 在 " 一带一路" 对外合作中 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 。广东的地理优势将有助 于广东在创新碳汇渔业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国 际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能够为蓝色碳汇发展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与优质的生态环境 。广东在" 一带一路" 合作中 , 积极开展产业投资 、能源资源合作 、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 能够为蓝色碳汇发展项目提供优质的国际合作基础与平台 。广东在 " 一带一路" 合作与建设中拥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合作经验 ,将为蓝色碳汇发展提供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渠道。
三 、国内外先进做法
( 一 ) 注重政策供给 , 打造蓝色碳汇最优发展环境蓝色碳汇的相关政策 、规划及举措是提升海洋技术和服务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为构建蓝色碳汇经济新模式和蓝色碳汇产业链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动力 。2009 年 , 英国颁布 《 低碳转换计划》和 《可再生能源战略》 等一 系列战略文件及其配套方案 , 使之成为首个用立法方式约束 "碳预算"并将其纳人国家预算的国家 , 这是从政策层面助推企业发展高效节能的低碳技术 , 实现蓝色碳汇战略性产业发展 。2011 年 , 日本环境省公布 《 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 的政策草案 , 通过集中投资来统筹蓝色碳汇经济发展及环境应对问题 , 同时开辟新税种 、出台相关措施 , 为发展蓝色碳汇提 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2011 年 , 海南公布的 《 海 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 正式实施 , 其突出红树林 的碳封存功能 , 强化对红树林资源的保护管理 , 严格禁止非法砍伐 、毁坏 、移动等行为 。2021 年 , 山东威海市发布 《 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2021一2025)》 (这是全国首个蓝碳经济发展行动 方案) 提出 , 到 2025 年底 , 蓝碳经济在威海全市 海洋经济占比中将超过30%。
(二) 推进技术创新 , 增强蓝色碳汇科技支 撑能力
要实现蓝色碳汇经济发展 , 走低碳发展路线 , 实现 "不减产的减排" , 就必须推进海洋科学技术 创新。挪威率先开发了 Cs 技术并应用于北海的斯 莱普内尔气田项目 , 将在采气过程中分离的二氧化 碳直接注人附近区域海床下 1 千米的地质层 , 挪威 成为全球首个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封存于海床下的 国家。美国大力发展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与储存技术 , 提高二氧化碳采收率 , 成功地将 500 万吨二氧化碳 存储于加拿大韦本油田 , 在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同时 , 解决了二氧化碳的储存问题。河北中石化石油科学 研究院启动微藻生物柴油成套技术合作项目 , 完成 了40000 升微藻生物固碳减排废气的小型中试研究 , 有效降低了微藻培养的成本 , 并减少了碳排放。南 京南化集团研究院采用分子设计与试验研究相结合 的方法 , 改进了传统的MEA法 , 成功研发了新型烟 道气二氧化碳捕集配方溶剂及技术 , 大力提高了二 氧化碳吸收能力和再生性能 , 具有显著的经济、社 会及环境效益。
(三) 调整产业结构 , 推进蓝色碳汇产业集 群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集群化发展能够助推海 洋增强生物碳汇功能 、净化海洋养殖环境 , 提高 固碳效率 , 实现对海洋空间资源的立体化开发和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澳大利亚 CH4 Global和 sea Forest公司在沿海水域大量种植海藻 , 建成现代海 洋产业开发基地 , 并将海藻作为饲料补充剂给牲畜食用 , 以此减少了 80%的畜牧业碳排放量 。荷兰鹿特丹市打造了世界上第一个 "漂浮农场" , 农场上层发展畜牧业 、农业 , 下层突出海水淡化、能源生产及海洋固碳等功能 , 打造了 " 一 站式"现代综合配套服务和全程供应链服务体系 。山东建设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 探索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立体养殖模式 , 全面优化 、调整蓝色碳汇产业布局 , 建设具有现代特色的海洋产业集聚区。浙江舟山依据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 , 突出 " 以港造区" 理念 ,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 培育临港特色产业 , 着力搭建集蓝色碳汇高新技术工业 、港 口物流业 、科研咨询业 、金融业 、配套服务业等为一体的产业格局。
(四) 发挥市场功能 , 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碳交易机制能够充分发挥蓝色碳汇的功能 ,促进温室气体减排 , 减缓气候变化 , 利用市场机制优化碳排放空间资源配置 , 激发企业 、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治理 。芝加哥交易所以资源加人的原则 , 广泛吸纳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实体参与碳金融工具合约 (CF1) 交易 , 促进公共和私营部门温室气体减排能力建设 。欧洲气候交易所基于欧盟排放配额 (EUA) 和经核证的减排量 (CER) 双体系 , 同时进行六种温室气体排放权产品的期权和期货合约的交易 , 为欧盟排放交易制度中的交易、控制风险 、套期保值和减排指标的现货交割提供便利 。北京成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 开展碳汇造林 、森林经营等活动 , 将林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记人企业和个人碳汇账户 , 推动碳汇成为商业性的项 目 。上海试点碳排放交易市场 , 推行现货交易及碳配额远期产品等金融衍生品 , 逐步建成具有碳排放管理特点的交易制度及服务于碳排放管理的交易市场 , 促使全国统一 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五) 拓展国际交流 , 提升蓝色碳汇国际竞争力加强与国际相关机构的交流 , 深化蓝色碳汇可持续发展 , 是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和 《京都议定书》 的积极响应 , 是对碳强度减排目标 要求的切实履行。澳大利亚农林渔部门和印度尼西 亚的海洋事务与渔业部建立了渔业合作工作组 , 为 两国开展碳汇渔业研究、海洋技术开发、碳汇渔业 管理等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加拿大与日本、美国 签订了《北太平洋公海渔业国际公约》, 设立了北 太平洋国际渔业委员会 , 研究鱼类原种状况、共同 养护措施及强制执行措施 , 确保北太平洋渔业资源 的最大持久生产量。厦门举办了 "2017 蓝碳国际论 坛" , 围绕 "蓝碳发展: 科技与责任" 展开讨论 , 推动与会国家共同形成了 "2017 厦门蓝碳合作倡 议" 。山东威海举办了 "2018 蓝碳倡议国际会议" , 呼吁加强对近海养殖和微型生物碳汇功能方面的研 究 , 推动与会国家加大蓝色碳汇生态系统研究 , 加 强蓝色碳汇国际合作等。
四 、政策建议
广东具有发展蓝色碳汇的显著优势和巨大潜力 , 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相关政策规划 保障不到位。广东省缺乏专门的蓝色碳汇导向政策 及相关法律体系 , 有碍蓝色碳汇价值和功能的实现。 二是蓝色碳汇区域发展不平衡。广州、深圳是首批 碳交易试点城市 , 蓝色碳汇交易基础较好; 粤西、 粤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 尚未具备碳汇交易的基础 条件。三是发展蓝色碳汇所需的技术水平不足。广 东省蓝色碳汇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负碳排放技术研 发及其商业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四是支撑广东省 发展蓝色碳汇的协同平台缺乏 , "治理难" "修复 难" 的生态问题较突出 , 生态保护合作机制亟待构 建 , 国际蓝色碳汇科学研究与交流及多层面合作仍 需加强。因此 , 针对广东省蓝色碳汇发展的瓶颈问 题 ,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一 ) 加强顶层设计 , 完善蓝色碳汇综合管 理体制制定促进蓝色碳汇发展的政策 、规划 。要加强蓝色碳汇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及相关领域的有机融合; 从可持续发展 、生态补偿 、激励性补贴等方面出台蓝色碳汇相关政策 、规划 , 使其适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战略。构建蓝色碳汇法律保护制度 。要构建保护蓝色碳汇相关活动的立法体系 , 完善与蓝色碳汇资源相关的技术领域的立法; 探索建立各级政府合作式的蓝色碳汇管理方法 , 履行环境保护职能 ,在执法方面构建基本的组织保障。加强蓝色碳汇组织 、管理队伍建设 。要推动成立蓝色碳汇发展领导小组 , 研究解决海洋低碳发展中的政策实施 、项 目安排 、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加大对蓝色碳汇研究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 加大技术创新 , 构建蓝色碳汇技术标准体系推进蓝色碳汇核心技术攻关 。要积极引进、购买海洋低碳技术 , 并加大力度自主开发低碳技术 ; 建立独立 、科学 、完整的海水水质或 C0D含量检测体系 , 以及海水水质定期监测与反馈机制;推进建设 "透明海洋" , 建立海洋生态在线检测网络 ; 建立可视化系统 , 开展养殖区 、海草床 、盐沼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海水和沉积物调查 , 为蓝色碳汇技术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探索适用的蓝色碳汇核算方法 。要积极展开蓝色碳汇专项调查 , 建立统一 的蓝色碳汇核算标准 , 构建广东省蓝色碳汇数据库; 积极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及 sGs 等国际标准核算机构 , 对蓝色碳汇的扩增潜力和未来前景展开研究 , 为蓝色碳汇发展给予科研保障与技术上的支持。加快推进蓝色碳汇标准制定 。要加快出台《广东省海洋碳汇核算指南》《 海带养殖碳汇项目碳计量和监测技术规范》; 加强大型藻类和贝类养殖的固碳机制 、增汇途径和评估方法的科学研究 ,开展蓝色碳汇生态系统的基线研究; 建立蓝色碳汇监测和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 建立蓝色碳汇研究数据网络 , 促进数据共享与标准化 建设。
(三) 推动产业升级 , 建立蓝色碳汇新型经 济模式发展蓝色循环经济的新模式 。要根据海域的 容纳量 , 立体化开发海洋空间资源 , 通过不同营 养级别的组合 , 实现低碳养殖; 探索推广海洋领 域碳中和 , 积极构建 "蓝色碳汇经济发展区" , 建 立一批 "低碳岛" " 低碳港" 和沿海 " 低碳产业 区" 。积极发展蓝色碳汇产业 。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 、创新性强 、发展潜力大的蓝碳示范企业 , 并 推动其进人海洋碳汇交易市场; 抓紧开展海洋产 业的低碳技术改造; 建设海洋新能源 、海洋环境 观测和监测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群 , 加快建立蓝 色碳汇新型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等新能 源产业 , 建设沿海新能源产业带和省内差异式布 局的产业集聚区 , 助推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 推 动海洋生态服务业发展 , 结合滨海湿地生态修复、 海草床生态修复等蓝碳产业 , 大力发展滨海生态 旅游业等 , 助力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建立并规范蓝色碳汇补偿专项基金 。要从生 态与环保建设资金等途径设立蓝色碳汇补偿基金 , 设定资金专用条例 , 监督资金落实情况; 加大金 融信贷对蓝色碳汇产业发展的信贷倾斜和支持力 度 , 根据环境质量评估要素 、绿色信贷评估体系 等指标 , 对蓝色碳汇产业研发企业进行资金支持。
(四) 加强环境监测 , 做好蓝色碳汇生态保 护和修复保护和修复蓝色碳汇生态系统 。要设定红树林 、海草床和珊瑚礁的最低覆盖率; 严格控制生 态红线及海洋保护区等的开发强度; 开展海堤开 口 、海域清淤 、湾区综合整治 、沙滩修复 、红树 林恢复 、人工鱼礁建设等海洋生态修复行动; 积 极营造 "海洋牧场" , 改善海洋区域生态平衡 , 保 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海洋污染治理 。要以陆源污染防治和海岸带生态保护为重点 , 建设海域蓝色碳汇自动检测体系; 设立蓝色碳汇排污标准 , 提高人海排污的达标率; 筹集蓝色碳汇专项资金 , 加大海洋污染处置装备等方面的投资。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 。要加快蓝色碳汇碳生态立体监测系统建设; 加强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 , 建立海洋渔业低碳发展模式 , 积极发展碳汇渔业; 加强对红树林 、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 , 保护其碳汇能力和净化功能。
(五) 培育碳汇市场 , 建立健全蓝色碳汇交易机制构建海洋碳汇交易创新中心 。要建立蓝色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框架; 强化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管理 , 探索符合省情和国际国内交易规则的蓝色碳汇交易模式; 开展蓝色碳汇市场交易试点 , 推进碳汇资产上市交易 , 加快碳汇资源变资产 、资产变资本; 探索蓝色碳汇交易市场的运行模式和机制。
开展蓝色碳汇交易制度设计工作 。要利用市场资金补偿海洋生态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 , 对交易市场要素 、制度框架 、外部保障机制进行预先规划 , 重点对蓝色碳汇交易的交易模式 、交易主客体 、价格形成机制进行具体规定 , 并建立科学的监督和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法律与补偿机制 。要构建蓝色碳汇交易市场政策法规体系 , 建立健全碳汇市场法律机制; 加快蓝色碳汇基金制度建设 ,依照国际通用的 " 碳源 -碳汇" 平衡规则 , 建立碳交易和补偿机制; 建立高效 、合理的蓝色碳汇风险保障制度; 通过征收碳税 , 刺激企业进行碳减排 , 形成一个碳税和碳市场的政策组合拳。
(六) 加强国际交流 , 深化 " 一带一路" 蓝色碳汇合作加强蓝色碳汇科学研究合作 。要推动建设高标准蓝色碳汇院士工作站 , 在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加挂海洋负排放战略研究中心牌子 ,积极参与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 开展沿线国家海洋蓝色碳汇关键海域和重要通道等方向性 的研究合作项 目 : 建立国际学术交流基金 , 建设 蓝色碳汇技术示范推广基地 , 建设蓝色碳汇开发 技术数据库: 加强平台建设 , 与 “ 一带一路" 参 与国开展蓝色碳汇标准 、技术和经验等方面的交 流与合作: 定期举办蓝色碳汇国际论坛 ( 博览 会) 。
完善蓝色碳汇合作融资机制 。要建立多元化 融资机制 , 设立 “ 海上丝绸之路" 发展基金 、投 资基金和风险基金 , 支持蓝色碳汇合作: 加强与 沿线国家新兴投融资机构合作 , 拓宽蓝色碳汇发 展的筹资渠道 , 实施投资减税制度: 参与国际碳 金融与碳交易 , 推动国际蓝色碳汇评估标准和方法体系的建立。开展蓝色碳汇生态保护合作 。要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合作保护机制 , 形成跨界海洋生态廊道和长期的国际海洋生态合作机制: 建立海洋环境综合评估合作机制 , 构建海洋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积极发起和参与“ 一带一路" “绿色丝绸之路信使" 项目 , 创造更多的海洋绿色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 诗 成. 经 略 蔚 蓝 , 北 京: 海 洋 出 版
社 , 2020 .
[2] 郑凤英 , 邱广龙 , 范航清 , 等. 中 国海
草的 多 样 性 、 分 布 及 保 护 [ J] . 生 物 多 样 性 ,
2013 , 21 (5) : 517 -526 .
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