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居民“美丽中国”建设感知影响研究
2023-11-10
一 、引言
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 , 中国经济总量增长迅猛 , 但粗放型发展方式埋下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等隐患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加重 、生 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 必须树立尊重 、顺应、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 突出地位 。 自 2012 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 " 美丽 中国" 概念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 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 的生态文明思想之后 , 各地 " 美丽中国" 建设如火如茶展开 。广东省贯彻落实 "两山" 理念 , 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 通过一 系列治污 "组合拳" , 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 同 时 , 在产业发展中融人 " 美丽中国" 建设 , 实现 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 一 , 引领了新时代 " 一村一品 、一镇一业" 的建设工作。
为实现 2035 年 " 美丽中国" 基本建成的 目标 , 2020 年 3 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 布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 广 东省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形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进行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制定 , 各地则积极呼 应 , 例如广州市已出台了 《 广州市 " 三线一单"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指导建设进程。"美丽中国" 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 "人民" , 人民群众不仅是建设的主体 , 也是建设成果的享受者 , 从 "居民" 的感知出发测量美丽中国进展有一 定的必要性 。 同时 , 随着 " 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 , 空间环境会发生多维度 、全方位、立体化的改变 , 居民作为地方空间的主体 , 对于所处的空间 、场所 、环境有着独特的情感 , 准确识别这种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居民的身份和环境态度 , 培育其主体意识 , 增强地方归属感和荣誉感 , 从而积极投身于 "美丽中国" 建设。
二 、研究方法及案例选择
广州地处岭南 , 是广东省省会和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 , 在 " 美丽中国" 建设中成效显著 。此外 ,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 其建设成效具有城市代表性 , 研究结果对广东省其他城市的 " 美丽中国" 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首先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 , 基于前期收集的资料确定访谈提纲 , 对在广州市居住一年以上的居民进行深度访谈 , 在结构化的访谈内容中抽取维度指标 , 知悉居民对当地的 " 美丽中国"建设的了解情况; 然后基于自主开发的 " 美丽中国" 感知量表和成熟的地方认同量表 , 以广州市居民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 , 统计分析本地居民对"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和地方认同强度。
① 魏卫 ,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 刘娴娴 ,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三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模型的建立
( 一 ) "美丽中国" 内涵分析
"美丽中国" 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 建设富裕 、 民主 、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 应 是可感知 、可评价的 。多维度理解 " 美丽中国" 的概念内涵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例如 , 谢炳庚 等认为 "美丽中国" 是由经济发展 、社会文化和 生态环境三个系统耦合组成的人一地关系复杂系 统 (谢炳庚 、陈永林 、李晓青 , 2016) 。魏卫等认 为 "美丽中国" 的内涵丰富 , 是一个整体的建设 系统 , 涵盖 "五位一体" 各个方面 ( 魏卫 、揭思 颖 , 2019) 。陈明星等认为 " 美丽中国" 不仅是 "生态美丽" , 也是 " 经济一政治一文化一社会一 生态" 综合的美丽 (陈明星 、梁龙武 、王振波等 , 2019) 。本文认为 , " 美丽中国" 是一种基于可持 续发展理念 , 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的建 设 。首先 " 美丽" 不局限于视觉的美 , 还有更深 层次的社会美和人文美 , 是一个多层次且综合的 概念; 其次 , " 美丽中国" 的建设是一个主体参 与 、共治共享的项 目 , 广州市民或多或少地参与 到了 "美丽中国" 的建设进程中; 最后 , "美丽中国" 的建设成效是可感知的 , 作为建设的主体 ,居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建设的成效 , 并对建设的进程 、内容和质量提出观点和看法。
(二) 访谈步骤
基于所研究的问题 , 研究人员选择居住在广州已达到一年或以上的群体 , 被访者年龄在 20 ~50 岁之间 。根据样本数量 " 理论饱和" 的原则 ,对22 名受访者进行一对一 的深度访谈 , 男女比例为 6 :5 , 访谈日期安排在 2020 年 10 ~12 月 , 每个受访者访谈的时间是 20 ~40 分钟; 根据访谈者的回答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追问和互动 , 整个访谈过程均在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 , 事后转为文字并整理 , 最终得到研究所需要的材料。在访谈到第 18 名受访者时 , 理论值达到饱和 , 其余4 名受访者的访谈材料用作饱和度检验 , 并严格按照 "扎根理论" 的步骤进行。
(三) 编码过程及理论构建
遵循 " 扎根理论" 的原则 , 对转录后的原始访谈文本进行整理和编码 , 编码过程依次为开放式编码 、主轴编码 、选择性编码; 严格按照 " 持续比较" 的原则 , 交替进行深度访谈和编码工作 ,对概念和范畴进行提炼和修改 , 直至达到理论饱和值 。部分编码及案例如表 1 所示。
表 1 编码及案例 (部分)
选择性编码 主轴编码 开放式编码 案例
感知强度
基本认知
政策了解程度 在基层工作中了解 , 由生态到社会的和谐 , 防止污染攻坚战 、社会脱 贫攻坚战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这些是与我工作比较相关的 , 我们都需要学习这些方面的思想并且在工作中得以运用
感知渠道
政策信息来源 一个渠道是网页 (互联网) , 对各个门户网站的主页进行了解; 还有一 个渠道是社交媒体 , 比如说现在都有非常频繁的微信党建活动 , 辅导员 、老师都会在其中分享相关的信息
续表
选择性编码 主轴编码 开放式编码 案例
感知内容
生态环境
湿地保护花城广场啊 、珠江公园啊 , 真漂亮 。看看南沙那儿 、客运港那儿 , 沿着海岸线的绿化公园很漂亮 。还有就是平时咱们出去逛的湿地公园 ,管理更加规范 , 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 , 感觉住着就是舒服
民生保障
精准扶贫工作嗯 , 我只听说过精准扶贫 , 还有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现在 感受到确实有很多改善的举措 。前两天跟我外婆视频聊天 , 她说村里 的路灯翻新了 , 特别亮 , 上面还专门拨款修了我们村的那条泥巴路 , 现在下雨天就不愁了
人文素养
居民素质修养我觉得 , 应该是关乎人的素质方面的 , 而不是生态方面的 。人的素质要提高 , 才能叫做 .美丽中国" , 现在不是经常倡导文明旅游嘛
感知质量
建设评价
居民评价 有些臭水沟进行治理了 , 但有些地方还是很脏 。从广州来看的话 , 整 体的空气质量还是可以的 , 有时候也会在新闻里看到广州的风景展示什么的
建设成效
执行监督 我感觉效果还是挺显著的 , 生活条件和环境明显变好了 。但有些方面 , 你不能光是说 , 就不做 , 就像垃圾分类 。我记得很早的时候 , 好像是 零几年孙子上学的时候就说了 , 你看看这过了多久才执行? 以后不能 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通过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 , 访谈者发现居民 普遍对 .美丽中国" 的政策都有一定的了解 , 对 .美丽中国" 整体框架有明确的认知 , 居民表达了 对 .美丽中国" 建设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党 形象 、文化自信 、民生保障与生态环境 ( 如空气、 公园 、湿地 、海岸线) 等方面的赞许 , 并对建设 成效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 均愿意对 . 美丽中国" 政策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经过开放式编码 、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 个阶段后 , 概念范畴间的关系结构基本确定 。本 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 .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的理 论模型 , 将其提炼为十三个主范畴 , 即 . 基本认 知 、感知渠道 、空气清新 、水体洁净 、生态环境、 动物保护 、垃圾处理 、经济生活 、 民生保障 、政 治生活 、人文素养 、建设成效 、整体评价" , 并聚 焦为三个核心范畴: 感知强度 、感知内容和感知 质量。
图 l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理论模型
感知强度是 . 美丽中国" 建设的感知基石 ,主要回答 .是否感知到 ·美丽中国, 建设" , 是对.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到什么程度的衡量维度; 感知内容是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中最核心 、最主体的部分 , 主要回答 .感知到建设了什么" , 包含生态建设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 , 有着多层次且丰富的内容; 而感知质量则主要回答 .建设得怎么样" , 高质量是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的方向 , 主体的评价和对建设的满意度成为这个维度的内涵之一。
四 、 "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与地方认 同的调查结果
( 一 ) 问卷发放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于2021 年3 %7 月发放 — 在 广州番禺区 、海珠区 、越秀区 、天河区等区域的 社区进行问卷收集 — 共收回问卷 395 份 — 剔除信 息不完整 、前后矛盾 、填写时间过短或者连续太 多题答案一致等不符合标准的问卷 — 最终得到有 效问卷 341 份 —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88.946 。其 中 — 男性受测者共 175 位 — 女性受测者共 166 位 — 分别占有效问卷受测人数的 51.326和 48.686。 受测者的年龄以 25 岁以下为主 — 其中 — 从学历来 看 — 专科以下 44 人 — 占 比 12.96 ; 大专 43 人 — 占比 12.616 — 本科 235 人 — 占比 68.916; 研究 生及以上 19 人 — 占比 5.576 。在收人方面 — 大多 数受测者的收人在 3000 元以下 — 占 比 48.096。 综合来看 — 样本特征分布较为均匀 — 根据这一样 本得出的研究结论能较好地反映广州市居民对本地 "美丽中国" 建设的感知和地方认同的情况。
(二)居民对 "美丽中国" 建设的感知结果"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的测量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 分别是感知强度 、感知内容和感知质量 — 在三大维度的得分中 — 感知质量得分 ,3.74) 最高 —感 知 内 容 , 3.67 ) 次 之 — 最 后 是 感 知 强 度,3.39) — 表明居民普遍感知到建设成效 — 即对"建设得怎么样" 的回答持积极 、正向的态度 — 而对于 " 美丽中国" 概念本身的理解和 " 美丽中国" 整体建设进度等抽象的问题还需要提升。
1 .感知强度在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强度中 — " 略有耳闻" 得分 ,4.04) 最高 — 表明居民或多或少都听说过 "美丽中国" 这个词汇; " 渠道内容" 得分,3.41) 次之 — 表明居民对 "美丽中国" 的宣传内容和宣传重点均有所了解 。然而 — "了解知悉" 得分 ,3.18) 较低 — 即居民对 " 美丽中国" 仅停留在 "听说过" 的层面上 — 缺乏深度的认知; 同时 —体现 "美丽中国" 宣传途径和宣传方式的 " 渠道数量" 得分 ,3.00) 最低 — 这是 " 美丽中国" 的信息公示 、宣传平台的内容匮乏的体现。
图 2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强度均值
2 .感知内容— "五位一体" 比较"美丽中国" 建设以 " 五位 一 体" 为指导思想 — 因此本文对感知内容的维度进行了相应的归 类 — 数据结果如图 3 所示 。"文化建设" 和 "政治 建设" 两方面的整体得分较高 — 文化自信是对传统文化和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的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居民的一致支持 。此外 —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时间开始于 2021 年初 — 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举措获得了居民的极大认可 — 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各项举措使得政府的公信力进一 步提升 — 政治建设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 " 生态建设" 占据中 位 , 各项环保工作稳步实施 , 毫不松懈 。 "经济建 设" 位居末尾 , 得分情况低于其他建设 ,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 , 虽然我国在发展内循环中取得了成效 , 经济整体处在复苏阶段 , 但个人的经济状况在疫情中受到了负面影响 , 经济收人和切身利益受到的巨大损失都难以在短期内恢复。
图 3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内容的 "五位一体" 比较
3 .感知内容—具体题项比较在感知内容的具体维度中 , " 碳排放" 得分 (3.97) 最高 , 这是居民对使用共享单车和新能源 汽车等一系列减少碳排放的绿色出行方式的认可 和践行 。"文化传承和发扬" 得分 (3.90) 仅次于 "碳排放" , 表明在文化自信的提升过程中 , 居民感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受到重视 。 "脱贫攻坚" (3.87) 是近年来的热词 , 扶贫工作的落实和推进 , 以及扶贫工作的阶段性成效有目共睹。在新冠肺炎疫情下 , 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系列做法使得 " 负责任政党" 的得分(3.87) 较高 。 "空气清新" 是空气优良天数和雾霾等污染减少的直接评价指标 , 在 "蓝天保卫战"等各项举措的努力下 , 空气质量得到了提升 。 "互联网实名" " 薪酬 、收人分配" 和 " 房价管控" 得分均低于 3.5 , 表明居民对这三项工作的现状有 所不满 , 但也对未来充满期望; 其中 "房价管控" 得分甚至低于中位值 , 表明政府对炒房行为的遏 制和对房屋售卖价格管控的力度还需加强。
4 .感知质量"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质量整体呈现出积极的态度 , "认可度" 和 "成果显著" 直接体现了居民对 "美丽中国" 建设影响的评价 , 认为 " 美丽中国" 建设符合发展的实际水平和未来趋势 , "美丽中国" 建设对广州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但对于"举措落实" 和 " 满意度" 问题的回答情况并非很理想 , 表明居民在认可 " 美丽中国" 建设的同时 , 对 "美丽中国" 建设贯彻执行的质量和时效还存在疑虑 , 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的监督工作。
图 5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质量均值
(三) 居民的地方认同地方认同的研究从 " 身份认同" 和 " 环境认同" 两个维度展开 , 分别体现居民对 " 自我" 和"环境" 的 情 感 态 度 , " 身 份 认 同" 的 得 分(3.92) 高于 "环境认同" (3.46) , 在具体题项 的均值中 , "身份认同" 的最低值与 " 环境认同" 的最高值接近。"身份认同" 的研究结果表明 , 在人 、地 、空间的情感感知中 , 居民对自我身份有着强烈的认知 , 认为广州承载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 对广州的情感深厚 。"环境认同" 是居民对居住空间客观物理场所的态度 , 主要包括自然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 , 广州的自然气候和自然环境成为影响居民环境态度的重要因素 , 其中 , "当我在广州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度过一段时间后 , 我能感受到天人合一 的感觉" 得分最高 , 体现了环境对居民的生活状态的影响。
图 6 地方认同一 "身份认同" 均值
图 7 地方认同一 "环境认同"
(四) 居民对 "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正向 影响的地方认同
居民地方认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在 日常生活中与当地环境的种种联系是居民地方认 同形成的主要路径 , 因此 , 文化 、环境 、空间变 化均会对地方认同产生影响 。"美丽中国" 建设是 一项系统工程 , 在其建设进程中 , 居民的地方认 同是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是本研究探讨的另一个问题 , 因此提出了 " 美丽中国" 建设的感知影响对居民地方认同的假设 。相关性检验是判断变量间是否可进行回归的基础 , 因此研究对问卷回收数据进行了处理 , 测算了 "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与地方认同的相关性 , 结果如表 2 所示 。在显著性0.01 水平上 , 两个变量的Pearson (皮尔森) 相关性达到 0.656 , 呈现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 , 表明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影响关系 , 因此假设线性回归模型为:
PI=80 +81 BC
表 2 "美丽中国" 建设与地方认同相关性检验 ( N=341)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 (BC) 地方认同 (P1)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 (BC) Pearson 相关性 1 0.656 * *
显著性 (双侧) 0.000
地方认同 (P1) Pearson 相关性 0.656 * * 1
显著性 (双侧) 0.000
* * : 在 0.01 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回归系数表 ( 见表 3) 输出了模型的偏回归 系数估计值 , 其中 " 非标准化系数" 表示各变量 的拟合程度 , 结合指数结果 , 判断该回归系数统计显著有效 。 "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的系数为0.707 , 表明两个变量正相关 , 即 " 美丽中国" 建
设感知正向影响地方认同 , 随着居民对 "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的增加 , 地方认同也会随之上升 ,变量线性回归模型为:PI=1.113+0.707BC
表 3 "美丽中国" 建设与地方认同回归系数a ( N=341)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误差 B
(常量) 1.113 0.165 6.735 0.000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 (BC) 0.707 0.044 0.656 15.984 0.000
a. 因变量: 地方认同 (P1)。
五 、 "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与地方认 同的结果分析
( 一 ) " 美丽中国" 建设成效显著 , 居民 "获得感" 期待高基于问卷结果分析发现 , 居民对 "美丽中国" 建设有所感知 , 从 " 美丽中国" 政策的提出到 《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 的颁 布 , 各级党和政府从思想上到行动中 , 各阶段都 积极完成了任务 , 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参与热情和行动。 广州市严格执行对于 " 美丽中国" 建设的相关政 策 , 相关建设举措得到了落实 。居民通过 " 绿色 出行 、文化传承 、责任政党和天蓝水清" 等多个 维度感知到了 " 美丽中国" 建设的成效 , 对建设 的认可度和支持度都非常高 。然而 , 居民在对 "美丽中国" 建设有着基本感知的情况下 , 对互联 网实名及薪酬 、收人分配和房价管控等问题还有 着更高的期待 ,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 , 个体的经济收人受到较大的冲击 , 居民的获得感 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 居民对身份认同强烈 , 对环境认同还 有待提高身份认同是主体对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 , 包括对其社区和文化的认同 。在 " 美丽中国" 建 设中 , 一方面是感知维度中包含文化 、社会 、价 值观等精神意识层面的熏陶; 另一方面是无论居 民是否参与其中 , 都能直观地看到 " 美丽中国"建设带来的变化 。 因此 , 在建设的稳步推进中逐步实现了对 " 自我身份" 和 " 归属荣誉感" 的确认 , 广州对于居民而言 , 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
居民在这种 "人一地" 关系的互动中会产生主人翁意识 。环境认同是个体对于所处空间环境的识别和认可 。"美丽中国" 建设的感知内容是一个综合的体系 , 包含经济发展 、文化传承 、价值观培育等内容 。虽然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 , 生态建设的质量是大家所公认的 , 但生态环境只是整体建设中的一部分 , 在整体的综合成效对比下 , "环境" 的部分就不再醒目 。此外 , 环境认同侧重从气候和自然环境出发 , 由于城市自然属性的可替代性较强 , 对居民的环境认同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培养。
(三) " 美丽中国" 建设正向影响地方认同强度在 " 美丽中国" 建设与地方认同的关系中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 , 从居民的角度证实了居民可以感知 " 美丽中国" 建设各项政策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 同时 , 这种变化正向影响地方认同的强度 。所选案例地广州市在 " 美丽中国" 建设实施期间 , 深度开展了产业结构调整 、节能减排 、污水治理 、湿地恢复 、生态补偿等种种工作 ,稳步落实生态文明政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具体要求 。居民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 随着日常生活对 " 美丽中国" 建设信息渠道的拓宽 ,居民对地区的建设进程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 对建设成效有更真切的认知 。当居民感受到生态环境、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的变化后 , 会产生积极的态 度 , 加深对所处空间的情感 , 并为自己身处的这 片土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 进一 步加强对这种地方 认同的情感 、态度。
六 、提升 "美丽中国" 建设感知与地 方认同的建议
( 一 ) 推进建设进程 , 夯实 " 美丽中国" 建 设的基石
"美丽中国" 政策已颁布执行近十年的时间 , 在这个过程中 , 不论是针对 " 美丽中国" 生态政 策的理论研究 、基于生产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 , 还是本文所进行的居民感知研究 , 都证实了 " 美 丽中国" 政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生态 文明的发展方向 。 因此 , 党和政府应当在理论与 实践方面进 一 步推进 " 美丽中国" 建设的发展。 在感知强度方面 , 居民对 " 美丽中国" 建设的认 知不深 , 在今后的建设中需要加强 " 美丽中国" 建设的宣传工作; 在感知内容方面 , " 美丽中国" 建设中的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生态建设 、文化 建设 、社会建设五个方面相辅相成 , 要坚持 " 五 位一体" 全面落实 , 协调各项建设进程 , 在高度 重视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基础上 , 保持政治建 设 、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现存优势 , 为实现建 设目标发挥各项建设的作用; 在感知质量方面 , 当提升感知强度 、拓宽感知内容后 , 居民的感知 质量随之上升 , 此外 , 社区可以在进行各项建设 活动时 , 对居民进行正向引导 , 从而实现认可度 和满意度的提升。
(二) 补齐感知短板 , 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 的期待
居民普遍认可 " 美丽中国" 建设并格外关注 后续建设的监督问题 , 因此要对已有的评价较高 的维度保持跟进 , 对现有评价不高的建设内容逐 步提升 。要毫不松懈地呼吁绿色出行 , 减少碳排 放 ; 要培养文化自信 , 使其成为更基础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要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 ,吸收和发展脱贫攻坚取得的宝贵经验等 。对于感知内容中的生态环境 、动物保护和水体洁净等部分 , 要继续稳扎稳打 , 逐步成为优势建设方向。而对于互联网实名 , 薪酬 、收人分配和房价管控等方面要逐步完善 , 坚持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 规范互联网实名制 , 繁荣经济 。居民对个体经济利益的感知是最敏感的 , 因此在做好宏观层面经济恢复的同时 , 为居民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尽可能地提供切实的帮助 , 提升薪酬待遇 , 调整收人分配格局 , 逐步缩小收人差距 , 严厉打击炒房行为 , 房价要去杠杆化 、去投机化 。总而言之 ,要多维度人手 , 提高居民的整体感知水平; 要全方位出发 , 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 凸显身份认同 , 彰显本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居民作为 " 美丽中国" 建设的主体 , 身份认同强烈 , 要巩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知 , 使其自觉成为广州文化传播的使者 。在身份认同的巩固方面 , 社区可以积极开展环境志愿者活动 ,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 , 组织特色文化讲座 、 "城市代言人" 主题活动等; 在地方文化的发扬方面 ,政府可以深挖 "食在广州" "好客之城" "包容"等城市形象 , 在建设中突出 "粤特色" , 例如举办花街巡游 、广府庙会 、粤剧文化之旅及领略珠江山水和岭南风情等活动 , 借助这些文化载体 , 打造 "城市名片" 。此外 , 还可以借鉴河南省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方式 , 以文化为内核 , 融人新技术和新展现形式 , 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文化 IP,通过情感层面的活动培养居民的认同感 , 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 , 多层次满足居民的文化、精神和社会需求 , 让居民对居住地产生浓烈的情感 , 提升居民对 " 自我" 和 "身份" 的认同程度 ,进而转化为传承文化 、建设地方 、宣传地方的积极行动。
(四) 优化人居环境 , 引导环境认同的价值提升
人与地之间凝聚了无比深厚的情感 , 这份情 感源于对所处空间的繁荣 、悦动及对和谐居住环 境的一种怀旧与期待 , 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 , 人 们会产生一种摆脱压抑 、 回归本真的冲动 。虽然 城市和建筑并不是静止的 , 而是动态且有生命力 的 , 但也要格外注意 “ 记忆" 的保留 。在 “ 美丽 中国" 建设进程中 , 环境认同还存在提升改进的 空间 , 因此 , 需要在保留集体情感记忆的框架内 优化与更新传统居住空间 , 满足社区居民对于改 善居住条件的愿望 。在打造 “ 人居环境" 时 , 要 把握好历史和现代之间的过渡关系 , 采取适当的 规模 、合适的尺度 , 在旧址存留和空间新建之间 取得平衡 , 在广州的旧城改造中 , 保留 “ 城市的 温度" , 在确保“美丽中国" 建设质量的同时 , 注 重记忆要素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 从而实现社区历 史和文化的延续 , 通过鸟语花香 、青山绿水 、和 谐邻里 , 激发居民对环境的认同态度。
参考文献
[1] 张高丽.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
丽中国 [J].求是 , 2013 (24) : 3 -11 .
[2] 李建华 , 蔡尚伟.“美丽中国" 的科学内
涵及其战略意义 [J] . 四川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
科学版) , 2013 (5) : 135 -140 .
[3] 孙丽霞.谈 “ 美丽中国 " 建设的内涵和
实现途径.商业经济 , 2013 (19) : 1 -8 .
[4] 许瑛.“美丽中国" 的 内涵 、制约因素及
实现途径.理论界 , 2013 (1) : 62 -64 .
[5] 王晓广.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
设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 : 19 -25 .
[6] 谢炳庚 , 陈永林 , 李晓青.耦合协调模
型在“美丽中国 " 建设评价中的运用 [J] . 经济
地理 , 2016 , 36 (7) : 38 -44 .
[7] 魏卫 , 揭思颖. 美丽中国建设区域差异
比较研究 [J] . 华东经济管理 , 2019 , 33 (10) :
5 -11 .
[8] 陈明星 , 梁龙武 , 王振波 , 等. 美丽中
国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的地理学思考.地理学报 ,
2019 , 74 (12) : 2467 -2481 .
http://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