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三水:数字化、规范化、集约化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创新
2024-9-24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统称农村集体“三资”),系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需要用足用好农村集体“三资”,带动产业兴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然而,我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家底”不清、管理机制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足、缺乏有效社会监督等,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障碍。
近年来,广州、佛山、江门、肇庆等多地积极以试点方式,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取得一定效果。其中,佛山市三水区探索推动农村集体“三资”交易全流程管理,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增长,改革经验已在佛山全市推广,并获得农业农村部肯定。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要求推进的改革任务。广东推进“百千万工程”相关文件也提出,要大抓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方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农村集体“三资”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过去普遍存在资产“底数”不清、估值不高、管理不完善、违规交易难以杜绝等问题,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阻碍。因此,近年佛山市在三水区试点,通过全面清产核资,完善农村集体“三资”使用和管理的配套机制,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受益,取得了良好成效,助力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我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共性问题
首先,资产底数不清不准,价值被低估。一方面,多数农村存在资产登记不足、不准,无法真实反映农村集体资产存量和状态的问题。例如,部分村集体的土地、森林、河流资源等量化记录不清楚、不详实,数据碎片化、零散化记录;集体资产的经营状态不清晰。另一方面,日常资产管理维护不到位,对于变动情况登记不及时。例如,一些地方的村集体资产发生了经济业务时,未能及时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情况。还有一些地方的农村集体“三资”交易停留在线下竞拍或田间地头交易,不充分的竞争导致农村资源、资产价值被低估或交易过程不透明,导致村民利益受损害。
其次,“三资”管理相关规定落实不到位,配套管理机制仍待完善。一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未落实到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集体“三资”规模体量不断增长,相关问题不断涌现,容易滋生违规操作和腐败现象。较常见的问题包括:农村“三资”财务核算与监督制度不够健全,部分村集体合作社的账目建立和报告秩序不恰当,村集体和村委会的业务划分模糊;一些村的村集体收益未按规定纳入由“三资”监管代理中心管理的统一专项账户,可由村级自行收取与支付;因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或落实不到位,一些村干部钻空子垄断或侵占村内集体资源,导致出现村干部腐败案件。因此,近年各地政府对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的问题高度关注,采取措施应对。例如,8月初,广州市召开的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改革现场会,强调“要聚焦农村财务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农村集体债务、农村工程项目等4类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攻坚整治,推动落实整改,加快推进农村财务数据对接工作”等。二是管理者缺乏统筹管理能力。不少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者仍缺乏财务管理、保值增值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或因为不清楚政策而出现违规操作,甚至产生“权力寻租”等问题。
最后,监督审计机制有待健全和落实执行。一些村委会和村民因监督意识不足或因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对于村集体资产的使用和处置,逐渐变成村支书或村主任的“一言堂”。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监督和审计机制未能切实发挥作用,部分农村还未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监督机构功能不全,难以进行有效监督或执行审计制度。还有一些村未依法公开村集体财务状况,信息不透明,导致村民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佛山三水试点推进村集体“三资”交易全流程系统化改革
针对这些问题,农村集体“三资”总额大、交易活跃的佛山市,近年以三水区作为试点,从2022年9月起,针对“三资”管理模式偏传统、信息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开刀”,开启了新一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全流程改革。
本轮改革主要围绕摸清资产底数、规范管理机制、明晰交易流程等方面推进。
第一,构建全流程标准体系,推动清产核资标准化。一是制定了清产核资标准体系。组建由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村“两委”干部、经联社社长和村民等共同构成的清产核资队伍,明晰资产清查、登记公示、成果应用等全流程操作标准,建立每周进度通报、跟班考核、问题反馈、部门联动等配套追踪机制,确保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准确、真实且可追溯。二是建设资源资产“数字云图”。统一采用自然资源部最新卫星地图对资产进行定位描边,按照“一资一码”标准,构建形成标准化资产数据和资产云图,实现资产信息“一张图”展示。三是建立资产状况动态更新机制。实行“区级总协调、镇街负总责、村组具体实施”的资产“三级联动”核查机制,及时掌握资产后期变动情况,到期资产“先核查再流转”,确保账实相符。
第二,做好关键环节制度衔接,推动资产管理规范化。一是强化规范集体经济社权责。集体经济社资产实行全区统一公开网上操作,严格管理内部发包,杜绝违规私下发包;严格财务开支“三签制”,即日常财务开支需经济社社长和监事会成员、经联社社长和分管“三资”两委干部签名审批,大于3万元的开支需镇街主管部门签名审批,杜绝财务违规操作。二是统一资产交易文本范式。按“产权流转类型+功能用途细分”,分行业统一制定7种资产交易合同模板,明确产业规划、功能布局、环境保护、用地规范等责任要求,规范经营活动。
第三,建设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统一规范管理。一是创新成立实体管理服务机构。2022年9月,佛山市首个村集体“三资”管理实体机构——三水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服务中心,挂牌成立,负责全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工作,直接服务于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和管理。同时,三水区规定,农村财务会计中介机构由区实现统一选聘、统一考核、统一管理。二是搭建“三水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农村集体资产从线下搬到线上,实现从公告交易信息、报名受理、交易报价到合同管理全流程线上操作,打破了地理限制,吸引更多竞投者参与。在此平台下,三水区制定了统一的线上交易规则,推行“村提、镇审、区交易”,交易全部网上操作,逐步构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市场。由此,通过建强管理实体、搭建管理服务平台,三水区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交易从镇、村线下交易,提级提档至区统一组织网上竞投,解决因不充分的竞争易导致农村资源、资产价值被低估的问题,助力推动农村集体增益,农民增收。
第四,强化土地集约流转。为制度性破解农地集约利用难题,三水区在推动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的同时,实行“线下整合、网上竞投、分期交地”的土地集约流转模式,对未全部到期的连片土地进行提前谋划、整体交易、分期交地,建立土地集约与农业招商同步推进、无缝衔接机制,促成集约土地引入都市农业等优质项目。
第五,促进跨部门监督协作,强化监督管理。一是搭建全链条智慧监管平台。三水区将村“三资”管理服务平台与自然资源、金融监管、政数等部门的系统平台实现对接,加强了与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共享,建立监管大数据,构建资产交易、合同生成、租金收入、日常开支、预警提醒等全流程农村集体“三资”数字化管理链条。二是推动部门与纪检监督联合监管。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协作机制,共享台账资料,建立全流程闭环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巡察向村组延伸,实现专常监督有机结合。
借助一揽子改革措施,三水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现了“七个统一”:搭建区级服务平台,实现统一平台管理;修订完善交易办法,实现统一交易制度;设立区级交易服务标准,实现统一交易程序;制定交易资料样式,实现统一文书格式;规范交易信息和发布渠道,实现统一信息发布;建立交易项目资料清单,实现统一档案标准;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实现村集体“三资”统一监督管理。至此,农村集体“三资”交易从“村里投标”“人情交易”变为区级组织、线上竞投;资产从“散装”到“打包”整合;土地从相对粗放经营管理转变为含金量、亩产量稳步提高……
据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三水区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完成了超过3.7万宗资产、2.4万份合同的确认和备案,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超过2900宗。区外投资人在三水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上的注册占比已接近50%,参与竞投比例不断上升;全区累计完成集体网上竞投超过4100宗,促进集体年租金收入增加近5000万元。
借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三水区的农村土地集约流转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连片集约流转土地超过万亩,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土地要素支撑。例如,三水区白坭镇富景社区实现了“跨村、跨租期、跨地类”集约土地445.3亩,该社区南边村民小组415亩鱼塘在2023年年初达成承包合同,租金比2021年翻了近一倍;南山镇六和村集约827.25亩鱼塘实现了带方案租让。
据了解,2022年12月,佛山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佛山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工作方案》,锚定“全国一流”目标,进一步推进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2023年12月,佛山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支持建设‘亿元村居’”“试行选派职业经理人”“深化‘三资’管理服务改革”等三个配套工作方案,明确将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保障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佛山市在总结三水区试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已在2023年全面铺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
(作者:钟玲玉,《广东省情内参》编辑)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