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省情发布
当前位置:省情发布 > 重点阅读 > 梅州蕉岭:以乡村文化振兴夯实“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根基
梅州蕉岭:以乡村文化振兴夯实“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根基

2024-9-20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最深层动力。近年来,全国各地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力有效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广东省委、省政府把“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作为“头号工程”,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稳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广东乡村全面振兴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解决之道在于综合施治。调研发现,梅州市蕉岭县近年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充分挖掘及活化利用历史人文等乡土资源,调动乡贤、村民、企业等多元力量参与,以“文化+项目”的方式凝聚起乡村振兴合力,使乡村振兴既见物又见人、既塑形又铸魂,有效夯实了“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根基,并助力蕉岭县文福镇长隆村获评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蕉岭县的实践经验,具有典型示范带动效应。

 


广东乡村振兴要克服文化建设短板


  在全国、全省的乡村文化振兴中,普遍存在着乡村内生动力不够、乡村文化虚化、弱化、去中心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振兴的质效。调研发现,我省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两块突出的短板:

 

  一是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我省部分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广大群众缺乏主体意识,主动性、创造性没有调动起来。当中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大部分青壮年进城打工,乡村人口老龄化、社会空心化日益严重,村庄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广东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省内净迁移人口为负的地市主要集中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其中以揭阳、梅州、湛江为最。

 

  二是乡村文化建设存在虚化弱化去中心化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乡村集体生活逐渐没落,乡村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共同记忆正在逐步消失,而新的、能够凝聚村民共识,连结村民纽带的载体,未能开发和激活。农村家庭“空巢化”、农村老人“空心化”、农村生活“无聊化”等现象越来越普遍。走访调研发现,多地农村的留守群众,日常除了打牌、打游戏、看电视外,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匮乏,部分地方的农村遭泛娱乐文化、外来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冲击和占领,国家主流文化和农村在地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

 

 


以乡村文化治理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


  梅州市蕉岭县,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系广东客家聚居地,原中央苏区县,重点“台乡”之一,荣膺世界长寿乡、中国生态文明县、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等诸多称号,文脉源远、文根深种,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先后涌现晚清抗日保台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抗日爱国志士罗福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修明,抗日英雄谢晋元,菲尔兹奖得主、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等杰出人物。

 


  当中,蕉岭县文福镇有近400年建镇史,户籍人口2.1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45万人,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台胞1万多人。近年来,文福镇立足本地乡村社会发展现状,紧贴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发挥乡贤力量,发动群众参与,善用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名人逸事、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乡土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相融合,以各种生动的文化空间、文化平台和项目建设,创新乡村文化供给,再造乡村社会秩序,让日渐“空心化”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活了起来。

 

  第一,以长者饭堂搭建起乡村文化振兴合力的桥梁。蕉岭县作为世界长寿乡,老年人口较多,针对农村老年人特别是失能、独居、空巢老人“做饭难”“吃饭难”等问题,2024年1月,文福镇长隆村建起了全省第一家自然村级的“和平人家长者饭堂”,有效解决了乡村老年人吃饭问题。这家长者饭堂融入到村内“书法长廊”“感恩长廊”“书画展览馆”“村史馆”“长隆和平方志馆”等整体打造的文化空间中,成为乡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精神乐园,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人口的“精神养老”问题。

 

  和平人家长者饭堂从筹建、建设到运营维护,整个过程都凝聚了乡村振兴各方力量。饭堂由外出工作多年的热心乡贤提供村中的自家老宅改建,由乡贤、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以合伙人集资方式成功开办。除了村中60岁以上老人能享受饭堂的优惠服务外,全县的复退军人、全镇的师生和注册志愿者、对本村有突出贡献者、村内帮扶干部以及到村进行书画创作的书画家等,都能享受相同的优惠待遇。

 

  长隆村的长者饭堂,凝聚起“孝文化”和“爱心文化”,构建起乡贤、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平台,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开放与创新,让乡村治理从封闭式的自我治理,走向村民自治、乡贤共治与社会参与治理相融合的新模式。同时,长者饭堂还被打造成本地自然景观和名家书法、雕塑作品的乡村文明展示空间,提供了一个外界深度体验客家文化、长寿食养文化和孝文化的桥梁平台,厚植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为乡村农文旅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第二,以“仓海诗廊”汇聚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晚清抗日保台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别号“仓海”,一生共写过8000余首诗,他的诗作充满了深厚的爱国情怀。2018年年初,长隆村充分挖掘利用丘逢甲、丘成桐祖籍地的名人文化资源,通过一些在外乡贤的策动,在多方协作、社会各界热心参与下,在“无资金、无作品、无土地”的情况下,以乡贤捐资、社会筹资、村民自筹、财政支持等多种方式启动建设。如今,昔日荒废的“湖洋田”已经成为村民家门口的文化公园、文化综合体,成为生动的乡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振兴实践。2022年,“中国仓海诗廊”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引领乡村振兴的区域“链主”作用开始凸显。

 

  一是将“中国仓海诗廊”打造为文化综合体。诗廊将丘逢甲的优秀诗词、当地古今名人乡贤的诗词文赋和国内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300余幅汇聚在一起,建设了葫芦塘荷花湖、书法长廊、感恩长廊、敏捷亭、东区服务队纪念亭、解放亭、书画展览馆、长隆村村史馆、长隆和平方志馆、丘仕坤书法艺术馆、王增丰漫塑艺术馆等景观馆舍,构成“一湖两廊三亭五馆”的总体格局,同时建成了丘成桐院士展览室、丘成桐数学馆、趣味数学园,设立了市县文艺之家、诗词创作、书法培训、绘画写生基地,打造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综合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峡两岸联谊基地,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文化风貌,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突破了当前很多地方乡村振兴样板化、同质化等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的“魂”,书写了“百千万工程”新模式新篇章。

 

  二是以“仓海诗廊”带动各方资源集聚。全国各地文艺界人士慕名参观、倾力相助,如今年2月11日,此处举办的助力蕉岭“百千万工程”艺术名家作品公益拍卖筹得款项10多万元。诗廊还带动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青少年科学兴趣培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长寿养生体验基地等相继落户长隆村。

 

  三是将“仓海诗廊”打造为引领区域乡村发展的公共品牌。在“仓海诗廊”项目带动下,不少企业前来投资,外出青年也纷纷回乡创业,带动周边各村落连片文化打造、农文旅抱团发展以及农家乐、民宿的建设,有效实现“以旅促农”。例如,围绕“仓海诗廊”,岃山村村民小组充分利用居民老屋等空闲资源,以合作社形式打造“和平人家”农家乐,农家乐所用菜蔬肉蛋均来自本乡农户,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长隆村还持续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引进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成立梅州沁园春园林有限公司,大力种植发展树葡萄产业,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生态采摘园、血橙种植采摘基地,帮助长隆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第三,以村史村志馆建设点燃乡村文化振兴的星火。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赓续中华文脉、支撑中国几千年发展绵延不绝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蕉岭县在推动“百千万工程”实施和乡村振兴过程中,鼓励各村充分发挥乡贤能人的作用,引入企业和社会力量,在最大限度保留乡村原生态、传统村落风貌的基础上,打造各具特色的村史馆、方志馆,并将各个村落的田园风光、人文景观、民俗建筑串珠成链,形成连片文化空间,置入各种文化活动和旅游项目,形成一个个“村即是馆、馆即是村”的全景式乡村文化大观园。修志,不但让蕉岭县沉寂的乡村资源重焕活力,而且村史馆、村方志馆作为乡贤能人回乡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也成为了吸引社会资源服务乡村建设的“引流渠”。例如,丘成桐院士将世界数学大会带到了蕉岭县举办;“仓海诗廊助力乡村振兴书法作品展”“仓海诗廊杯诗词大赛”“客家山歌传唱”“贺岁杯足球赛”“仓海诗廊新春晚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纷纷落户文福镇,让身处三省交界偏远之地的文福镇成为“吸睛引流”的文化胜地。

 

 


蕉岭县乡村文化振兴实践的启示


  随着社会发展,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乡村文化遭到解构、削弱,多地的乡村振兴面临高度同质化问题。蕉岭县文福镇以新时代乡村文化治理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为我省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首先,新时代文化治理应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掀起了文化治理创新的浪潮,涌现出一批成功典范,如浙江的“农村文化礼堂”模式、四川公义村的“以孝治村”模式、山东邹城的“乡贤文化”模式等。而蕉岭县以乡村文化治理为推手,把乡村文化发展落在“人”的发展上,通过“中国仓海诗廊”等文化项目的打造,对名人故居、人文遗迹的活化利用,以及村史馆、方志馆的建设、群众性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活化乡村文化,凝聚乡村振兴共识。文福镇一名帮扶干部深有体会,认为“人心不齐”是乡村项目难以落地、产业难以发展的主要障碍。文福镇用本土文化、历史教育、名人典范,增强了乡村社会的文化联结性,让受现代社会冲击而日渐离散的乡村社会关系重新建构内生秩序,使乡村社会得以重新组织起来,焕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要发展乡村文化,打造乡村振兴共同体。“文化引人、文化育人”是解决乡村振兴缺乏人才问题的重要路径。“中国仓海诗廊”能够在“无资金、无作品、无土地”的情况下依托政府、乡村、社会等各方力量建成,并迅速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使更多的乡贤、人才和社会资源纷至沓来,带动全镇乡村连片发展,当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要让一地一村的乡土文化突破本土化、封闭化的桎梏,与社会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信仰形成有效联结,推动政府、社会、企业、乡贤、乡民成为乡村文化治理的“共同体”,进而引来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外源活水”。

 

  其次,村民与乡贤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主体。当前全国各地文化治理基层改革以“行政化主导”的模式较为常见,较少成功案例由乡村自主发展和内生需求推动形成。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上热下冷”的情况,各地文化项目同质化较为严重,例如到处可见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文化大礼堂、村级综合文化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但在地村民较少参与,也难以反映各地村庄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与特质。

 

  在蕉岭县的实践中,一是坚持村民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长隆村推动乡村文化治理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始终坚持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和拥有者的理念,始终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其成功经验证明,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离不开乡村的文化土壤,通过编辑村史村志、保护村落文化遗产、成立乡村博物馆等挖掘和活化乡土资源方式,可以让乡村文化建设项目更加贴近乡情、融入人心,激发农民繁荣乡村文化的自觉性、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是坚持乡贤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再差的草林有瘦牛,再差的乡村有乡贤”,现代乡村社会中,尽管乡贤的内涵、作用功能发生了变化,但他们在树立价值标杆、道德标杆,教化乡民、泽被乡里、温暖故土的作用依然重要。在蕉岭县推动乡村文化治理的过程中,处处可见乡贤能人的作用,无论是长者饭堂、“仓海诗廊”和村史馆的建设,还是“诗词大赛”“村晚”等丰富多彩的乡村群众文化开展,乡贤都是直接的倡议者、推动者、组织者和出资者,乡贤能人对乡村振兴的动力源作用毋庸置疑。

 

  三是坚持乡村文化是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桥梁。建设村史馆、方志馆,有效活化历史人文等乡土资源,搭建乡村文化平台,彰显新的乡村文化精神,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是吸引乡贤能人回归乡土,建设乡村、繁荣乡村的重要路径。蕉岭县文福镇正是以丘逢甲、丘成桐等名人效应和文化影响为感召,以村史和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为牵引,吸引新乡贤群体成为乡村文化治理的主体,为农民自主参与乡村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带动作用。

 

  最后,繁荣的文化产业可为乡村振兴注入长效动力。“百千万工程”是促进我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振兴带动。但现实中,大部分的乡村发展难以获得有效的工业产业等资源支撑,需因地制宜,依托挖掘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等乡土资源,重点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近年来,从蕉岭县以及下辖各镇各村的文化治理实践,乃至浙江等地的乡村振兴实践来看,以乡村文明建设为牵引,推动乡村在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乡村文化产业,推动农、文、旅、工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及其产业发展的可行路线和典型范式。综合来看,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要重点把握三个重点。

 

  一是找准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路径不同,丰厚的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是中国乡村空间所独有的底蕴和要素禀赋,乡村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田园美好生活的共同精神追求,是现代人回归生态与健康消费的重要场景,乡村发展能力和发展优势更多体现在其乡土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在地文化资源转化方面,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资源。乡村文化的振兴及其创新性转化利用,可为农村走出土地与耕种的传统桎梏,将分散的、隐性的乡土资源有效激活和集聚起来,形成新的要素优势和价值空间,提供实现路径。

 

  二是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既要充分认识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又要认识到现代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进步性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影响。要将现代文化元素和文化表达方式有机地融入乡村原生性文化中,推动乡村文化的时代创新和价值重塑,促进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和谐共存。同时,应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创造性地将乡土文化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并以乡土文化为纽带和桥梁,建立多元、互动、共享的文化产业链,促进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实现区域联动发展。乡村振兴案例和实践表明,如果乡村自主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和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在镇域、县域空间中,统筹利用区域乡土文化资源,打造区域公共文化品牌。这样有助于解决乡村个体文化产业资源缺乏或资源单一的问题,也能实现村村有特色,推进多个乡村连片式发展、链条式发展,进而带动全域乡村文化产业共同发展。蕉岭县正是通过文福镇长隆村“中国仓海诗廊”这个核心文化项目的带动,使当地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长寿文化光彩熠熠,引来更多农文旅项目陆续落户周边村、镇,逐渐形成区域联动,带动地区连片发展。

(作者:林娟,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莫建国,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