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广东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调研报告》报告全文
2024-7-3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本报告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前 言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质生产力”理论总结和概括了在实践中形成并对高质量发展有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的先进生产力特征。
2024年2月,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了《广东新质生产力2023发展调研报告》,这是首份以省份为研究对象的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报告发布后,引起了党政机关、高校、企业和媒体的关注。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明确指出“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内涵不断明晰。广东正举全省之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规划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计划,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时隔半年,广东时代传媒集团与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从企业的视角入手,通过观察、分析广东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撰写和发布了《2024广东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调研报告》。
《报告》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以注册地或总部在广东的企业,特别是广东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政策研究、数据分析、实地走访、案例研究等多种调研方法,分析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特点,形成广东新质生产力代表性企业画像,列举“含金量”“含智量”“含新量”足且成长性高的企业案例,向社会各界呈现广东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做法。
研究发现:广东企业对全省生产力的更新向新发挥了主导作用,全省企业的“含金量”“含智量”“含新量”显著提升;优秀上市公司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效突出,生动展现了广东企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低空经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在部分产业显露跃升的态势,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
广东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概况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积极发挥政策引导和扶持作用,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多措并举助力广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壮大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2024年2月6日,广东省委常委会提出,要着眼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构筑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底座;要着眼用好新型生产工具,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着眼塑造新型生产关系,下大力气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站在2024年年中的时间坐标上看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处处展现出向新求变的蓬勃态势:新能源汽车加速驶向全球、工厂设备批次“上云”、“低空经济”加速腾飞、各类大模型应用加速赋能……
从制造业竞争力看,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和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台(辆)是“广东造”。
从企业看,广东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全国第一,10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从人才看,全省专业技术人才972万人,居全国前列;研发人员队伍135万人,居全国首位;在站博士后约1.3万人,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全职在粤工作院士193人;有效持证外国人才达4.5万人。
从科研实力看,国家在广东布局大科学装置已达10个,实现“从无到有再到多”的历史性跨越。
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正在南粤大地聚力成形;向上突围,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快跃升。
(一) 政策发力,锚定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
1. 政策引领,“一产业一政策”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的基础上,2023年以来,广东先后发布《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广东省加快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广东省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专项产业政策,持续完善产业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保障体系。2024年6月,《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发布,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打造“人工智能+”广东方案,创造智能时代的经济新模式、生活新体验、治理新方式。
当前,广东正以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运用数字技术加快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抓住风口,壮大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制定广东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谋划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和概念验证中心。
战略性支柱产业“稳中奋进”。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现代纺织业等支柱产业持续引领全国,支柱产业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三成半,立稳广东产业“顶梁柱”。纺织服装业是广东的传统优势产业,2024年4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出台《关于2024年开展“穿粤时尚潮服荟”打造纺织服装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力促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走创新为主导的新质发展之路。
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谋进”。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领域涌现更多的全国领先细分产业集群,激发工业经济新活力。
未来产业“新篇求进”。广东加快布局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一批未来产业“新领域”。
表1-1:2023年以来广东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专项政策
2. 多方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活力
广东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上,逐渐形成合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2023年2月,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激发企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加快恢复和提振消费、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全力稳住外贸外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六大方面提出59条措施,着眼长远调结构、增动力,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面向工业企业转型需求,2023年11月,《广东省新形势下推动工业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若干措施》发布实施,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改造提升,实现扩能增量、提质增品、降本增利、提效增值等目标。
同时,广东以“竞争择优”“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多种方式,对“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开展科研攻关。据统计,由企业牵头的创新攻关项目占比50%以上,企业参与度达到95%以上,使广东在5G、4K/8K超高清、高端打印机、高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打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部分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3. 金融赋能,助力科技型企业推进“革命性创新”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积极投入金融资源聚焦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之一。2023年3月,广东省出台《2023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金融行业发挥“活水”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持力度。
2024年2月,广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科技金融15条”),支持设立概念验证基金,推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打造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接力式金融支撑的综合服务体系。
央行出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设立了1000亿元再贷款,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广东的金融机构积极落实推进。其中,人行广东省分行配合广东省科技厅开展了备选企业名单筛选工作,指导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地市分行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政策宣讲和融资对接活动,让更多科技型企业知晓再贷款政策以及银行配套的金融服务。
2024年5月22日,广东落地首笔符合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申报条件的科技创新贷款810万元。截至2024年5月末,广东(不含深圳)收到科技部下发首批科技创新备选企业共359家,所属领域涵盖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等九个领域,各银行机构正在积极开展融资对接。人行广东省分行创设“粤科融”支小再贷款专项额度,开通资金投放“绿色通道”,优先满足金融机构科技信贷申请需求,累计投放“粤科融”支小再贷款60亿元,惠及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1605家。
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2.2万亿元,同比增长22%;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超3200亿元,同比增长23%;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2300亿元,同比翻了一番。全省科技信贷余额超2.3万亿元,广东省创新创业基金累计投资项目693个,投资金额272.8亿元,培育86家企业上市。
(二) 广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场主体概况
1. 尊重市场,企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力军
企业创新能力强,已成为广东的突出优势。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成效呈现出“4个90%”的现象: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投入、90%的发明专利申请来源于企业。
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5日(含),广东省共有876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348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于江苏省(308家)和浙江省(236家)(图1-1)。从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况看,广东876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693家企业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于江苏(574家)、浙江(356家)。
图1-1:主要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对比
(单位:家)
从行业层面看,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A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157家)、高端装备制造(50家)和新材料产业(41家)(图1-2)。
图1-2:广东省A股上市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情况
(单位:家)
截至2024年1月底,广东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6万家,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图1-3)。
图 1-3:主要省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较
(单位:家)
根据广东省工信厅和深圳市工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年底,广东省共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万家,累计培育超过1.8万家(图1-4)。
图 1-4:主要省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比较
(单位:家)
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累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5家,数量排在全国首位(图1-5)。
图 1-5:主要省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比较
(单位:家)
在工信部2024年4月公布的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广东省以60家的增量排名全国第一,超过山东(新增55家)、江苏(新增54家)、浙江(新增44家)。从前八批名单累计企业数量来看,山东、浙江、江苏分别居于全国前三,广东排名第四,拥有19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表1-2)。
表1-2:主要省份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情况
2. 深度转型,支柱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2024年1—4月,广东省先进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2.2%。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势头良好,2024年前4个月,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
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登记在册制造业企业86.1万户,同比增长5.6%,新登记制造业企业9.1万户,同比增长10.9%。在效益方面,2024年第一季度,广东制造业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7%以上,扭转了上年全年负增长态势。
2023年,广东省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共14.3万件,同比增长3.0%,占全国相同产业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的17.3%,居全国第一位;各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全国排名均居前两位(其中5个产业居全国第一位,5个产业居全国第二位)。
2023年,广东省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发明专利授权量共8.3万件,同比增长22.1%,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58%,占全国相同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19.3%,居全国第一位;各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全国排名均居前两位(其中5个产业居全国第一位,5个产业居全国第二位)。
截至2023年12月底,广东省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37.6万件,占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的55.8%,占全国相同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的18.3%,居全国第一位;各战略性支柱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全国排名均居前三位(其中5个产业居全国第一位,4个产业居全国第二位,1个产业居全国第三位)。
3. 激发创新,新兴未来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攻坚队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正成为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2023年,广东省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达7万件,同比增长3.0%,占全国相同产业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的15.3%,居全国第一位;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全国排名均居前三位(其中6个产业居全国第一位,3个产业居全国第二位,1个产业居全国第三位)。
2023年,广东省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共3.9万件,同比增长17.1%,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27.3%,占全国相同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16.1%,居全国第一位;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全国排名居前三位(其中6个产业居全国第一位,3个产业居全国第二位,1个产业居全国第三位)。
截至2023年12月底,广东省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发明专利量共17.7万件,占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的26.3%,占全国相同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的14.4%,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北京市(18.1万件);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全国排名均居前三位(其中5个产业居全国第一位,2个产业居全国第二位,3个产业居全国第三位)。
从新业态发展来看,截至2024年6月初,广东省企业超过800万家,其中在新兴行业的企业共200余万家,占比超过四分之一。2023年,广东省新增新兴行业企业26.6万家,超过江苏(15.3万家)、浙江(13.7万家)两省(图 1-6)。
图 1-6:2021-2023年粤苏浙三省新增新兴行业企业数量对比
(单位: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省超过95%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超过97%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接近95%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中在珠三角9市,代表创新能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研发费用已超过3600亿元,进入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十位。
2023年,“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再度位列全球百大科技集群第二名,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30%以上,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1.9%,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至今推行超过1200项大湾区智能化项目,超过25个行业实现智能化升级。
全省各地也在奋力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例如,江门恩平市2022年在江门地区率先开展低效产业用地整治,在1个月内盘活了10公顷(150亩)低效产业用地,引进恩大智造产业园项目。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恩平市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渐入佳境,仅用4年时间,该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便由2019年的3000万元提高至2022年的20.6亿元。
广东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突破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广东省委省政府谋划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也结合了广东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 前瞻布局,抢占未来新赛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经济工作重点之一是发展未来产业。在这一阵地上,广东成为全国首个出台未来产业具体行动计划政策的省份,以未来电子信息产业、未来智能装备产业等5大集群为抓手,加速抢占未来产业新高地。
1. 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成为新赛道
广东已明确提出,支持广州、深圳、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广东省低空经济企业涵盖了技术研发、软件开发、硬件制造、商业应用等环节,覆盖了物流配送、城市治理、空中通勤、应急救援等多种应用场景。
从地市发展情况来看,深圳、广州两市的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位。目前,广州开发区已集聚低空经济领域企业50家,年产值约130亿元;在深圳市,活跃着15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企业;珠海市也聚集了12家拥有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企业。
低空制造与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相似度达60%至70%,广东省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土壤。例如,小鹏汇天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飞行汽车公司,其自主研发制造的双人智能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按照既定航线就可实现自动飞行,坐飞机上下班或将成为现实。目前,广东已集聚亿航智能、小鹏汇天、大疆、丰翼科技等全国低空经济头部企业。
2. 打造新型储能创新高地
广东是全国经济大省、用能大省,长期接收外省的电力输入,是我国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战场之一。截至2023年8月初,全国储能企业达到12.2万家,当中有1.9万家在广东,占比达到15.6%。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成为广东新型储能产业企业的重要技术路线。
目前,广东新型储能在建项目100个、总投资2290亿元。广东是国内储能电池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覆盖最全、最成熟的地区,也是全国储能电池产业配套最全的地区,广东的新型储能产能以及产品竞争力在全球处于第一梯队。
2023年11月,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获工信部批复落户广州市白云区。该中心联合新型储能材料、芯片、电池等上下游龙头企业共同组建,并配套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措施,构建起了“总部+示范基地+产业园区”的新型储能产业布局。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覆盖新型储能领域超85%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未来将成为新型储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广东企业近年还在积极开展“氢基建”探索。例如,在推动“氢走廊”项目建设方面,2024年4月,由广晟控股集团所属广晟氢能牵头建设的首条“粤港澳大湾区氢走廊”行动方案启动,规划构建“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广州—中山—珠海—澳门”“广州—佛山—茂名—湛江”3条氢能绿色运输路线,在核心节点布局建设4座制氢加氢一体站。佛燃能源已建设了南庄制氢加氢加气一体化站和明城综合能源供应站。
3. 人工智能为千行百业注入澎湃动力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对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更引发新一轮科技热潮,成为推动千行百业应用创新的动力源。
广东正加快构建全国智能算力枢纽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场景应用全国示范高地,打造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2023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700亿元,同比增长约18%,核心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各项数据均居全国前列。广东还积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各个产业,提高实体经济效率,以释放更大的潜力。
例如,中兴通讯发布的“星云大模型”,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融入企业业务流程中,通过领域知识增量预训练,打造政务大模型、园区大模型等行业大模型,为企业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和质量;云天励飞凭借“算法芯片化”的核心能力和“端云协同”技术路线将业务辐射至智慧交通、智慧安防、城市治理、商业文旅、AI芯片等多元领域,实体项目遍布深圳、东莞、青岛、成都、杭州、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
4. 国资国企在新赛道发挥“压舱石”作用
2024年1月3日,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储能电站,位于佛山南海的宝塘储能站项目正式投运。南网储能公司宝塘储能站占地面积58亩,相当于5个半足球场大小,装机规模为300兆瓦/600兆瓦时,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超百兆瓦的电池储能项目,一个储能站就占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1/5。
广汽集团作为广州市属国企,近年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链,着力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打造优质产业集群。广汽集团先后成立了因湃科技电池公司、锐湃动力电驱公司,推进自研电池、电驱产业化项目,并与赣锋锂业开展锂资源战略合作。广汽集团还结合“智能化”趋势开展前瞻性布局和积累,投资了星河智联、禾多科技、文远知行等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系统领域企业。
同时,广州数字科技集团旗下海格通信围绕卫星通信领域上下游进行全产业系统布局,包括导航芯片、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导航设备、智能无人系统、数据处理、软件开发;广电运通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前瞻布局AI+多场景;广州产投旗下的广州科创产业投资基金和广汽资本领投广州市芯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粤芯半导体;广州产投还通过招投联动方式将华星光电、紫光集团等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企业引入广州。
(二) 面向全球,拓展新型跨境电商
随着数字技术渗透程度的加深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跨境电商迎来创新发展的窗口期。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推进跨境贸易转型:一方面,通过跨境平台的海量需求反馈,实现精准的产品定位和快速迭代,以更好触达海外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代运营模式将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成熟运营机制赋能产业其他中小企业、品牌。
跨境电商并不是新事物。早在2012年5月,海关总署牵头相关单位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试点”,并发布了第一批5家试点城市(郑州、杭州、宁波、重庆、上海)。深圳跨境电商发展最快,如今已成为全国跨境电商第一城,获得“跨境电商之都”的美称。据深圳市商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深圳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326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4.4%。深圳跨境电商出口企业数量超过15万家,在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Lazada、eBay等平台几乎占据中国卖家的半壁江山,亚马逊的中国卖家也有三分之一来自深圳。
2023年以来,跨境电商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崛起。随着出口跨境电商规模与流量优势逐步建立、国内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完善及国家对新质生产力的关注和支持推动,跨境电商出口“品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希音(SHEIN)、TEMU为代表的新一代跨境电商顺势而上。
2023年,希音启动了“自营品牌+平台”的双轮驱动模式,为电子、家居、美妆、鞋包、首饰配件等品类的厂家提供出海平台,共享国际市场红利,从“时尚品牌”向服务更多出海企业的“超级流量入口”和“跨境基础设施”的生态综合体转型。
总部位于广州琶洲的哆啦集团(Fordeal),是一家专门面向中东市场的跨境电商综合平台,成立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中东地区电商综合市场份额排名前三、中国电商在当地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平台。依托“一带一路”新机遇,哆啦集团一方面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提升电子商务合作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以新兴市场为切入口,加快全球布局夯实出海竞争力。
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亮点,网易有道旗下Youdao Ads推出一站式出海营销平台,为出海企业提供高效的一站式营销服务。依托于海量KOL资源,Youdao Ads助力中国品牌出海北美、欧洲、中东、东南亚、日韩、俄罗斯等75多个国家和地区,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的转型,也为全球数字营销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当然,目前广东仍要注意当前跨境电商的出海困境与不确定性,包括政策法规差异、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消费习惯差异、支付方式差异等。广东的跨境电商企业仍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提供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同时,支付佣金高、跨国交易资金周转率低等问题也需要得到妥善解决。在物流配送方面,以发展海外仓等方式克服跨境运输物流的时间、成本乖问题,通过与优质的物流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不断提升物流效率和稳定性。
(三) 科创主导,赋能高水平发展
科技创新与技术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近年来,广东企业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各领域发力,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并实现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迅速转化,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
1. 紧抓前沿技术,新能源汽车企业领跑全球
2023年,广东汽车产量519.19万辆,同比增长16.9%,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作为增长主力,产量同比增长83.3%,高于全国53个百分点,占比广东省汽车产量近半,占比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26.8%。这意味着,全国每4台新能源汽车便有一台“广东造”。
在龙头企业的大力带动下,广东的传统汽车产业基础迅速释放优势,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把握先机。
比亚迪2023年销售新能源汽车302.4万辆,同比增长62%,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作为行业龙头,比亚迪拥有4万名技术研发人员,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专利11件,授权9件,2023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399.2亿元,同比增长97.4%。比亚迪是全球率先同时拥有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车企。比亚迪从第一代DM技术升级到第五代,发动机最高热效率由34%逐步提升至46.06%,NEDC百公里亏电油耗由10.7L逐步降至如今的2.9L,综合续航里程达到2100公里。
2023年,广汽埃安年销量超48万辆,同比大增77%,成为全球最快达成百万产销的车企,继续以超千亿估值蝉联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独角兽企业。例如,广汽埃安在汽车制造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实力,全球首创铝铆接及点焊切换技术,使得车身更加坚固、安全,提升了整车的性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推出了全球首创的两挡双电机四合一集成电驱,使得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系统更加高效、紧凑,提升了整车的动力性能和续航能力;在智能驾驶领域率先量产了L3级智能驾驶技术。2024年1月,广汽集团的“如祺出行”继广州之后取得深圳市Robotaxi载人示范应用资质,如祺Robotaxi正式在深圳上线,为市民用户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2024年5月,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WeRide获得广州市颁布的远程测试(无人)牌照和载货测试牌照,旗下自动驾驶货运车Robovan获准在广州市开展自动驾驶城市货运车“纯无人测试”及“载货测试”。
小马智行在北京首批获准开展自动驾驶卡车编队行驶测试,这是2023年11月获得广州首个自动驾驶卡车编队行驶测试牌照后,小马智行获得的又一编队自动驾驶测试许可。目前,小马智行是国内唯一获准开展双城编队自动驾驶测试的企业。
2. 锚定传统产业,借助新技术转型升级
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推动广东传统产业企业从原材料、生产端、设计研发端等各个环节寻求发力点,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使传统产业成为科技前沿阵地。
家居产业是广东省传统优势产业,在板式家具、绿色建材等领域闻名全国。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家居企业稳中求进,既关注“量”的扩张,也重视“质”的提升。中山坐感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航天合作,利用减重力技术、生物力学及人体工学技术全球首创航天员护航椅,为神舟十三号至神舟十六号四组航天员保驾护航。以广州尚品宅配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广东家居企业先后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打造“AI设计工厂”,建立起包含产品、户型、案例等信息的数据库,将设计师从采集量房等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与消费者的沟通。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发展,数字化转型正在颠覆传统的照明企业生产模式。佛山照明在建立5G工业专网基础上,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对传统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其中,球泡灯智能制造车间拥有4条全新的全自动无人生产线,包括150台工业机器人、47台搬运机器人和200多套视觉系统,通过配置数字化总控大屏、电子工艺看板等信息化设备作为数字化系统的终端,搭载视觉功能的机器人、AGV智能物流车和智能化仓储物流系统,实现了制造产线和物流系统的无缝衔接。智能化生产车间产能提升20%,人工成本节约40%,产品合格率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
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广东企业迎难而上,积极投入研发,不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华为自主研发生产麒麟9000S芯片,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粤芯半导体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唯一进入量产的12英寸晶圆制造企业,聚焦高端模拟,主要产品包括图像传感器芯片、指纹识别芯片,显示驱动,电源管理芯片以及功率器件,广泛应用于手机,可穿戴设备,通信基站,新能源车等领域。2024年3月,广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12英寸先进智能传感器及特色工艺晶圆制造量产线项目迎来工厂最核心设备——光刻机搬入,项目进入调试投产准备阶段。
在半导体芯片领域,中山德华芯片技术有限公司、东莞纳锋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等多家广东企业也积极投入,自主研发关键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推动国产品牌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人才供需错位正成为新兴产业和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随着人口红利消退与技术革新引发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一些传统行业与岗位正在缩减与消失,但崛起的新兴产业仍保有高技能人才的庞大需求。当前,我国在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等行业形成了大片的劳动力空缺,人才储备的不足,极大影响产业发展的步伐。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高级技工的缺口可达千万人。
(四) 数字引领,数据要素驱动发展
1. 数字科技优势明显,数字经济拓宽发展新空间
2022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6.4万亿元,占全国数字经济增加值比重达12.8%,总量连续6年居全国首位。广东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7%,成为助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存量企业数量来看,截至2023年2月28日,广东省、山东省和浙江省数字经济产业存量企业数量位列全国前三,分别有40.6万家、21.5万家和18.3万家。从新增企业数量来看,2022年3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广东省、山东省和江苏省数字经济产业新增企业数量位列全国前三,分别新增企业6.5万家、4.6万家和3.8万家。广东省拥有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四个赛道优势明显,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 加速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提质增效
广东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实践,促使数字科技深度融入生产各领域,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动力和新工具。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数据处理与存储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企业通过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共享和分析,更精准地洞察市场需求和把握市场趋势,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使得生产过程实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引入智能设备和算法模型,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现代轻工纺织产业是广东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以广州番禺为例,目前超3.4万家服装企业集聚在番禺区,主要集聚在南村镇、大龙街、大石街、洛浦街、石碁镇等镇街,尤其是南村镇在塘步东村方圆3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上千家服装工厂。以希音(SHEIN)为代表的时尚跨境电商企业运用“互联网+数字化”手段革新服装制造业,采用D2C(直接面向消费者)模式精确把握市场需求,进而以小批量、快速反应的方式调整生产订单。这种“小单快反”供应链体系,不仅显著提升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而且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库存率,实现了从传统的大规模计划生产向按需生产的转型。
广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了解决纺织服装业“找布难”的问题,对面料进行数字化改造,按照颜色、纹路、成分、克重、密度等特性,将面料信息全部参数化、属性化、标签化,建立起标准完善的面料信息数据库,大大提高了面料匹配工作的效率;同时针对巡检把关、织造加捻等工序,以机器人智能巡检替代人工巡检,实现织造环节0巡检和倍捻机24小时自动巡检,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实现生产全流程可视化管理,并进一步提升质量及稳定性。
当前,广东企业数字化转型尚有瓶颈待突破。一是数字化与经营活动尚未形成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产业、企业业务等各方面仍待深度融合;二是数字化转型成本仍然较高,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三是数据安全及数据隐私保护问题凸显,企业如何在保障用户个人数据隐私的同时,实现数据的合理利用和共享,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 低碳转型,提升发展“含绿量”
1.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低碳赋能高质量发展
广东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04家,绿色工业园区1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9家,绿色制造名单总数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广东企业积极开展绿色科技创新,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在生产端实行全过程低碳化,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及能源消费。例如,2023年11月,广汽埃安取得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授予的碳中和认证证书,率先在行业中实现了生产制造过程零碳排放,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重大突破。美的集团着力推动节能降耗、推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2023年在节能减排中投入超过1.32亿元,合共推进1875个节能项目,28家工厂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认定,美的顺德洗碗机工厂获评“灯塔工厂”,近三年温室气体排放下降27%。
企业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实践是长期的综合性的战略过程,在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市场定位等多方面,广东企业不断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广东样本”。
2.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广东传统高资源消耗行业正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以新能源推进转型升级。
作为广东日化龙头,立白集团布局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已经在4个生产基地实施光伏项目,装机面积超20万平方米,总装机容量预计达20Mw,光伏将为工厂提供运营所需能耗的三分之二以上;广汽埃安探索构建集储能电池及动力电池生产、充换电、租赁、回收、梯次利用等于一体的“智慧能源生态”,通过电池再生利用形成“电池—车”产业链的绿色循环。
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广东省企业实施绿色转型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一方面降低能耗与碳排放,另一方面利用技术开发新能源应用新能源,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
(六) 金融创新,打通多元融资渠道
金融服务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为新质生产力企业培育提供了良好支撑。当前,科技软实力已成为融资硬通货,信贷方式更加多元化。
科创企业具备“轻资产”“无抵押物”的特点,按照银行传统思路,授信工作难以推进。为此,广东多家银行制定了针对科创企业的专属评价体系,以量化指标评价企业的创新潜力,科技企业可以其持有的专利、知识产权向银行申请融资。
广州高新区借助全国首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高新区的身份,通过建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赋分规则,支持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根据企业创新积分,为科技企业设计专属金融产品。
建设银行从专利、人才、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方面建立起技术流评价体系,将通过该评价体系入池的企业分成10个等级,并通过数据筛选剔除一些或因为套取国家政策补贴而数据失实的企业。这一技术流评价体系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
交通银行深圳分行联合深圳数据交易所,建立科创企业“数据资产分层分类模型”,为一家科技公司发放1000万元数据资产融资贷款,推动深圳首单数据资产入表融资正式落地。
中国人寿财险广州分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广州市分公司积极推广商业秘密保险,于2023年8月在广州落地全省首单商业秘密保险、全国首笔超百万级商业秘密保险,投保企业的商业秘密遭泄露后产生的调查费用、法律费用均能得到相应赔偿,帮助科技企业保守商业秘密、维护核心竞争力。
广州市还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对合作银行符合条件的每笔知识产权质押不良贷款本金损失在市级层面给予50%的补偿,有效缓解初创科技企业传统抵质押物不足难题。2023年以来,全市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超170亿元,受惠企业超500家。广州市工信局与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发布的《关于印发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融资提速行动方案的通知》,面向广州市中小微企业给予每年不少于1000亿元的专项融资金额,加大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重点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政府投资的基金更充分地发挥牵引作用。广州产投集团发挥2000亿母基金资本招商作用,积极对接上百家产业龙头、头部投资机构,分别与IDG资本、国新基金等头部机构合作,实现以投促引股权投资项目17项。目前,广州市国资委管理的政府引导基金广州国企创新基金已完成4批次共21只子基金的遴选、公示工作,并推动完成7只子基金组建落地,重点投资了广汽埃安、如祺出行、南方宇航、平云小匠、广电运通等一批市属国企创新项目、混改项目。
目前,广东科技企业融资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科技型企业成长早期,需要更多的风险投资、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的支持,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系统仍需要根据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的“轻资产”特点,进行融资抵押的相关改革;二是金融机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中,企业创新能力所占比重不高,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难以准确估值,导致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投;三是部分金融机构对企业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研判不足,缺乏支持科技型企业的长效机制。为此,建议探索实施“企业创新积分贷”,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将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筛选出来,调动更多创新资源向这些优秀企业配置。同时,金融机构要结合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律和特点,研发更多专属的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广东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画像
上市公司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区域经济的“晴雨表”。广东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经济发展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3年广东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10万亿元,占广东省2023年GDP(13.57万亿元)的73.7%。
作为优秀企业代表,上市公司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主力军。许多上市公司都在积极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抢抓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2023年,广东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高于全国上市公司平均水平(0.8%)。842家上市公司披露研发费用合计2892.3亿元,同比增长15%,较全国高5.1个百分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9%。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543家上市公司披露研发费用合计2227.5亿元,同比增长16.3%,研发强度(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5.9%。
课题组通过分析总部位于广东的市值排名100强境内外上市公司数据,总结标杆企业发展特点,为广东省新质生产力代表性企业画像。
(一) 综合表现最强30企:“含智量”“含金量”“含新量”突出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
根据新质生产力内涵,本报告从成长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无形资产、新型劳动对象等维度建立指标模型,采集了总部位于广东的市值排名100强境内外上市公司相关数据,采用前沿距离法进行评估比较。
综合指标评估结果显示,综合表现最强的30家标杆企业(表3-1)总市值规模不一定很大,但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
表3-1:广东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综合表现最强的30家标杆企业
这30家标杆企业,具有5个共同特点。
一是“含智量”高且创新发展势头迅猛。30家标杆企业在2023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平均达到8.6%,研发投入同比增长率平均达到17.5%;2020年末至2023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数和实用新型专利数增长率平均高于167.7%。30家标杆企业(或其下属企业)均为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拥有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图3-1)。
图3-1:2023年各类别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平均增长率
二是盈利成长性好,“含金量”高。30家标杆企业在2023年的营收同比增长平均达到2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平均达到14%(图3-2)。
图 3-2:2023年各类别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平均增长率
三是高素质人才多,生产效益高。30家标杆企业2023年研发人员占员工总人数平均比例为25.1%,全员人均利润同比增长率平均为8.9%。
四是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增长迅速。知识产权、数据等无形资产在企业创新和营收成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例如,标普500指数市值的84%以上来自无形资产,而广东新质生产力综合表现最佳的30家标杆企业2023年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同比增长平均达到37.6%。
五是投身新兴产业领域,“含新量”高。从行业来看,新质生产力综合发展能力较强的企业主要业务方向是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电子设备、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医药医械、新材料等,大部分属于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
值得注意的是,30家标杆企业中较多属于制造业,表明我省践行“制造业当家”,在制造业中走出了大量新质生产力领先的龙头企业。
30家企业中,有民营企业13家,港澳台投资企业7家,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7家,外商投资企业3家。这充分表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民营企业对市场需求、技术革新的响应速度较快,在运营效率上具有较好优势。
从企业分布来看,深圳市的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强劲。30家标杆企业主要分布在深圳、广州、惠州、佛山、珠海、潮州等市。其中,深圳有16家,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广州,有7家。
(二) 成长能力最优30企: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平均达19.42%
成长能力是对企业成长状态和潜力的描述,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等相关指标,一定程度预示企业未来发展状况。
课题组按成长能力指标,在广东省市值排名100强境内外上市公司中,评出成长能力最优的30家企业。这些企业在2023年的营收同比增长率平均高于30.8%,最高达到83.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平均达19.4%,最高达160.1%。
(三) 科技创新能力最优30企:专利增长率平均达167.70%
科技创新能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企业系统完成与创新有关各项活动的能力,主要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拥有专利情况等多个方面分析。
广东市值排名100强境内外上市公司中,科技创新能力最优的30家企业,在2023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平均达到8.7%,最高的达到46.5%;2020年末至2023年末,科创能力最优的30家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和实用新型专利数的增长率平均达到167.7%,最高的达到1186.7%。
(四) 人才最优30企:研发人员平均占比达33.33%
人才系指企业拥有的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这类劳动者拥有更先进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更高的创新素养和劳动能力,主要指的是企业的在职研发人员。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使高科技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断点”得到修补、“堵点”得到疏通。
广东市值排名100强境内外上市公司中,人才队伍建设最优的30家企业,2023年的研发人员占员工总人数比平均达到33.3%,最高的达到74.0%。
(五) 无形资产成长最优30企:同比增长率平均达99.56%
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劳动资料在成分、结构、存在样态、运行方式等方面的优化与重塑,进而转变为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与装备,比如智能设备、工业互联网等,一定程度反映在无形资产上。
广东市值排名100强境内外上市公司中,无形资产成长最优的30家企业,在2023年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同比增长率平均达到99.6%,最高的达到521.4%。
(六) 百强粤企探索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空天等新型劳动对象
新型劳动对象主要指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对象,除了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未经加工的自然物以及加工过的原材料,还包括伴随科技进步新发现的自然物、注入更多技术要素的原材料,以及数据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劳动对象。
在广东,越来越多企业进军探索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空天等新领域。三环集团聚焦“材料”基因,以“材料+结构+功能”为发展方向,产品覆盖通信、电子、新能源、半导体、移动智能终端等众多应用领域。小鹏汇天旅航者X2成为国内首款提出申请并成功获批的有人驾驶eVTOL(电动垂直起降)产品。海格通信作为“北斗+5G”应用先行者,加大投入布局以卫星互联网和北斗导航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领域。
(执笔:杨晓雯、刘光金、刘倬彤、向远辉)
广东时代传媒集团、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
课题统筹:冯胜平、黄昌成、覃硕、李易成
课题组组长:刘光金、杨晓雯
课题组成员:莫建国、李靖、李乾韬、刘倬彤、向远辉、王亚东、蔡乐尘、郑琳
数据采集:王璐、邱水美、许桂兰、叶子
图表制作:向远辉、刘倬彤
【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