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省情发布
当前位置:省情发布 > 重点阅读 > 全国两会聚焦: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多位广东代表委员这样建议
全国两会聚焦: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多位广东代表委员这样建议

2024-3-12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会议期间,多位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住粤政协委员及各界专家学者,围绕广东如何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打造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出各自见解、思路、建议。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应如何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何着力布局?省情中心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和观点进行了梳理汇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

  今年一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作出阐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

  新质生产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局限于“高精尖”,也包括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等内容。同时,不同地方的发展阶段不同,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打造新质生产力,必须紧扣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在固长板、补短板、锻新板上狠下功夫,探索出发挥本地优势、展现本地特长的新路子。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经济总量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全省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有效注册商标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在加快打造、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引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创造性提出并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广东将坚定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只要持续用力抓下去,一定能够积累起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把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要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现实紧迫性,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原则,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使广东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全国人大代表、省长王伟中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勇挑重担、勇闯新路、走在前列,更大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努力提升现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新的万亿级、5000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在3月8日发布的《新华每日电讯》上,王伟中进一步明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广东将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加快把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打造成新的五千亿元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抢占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制高点。特别是围绕人工智能这个战略必争领域,充分发挥广东在算力、数据、芯片、企业、场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持续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强化“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更大力度破解“卡脖子”问题,以颠覆性、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要积极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今年再推动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唐冬生表示,广东打造新质生产力,仍要克服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企业自主研发投入不足、原始创新动力缺乏、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总体不高以及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仍比较缺乏等问题。同时,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端芯片、精密装备、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领域需要持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发展面临前期投资大、时间周期长、技术难度高、布局规划还不够清晰等问题。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精准布局产业。立足本地产业的发展方向,打造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重打造一批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未来产业集群,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等产业;针对传统产业,要整合有限的产业资金,打造少数几个传统产业集群。其次,优先打造创新型数字经济生态,引导创新型企业的生产数据与国内产业链融合。要进一步优化数字所有权和使用权流转,通过大数据赋能创造市场需求。最后,提高要素保障。要集中力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产业链发展提供丰富的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建锋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先立后破,在新动能尚未形成、新模式还未确立之前,不能对改变旧动能、打破旧模式操之过急。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避免新旧动能转换出现空档期。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长期主义,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当前,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都在加速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其中,国有企业要统筹考虑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避免一哄而上、内卷式竞争。必须保持耐心,积极布局实施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以长足耐心支持更多长期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未来产业。同时,要以制度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在国家层面建议研究出台支持国有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一揽子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并加强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认为,新质生产力就是要突破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例如,家电行业是典型的传统制造产业,对于创新的需求其实更迫切,这并不是说换个外壳、换个模具的转型升级,而是指真正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如格力目前已有16个研究院、152个研究所、1411个实验室、12万项专利、44项国际领先技术,完全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产。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个行业的事,每个行业都要用自己的技术去服务社会,各行各业都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加快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熊水龙提出,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建成高校科技成果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一体化运营。强化科技成果信息披露,面向市场建立常态化信息交流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信息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关键在于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以及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的过程,要由市场出题,让科技界答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让需求方和供给方有效连接。因此,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打通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演化路径。一是加快完善“创业者——企业主——企业家”的成长链条,培育一批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业人才,孕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践行者;二是完善企业育成链,培育一批研发投入高、产品定位全球、品高价优的高科技企业,提升科技成果吸纳能力;三是完善成果转化链,建设一批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培育一批技术转移人才,搭建一批成果转化数字平台,实现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高效匹配。

  全国人大代表、五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中德(江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崔岩指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建设。高校应该着力做好各个层次人才梯队培养,包括:推动研究生更多地参与课题研究、核心研发、核心产业落地工作;引导本科生关注人工智能方向与产业领域的结合;向所有专业的学生推广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普性教育等。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认为,要通过进一步优化现有人才评价及工作机制改革,加紧推进现有人才政策落地,以更好发挥人才对创新驱动的积极作用。建议建立产业专家智库,更好地发挥产业人才创新资源,解决科技领域的瓶颈,使创新成果直面市场需求,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企业方面,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中小型创新企业的支持和补贴,营造更好的产业创新生态。设立快速的市场准入机制和短期的市场保护机制,让创新产品能快速进入市场并享有应有的价格优势,从而有更多资源进一步推动,形成良性循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提出,人工智能将是未来一个世纪的核心技术。目前存在的不足在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方面,在高端关键部件、高精度传感器等方面的基础仍然薄弱,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算力资源短缺,高水平人才不足。面对新一轮人工智能变革浪潮,一方面,要持续完善人工智能规划和政策体系,加强通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夯实基础软硬件生态底层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数据、算力等资源的汇聚及共享,加强人工智能风险预判和治理体系建设,强化人工智能在服务企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认为,要让大科学装置“组队”,解决战略科技问题。建议在大湾区加快布局建设更多大科学装置,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对基础研发、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创新全链条进行赋能,更好提升大湾区科研创新系统的国际竞争力。



http://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