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鸣:孩子们的幸福在心里
2011-7-5 来源:文博院
作者简介:刘鸣,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校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作有《汉字学习心理学研究》、《心理表象》等,在国内外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曾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认知信息编码方式研究”及国家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项目“汉字认知听觉编码机制研究”等。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都非常关心我们的未来。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发展,因此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教育不仅要鼓励全面化、多样化,而且要提倡特性和,要尊重个性化。尽管国家和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我们的孩子们过得并不幸福。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教授在“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指出,孩子们的幸福就在他们的心里,为了孩子们的幸福,国家和政府、学校和老师、社会与家长都应该承担起责任。
我们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举行过4次全国教育会议,并于去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孩子们的幸福可以说是在于中国教育改革的成败。但在现实中,教育却有太多的无奈,应试教育给孩子们的身心发育、兴趣爱好、能力发展、情绪性格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而社会和学校、家长和老师,对教育也存在着不少的误区。
教育的误区太多
首先,在大多数人看来,接受教育就是学习知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将启蒙教育,即所谓的“发蒙”定位在“求知”方面。到了现代进一步演化为:你要想出人头地,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你就得刻苦学习,要有一技之长。知识成了传统文化跟现代社会的一种共同的追求。其实很多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对教育做过客观、正确、科学、合理的表述。教育首先是将你怎么由一个动物的人,由一个生物的人变成一个社会的人,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教育的开端。在“发蒙”当中,培养人的社会生活的习惯、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一些基本行为操守,是第一位的。
第二个误区也跟“求知”有关。既然教育等于要多学知识、快学知识、早学知识,所以现在大家都认为早教非常重要。早教有两个概念:一时从生理年龄来说要尽可能早,提倡“胎教、幼教”;二是提前教育,让12岁的学15-16岁、17-18岁的东西。早教行不行、好不好,其实见仁见智。
有一个科学家叫梯也尔,他选取了若干对双胞胎婴儿来做实验。比如说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生下来6-7周的时候,就让他练习爬楼梯,另外一个就不练习。等到15、20周后,两个婴儿同时又来练习爬楼梯。结果发现那个从没有练过爬楼梯的双胞胎小孩,跟练过的那个,在后来爬楼梯行为中,两个人的进步程度差不多。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那个小孩白练了,因为他还不到那个年龄段,你练是练了,而且很辛苦,但成效不大。我练的比你晚,练的比你少,但是我的身心发展到了那个水平了,我就可以事半功倍。这个现象就叫“梯也尔现象”。因此,要选对一个敏感区,最近发展区来对小孩进行教育,最适时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一般来说系统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合一的教育,这才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现在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一种极端的认识,一种人认为教育都是学校的事情,你辛苦了,你代劳吧;一种就是一味否认学校教育。客观理性的看法是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各有侧重,也不能相互替代。家庭要以品德、行为习惯、生活技能教育为主;学校是智力与非智力的教育;社会是通过实践能力来教育。
尊重孩子的个性
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最直接的刺激学生学习的手段就是鼓励和奖励,有言语的、有物质的。但是,现在我们发现这种激励和奖励的成效是越来越打折扣。在心理学上,行为动机与成效之间是一个“n”的关系。也就是说,动机不强烈,很低弱,那么成效就不显著;动机太强烈,成效也不显著。适当的激励,才能发挥他最大的潜力,激励应该恰到好处。
心理学有一个实验,把一群孩子分成三个小组,然后做同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例如把一个圆规拆开,然后再安装好。第一组小孩子,对他们承诺做完以后有奖励;第二组小孩做之前没说给奖励,做完了以后出其不意的给他奖励;第三组小孩子是做完了什么都没有。过一段时间,让这三个组再来做同一件事情,结果发现前两个组的孩子很快就放弃做这个事情了,反而第三组孩子做的时间最长。这说明,一个比较枯燥的行为,用外部来激励的时候,人会觉得这个活动更枯燥。第二个出其不意的给他奖励,尽管枯燥了一点,但是他有期待,我做完了可能会受到奖励。第三组,没有任何奖励承诺,他倒专注于活动本身。因此反而第三组容易坚持下来。这就提醒我们对学生的这种反馈与奖励,一定要适度。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给孩子的奖励都过度了。孩子得到的更多的是外部激励,他们本质的学习动机没有被调动起来。这是一种间接兴趣,不是对学习行为本身,而是对学习的结果感兴趣,而这种结果往往又是功利性。
家长、教师、学校都应该千方百计要从孩子们天真的好奇心与创造性,从情感方面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俄罗斯有一位生物学家叫米丘林,他可以躺在又脏又湿的草地上观察昆虫大半天,没有任何物质力量和外部反馈能够让人做这样的事情。就只有一件,那就是好奇心、兴趣爱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位家长,每位老师,都要尽力把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调动起来,这样孩子就不会那么辛苦,比较多一点快乐,成长也就更加顺利。
马斯洛需求理论大家都很熟悉,从小孩子和学生本身来看,尊重的需要,发展最突出的年龄阶段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当然小学也有需要,但是表现的不是很突出。但是,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大概30、40多岁,恰恰就是自我实现需要特别强烈的时候。很多老师与家长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两种需要的关系,往往是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而牺牲了孩子的需求,造成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小孩激烈的冲突。
教育观念必须改变
教育确实比较复杂,教育改革的任务也非常艰巨。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来说,主要任务是要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改革测试评价的方式以及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学习与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创设“以生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与环境。
而从社会与家庭的角度来讲,除了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与个性以外,还要注重良好生活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一个好习惯就很重要,可以让孩子们觉得不是那么辛苦。比如说我们现在每天刷牙,一开始我可能不想刷,但是刷习惯了以后,每天到刷牙时,我都不觉得是一种外界的强迫,也不觉得辛苦。学习也是这样,如果学习习惯好了,每天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养成了习惯,孩子就不会觉得辛苦。
其次是注意孩子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智力活动的了解和管理。帮助孩子认识他智力活动的特点,并按照这种特点来开展学习活动,这对孩子来说一生受用。要让孩子了解怎样把预习和复习坚持下来;怎么样反思做作业的地方,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今后应该怎么做;还要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记忆力是什么时候(早上、中午、下午、晚上)最管用。培养元认知能力,其中一个好办法是让孩子写学习日志,记下每天那些做得好、那些做得不好,坚持下来他就会逐步提升对自身的认识。
第三要帮助孩子确立“大我”与“小我”的关系。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娇贵、以自我中心、也自私。但是任何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社会的一份子,得源于社会、自然、环境,才有了个体。我们可以让孩子写下来,每一天老师、家长、他人为你做了什么;自己又为他人做了什么。孩子写出来的是东西,肯定是家长、老师、社会给他做了很多事,而他对别人做的事不写。也就是说,你要让孩子明白,他的出生到成长,从一开始就是人家赋予他的。你成长了以后,你一定要赋予别人。要让孩子的观念中先有“大我”,再有“小我”。先有极端自私的“小我”,再想有“大我”的观念是做不到,违背了人的认识和情感发展规律。所以,你要想你的孩子在道德操守上好,首先得把这种情感与自我观念的关系理顺,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顺利的成长。
(摘自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教授在“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的演讲内容)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