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教育是与非
2013-12-6 来源:南方日报
“听说以后只有国际奥赛的参赛者保留保送生资格?”国庆假期,胡壮飞就听到有人议论2014年高考保送政策“瘦身”,甚至还替他“走错路”惋惜。
所谓“走错路”,是指他刚考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下称“华附”)的广东奥林匹克学校(下称“广东奥校”),将来即使获奖也很难保送上大学。
每一回,胡壮飞都耸耸肩,不太关心。他觉得很多人“曲解”了他的路。
在不少人眼中,广东奥校只培养专门学科竞赛的“书呆子”,几乎与为人诟病的奥数画上等号;但在“胡壮飞们”的心里,这里是他们可以“疯狂生长”的沃土,跟保送不搭界,甚至与竞赛无关,金牌、高考状元、保送生等光环,就像是“副产品”。
曾经为培养“好苗子”而建的广东奥校一眨眼走过20年,900多名孩子在这里见证了或见证着:受教的终极目标不是多少块奥赛金牌,而是一种独立思维的根基。
从考进到毕业,这些天才少年有着一条非主流的成长路径,却并未被扭曲。归根结底,要不要参加学科奥赛、考不考奥校,并没有必然答案,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 实习生 杨璐
强烈的好奇心
广东奥校的招生简章上,是否有“浓厚兴趣”是关键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说,奥班的学生对什么事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睡觉前,林倩会把明天要做的事情在脑袋里过一遍,还会随手在网上找个“脑筋急转弯”、IQ题,甚至数独玩玩。这是10年前养成的习惯。
今年23岁的林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应用物理博士。这是她在美国的第五个年头,前四年林倩在MIT(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本科。今年7月她带着只奖励一名物理系毕业生的“马尔科姆·科顿·布朗奖”的殊荣来到加州。
顶着光环,SKYPE那端的林倩却始终透着谦和、轻松的语调,有时还“卡壳儿”。这个土生土长的广州女孩从小喜欢玩IQ题,一些需要转转脑子、别的孩子都躲着的课后“IQ题”、“思考题”深深攫住了林倩的好奇心,解题带来的成就感又推着她跳得更远。
小学六年级时,林倩以全国奥赛第四名的成绩顺利进入广东奥校。“在那样的学校里面,太多新的东西可以接触,视野完全被打开,好奇心会像雪球那样,在做题的过程中越滚越大。”
林倩形容,好奇心是一道钥匙,奥校是那扇门,为像她这样喜欢钻研的孩子打开了一个“正激励”的世界。
林倩口中的奥校对许多广东家庭来说并不陌生,但因为“招的人太少,毕业的人太牛”,而多停留在“传说”中。有的甚至觉得学校姓“奥林匹克”,而不愿孩子走近,怕进去后成为“怪才”、“偏才”。
广东奥林匹克学校成立于1993年,是一所由广东省教育厅直接领导、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承办的学校,面向全省招生。由于在华附内,广东奥校以1至2个班(初中2个班、高中1个班)融入到华附普通年级中,以“(1)班”建制。初中每年招生80人(2个班);高中每年招生50人(1个班)。
在今年的招生简章上,不管面向初一还是高一,均强调“招生对象”要有“浓厚兴趣”。“有的孩子报名时还是一张白纸,但他们表现出浓烈的兴趣,我们仍然会给机会。因为,这样的事情没有兴趣做不来。”华附课程与教学处主任夏涛长期执教奥班,在广东奥校做过10年办公室主任,看着一枚枚奖牌诞生,也感受着许多学生的蜕变。
夏涛很认同林倩的“归结”。“真要区分奥班和其他班的学生有什么差别,最原始的就是那种对什么事情都有强烈好奇心的钻劲。”
创建数学模型写就论文夺得“明天小小科学家”一等奖的张可天就是一个例子。虽然高中主攻方向是化学竞赛,但张可天从小就对数学着迷。结果,他在做题时偶然发现了平均数的“奥秘”,高二下学期就报名参加了“明天小小科学家”竞赛。
“论文提交前两个月,他几乎把市面上能买到、看到的关于平均数的所有参考书都吃了个遍。”夏涛感叹说:“这是怎样的探究精神和勤奋钻研?这对他来说只是个‘副业’,却让他取得瞩目成绩。”
多元的选择
转变主攻方向、离开……在奥校,不同的学生会面临不同的选择,这些都是他们在衡量各方条件之后做出的,遵从的是自己的内心
“以前我觉得(1)班的人肯定会很怪,但进来后,才发现没什么,顶多是精力特别旺盛。”2003年入读华附高中的林霖(化名)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天还在周会被敬仰的那个国际奥数金牌得主黄志毅,隔天就在学校“足协杯”上看到他进球后的“癫狂”。
他说的这组镜头,同样被张可天津津乐道。黄志毅获奖那年,张可天才刚踏入奥校。
由于广东在2000年推进示范性高中建设,其中一个条件就是示范性高中必须是独立高中,与初中脱钩。所以,享誉多年的华附初中部不得不取消,只剩下广东奥校初中部。
“考华附初中就意味考奥校。”张可天说,家里也曾一度在其他重点初中和华附之间徘徊过。
这也是许多学生面临的第一个纠结:在奥校会被验证是天才、偏才,还是蠢材?
张可天后来发现,“偏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初中重点学数学,一周大约5节正课和3节辅导课,其他的学科都是正常上课。”
倒是不断涌现的“选择”成为这些奥校少年的难题。
一方面,“无论怎么刷题、钻研,几何始终是弱项”,另一方面,奇异的物质变化吸引了张可天的注意,他决定把主攻方向从数学转向化学。“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为此,他辗转反侧了好几个晚上。
比张可天高一级的林倩也有类似经历。“数学越来越抽象”。于是,初二接触物理后,她开始把重心放在物理上。
这次转变来得顺理成章,但高二的那次决定对林倩的影响却更为深远。
高二那年,林倩在省物理奥赛拿了第八名,她很难接受这个结果,为的不是有没有奖牌,而是思考这种为赛而学的攻读有没有意义。与教练、班主任交流后,她“甩开”竞赛,开始自学大学物理。那之后的日子,别人埋头竞赛题,她就抱着砖头厚的大学教材“死磕”。
“现在来看是明智的。”林倩说,对大学物理知识的系统掌握让她在之后的集训队脱颖而出,也使她在大学比同龄人更早进入科研状态,接触最前沿的领域。
当然,也有人选择离开。
1994年,狄云(化名)因物理突出考入华附高一(1)班。“最初不太清楚奥班是什么。”读了一年,她在华附多元的氛围中,渐渐发现自己不喜欢竞赛,希望用上培优班的时间去看更多人文方面的书和参加其他兴趣小组。
于是,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狄云从奥班“走”了出来,最后考入北京大学。在外企赚了“一桶金”后,酷爱自由的狄云辞职,行走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边走一边做义工。“当初从奥班转出的决定教会了我,要遵从内心的选择。”
狄云是广东奥校第一个选择离开的,但不是最后一个。“每年都有3至5名学生会从奥班转出。”物理奥赛主教练、广东奥校教务办公室主任黄爱国说,有的因为兴趣发生了变化,有的不太适合竞赛训练。
难以复制的模式
在广东奥校,不仅有宽容的氛围,还有一支积累了丰富经验、顺应奥赛潮流的教学队伍,这些都是其他学校难以简单模仿的
1990年,举国都在为9月举行的北京亚运会做准备。鲜有人知的是,第31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也来到了中国。
“那是一个崇尚冠军的年代,哪怕是学科类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院长、华附原校长(原兼任广东奥校校长)吴颖民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不断组队参加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奥数越来越为人瞩目。“广东奥校创办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我国参加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输送一批优秀苗子;二是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20年来,广东奥校在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累计取得了11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18届共896名毕业生,近九成进入国内顶尖高校就读本科,其中30%入读北大、清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所高校。在广州市中考,华附奥校两个班的平均分往往都能高出华附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20分以上,被坊间传为“最牛初中”。
“华附奥校的模式难以复制。”这是多位受访专家、老师和学生的共通观点。
“首先,这必须是一个特别宽容的平台。”华附办公室副主任区竞志说,很多有天分的孩子大多十分“鬼马”,在传统学校、家庭中可能会被误解为“怪学生”、“问题学生”。
常年给奥班上语文课的区竞志还记得在小学被公认是“捣蛋鬼”的学生余欣航不仅在奥班课堂上跑到讲台“抢老师的活”,有一次课上还突发兴起,喊了两个同学,一起到教学楼下的中心桥上“表演武术”。
区竞志说,他们精力太旺盛,如果学校不理解、不引导,不仅会埋没他们的天分,而且还有可能让他们走上反方向。
难以复制的,除了一所学校的气度外,还有光环下的教练团队。
据了解,广东奥校初中除了每个班安排一名专职数学奥赛教练外,物理、化学特长组也均有一名华附专职奥赛教练;高中每班的数理化每一特长组各安排一名专职奥赛教练;非特长学科的教学任务由华附另一位教师承担。
“华附的老师也是与奥校一道成长的。”吴颖民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编写了大量教材、讲义和训练习题,累积了丰富经验,逐步摸索并掌握中学阶段培养科学竞赛拔尖人才和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规律,成为培养拔尖人才方面颇有造诣的优秀教练。
广东奥校成立20年来,共有1名广东省正高级(教授级)教师、5名特级教师、25名高级教师担任奥赛教练。“这不是某个人的功劳,是历届的经验,同行的学习,一个集体相互帮助、中青帮带的结果。”1995年来到华附任教、1998年开始教奥班物理的黄爱国说。
夏涛也认为,以华附优秀师资力量为基础的广东奥校教练与教学相互交融的团队力量,很难在其他学校复制。
被扭曲的奥数
要理性看待奥赛,而不应该简单将奥赛妖魔化。其实,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培养少数拔尖人才是并行不悖的
究竟什么是奥数?
据了解,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家族目前有12个成员,其中,IMO是历史最悠久、发展最成熟的一个。由此,奥数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奥赛的代名词。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不断接到IMO举办国的邀请,同时开始了国内的数学联赛。1985年底,中国举办了第一次为IMO选拔人才的冬令营。
就像接力棒一样,竞赛热开始蔓延。1991年,中国数学会举办的第一届小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开赛,小学正式加入奥数。更多的人开始投身数学竞赛。
随着热潮而来的还有巨大的争议与失控。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统一的小学毕业考试被取消,小学升初中实施免试就近入学、电脑派位,然而中学的教育资源却没有均衡,于是,可以作为“筹码”、“敲门砖”的奥数日渐红火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单一的,在多元自主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的时候,突然取消小升初考试,单一标准无法用了,奥数就变成了替代品。”广州市教育局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对大部分中学来说,因为大学择优录取奥赛特长生,拉动着高中择优录取奥赛特长生,这最终使得初中对小学奥数生也尤为青睐。
“现在社会诟病的奥数,其实指的是小学奥数,包括了利益链上的培训机构、补习班。”夏涛说,真正的中学奥赛,知道和参与的人相对较少。
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委下发《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除进入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外,其余奥赛获奖者都不再有保送资格;只有获得奥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才能获20分加分,省赛区获奖者不再享有加分。这项调整政策从2014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开始适用。
“全省进入各学科冬令营的就只有10人左右,全部加起来也就50来人,名单一放出来,早就被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瓜分掉”。因此,很多高校2014年的自主招生方案中还是十分青睐其他级别的奥赛获奖学生。
“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经历过严谨奥赛训练的学生在思维上、获取新知的能力上有深挖的潜力。”夏涛说,奥赛本身就适合那些有一定天分的学生。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一刀切地去打击奥赛,最后可能会背道而驰。
“其实,就我们的经验来看,学科奥赛是一项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思维体操’。”吴颖民说,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培养少数拔尖人才是并行不悖的。
华附校长、广东奥校校长朱子平认为,要理性看待奥赛,而不应该简单地以人们对奥赛的炒作和扭曲来将奥赛妖魔化。事实上,人的智能、个性和需要是多元化的。“广东奥校20年的实践和科学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促进个性特长发展的经验,培养了不少创新性拔尖人才,今后也会继续坚持为具有特长和特殊潜质的学生提供一片天地,回归因材施教的本源。”
在朱子平等教育专家看来,奥校的天才少年也许走着一条非主流的成才之路,但主流或非主流并没有必要答案,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
所谓“走错路”,是指他刚考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下称“华附”)的广东奥林匹克学校(下称“广东奥校”),将来即使获奖也很难保送上大学。
每一回,胡壮飞都耸耸肩,不太关心。他觉得很多人“曲解”了他的路。
在不少人眼中,广东奥校只培养专门学科竞赛的“书呆子”,几乎与为人诟病的奥数画上等号;但在“胡壮飞们”的心里,这里是他们可以“疯狂生长”的沃土,跟保送不搭界,甚至与竞赛无关,金牌、高考状元、保送生等光环,就像是“副产品”。
曾经为培养“好苗子”而建的广东奥校一眨眼走过20年,900多名孩子在这里见证了或见证着:受教的终极目标不是多少块奥赛金牌,而是一种独立思维的根基。
从考进到毕业,这些天才少年有着一条非主流的成长路径,却并未被扭曲。归根结底,要不要参加学科奥赛、考不考奥校,并没有必然答案,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 实习生 杨璐
强烈的好奇心
广东奥校的招生简章上,是否有“浓厚兴趣”是关键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说,奥班的学生对什么事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睡觉前,林倩会把明天要做的事情在脑袋里过一遍,还会随手在网上找个“脑筋急转弯”、IQ题,甚至数独玩玩。这是10年前养成的习惯。
今年23岁的林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应用物理博士。这是她在美国的第五个年头,前四年林倩在MIT(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本科。今年7月她带着只奖励一名物理系毕业生的“马尔科姆·科顿·布朗奖”的殊荣来到加州。
顶着光环,SKYPE那端的林倩却始终透着谦和、轻松的语调,有时还“卡壳儿”。这个土生土长的广州女孩从小喜欢玩IQ题,一些需要转转脑子、别的孩子都躲着的课后“IQ题”、“思考题”深深攫住了林倩的好奇心,解题带来的成就感又推着她跳得更远。
小学六年级时,林倩以全国奥赛第四名的成绩顺利进入广东奥校。“在那样的学校里面,太多新的东西可以接触,视野完全被打开,好奇心会像雪球那样,在做题的过程中越滚越大。”
林倩形容,好奇心是一道钥匙,奥校是那扇门,为像她这样喜欢钻研的孩子打开了一个“正激励”的世界。
林倩口中的奥校对许多广东家庭来说并不陌生,但因为“招的人太少,毕业的人太牛”,而多停留在“传说”中。有的甚至觉得学校姓“奥林匹克”,而不愿孩子走近,怕进去后成为“怪才”、“偏才”。
广东奥林匹克学校成立于1993年,是一所由广东省教育厅直接领导、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承办的学校,面向全省招生。由于在华附内,广东奥校以1至2个班(初中2个班、高中1个班)融入到华附普通年级中,以“(1)班”建制。初中每年招生80人(2个班);高中每年招生50人(1个班)。
在今年的招生简章上,不管面向初一还是高一,均强调“招生对象”要有“浓厚兴趣”。“有的孩子报名时还是一张白纸,但他们表现出浓烈的兴趣,我们仍然会给机会。因为,这样的事情没有兴趣做不来。”华附课程与教学处主任夏涛长期执教奥班,在广东奥校做过10年办公室主任,看着一枚枚奖牌诞生,也感受着许多学生的蜕变。
夏涛很认同林倩的“归结”。“真要区分奥班和其他班的学生有什么差别,最原始的就是那种对什么事情都有强烈好奇心的钻劲。”
创建数学模型写就论文夺得“明天小小科学家”一等奖的张可天就是一个例子。虽然高中主攻方向是化学竞赛,但张可天从小就对数学着迷。结果,他在做题时偶然发现了平均数的“奥秘”,高二下学期就报名参加了“明天小小科学家”竞赛。
“论文提交前两个月,他几乎把市面上能买到、看到的关于平均数的所有参考书都吃了个遍。”夏涛感叹说:“这是怎样的探究精神和勤奋钻研?这对他来说只是个‘副业’,却让他取得瞩目成绩。”
多元的选择
转变主攻方向、离开……在奥校,不同的学生会面临不同的选择,这些都是他们在衡量各方条件之后做出的,遵从的是自己的内心
“以前我觉得(1)班的人肯定会很怪,但进来后,才发现没什么,顶多是精力特别旺盛。”2003年入读华附高中的林霖(化名)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天还在周会被敬仰的那个国际奥数金牌得主黄志毅,隔天就在学校“足协杯”上看到他进球后的“癫狂”。
他说的这组镜头,同样被张可天津津乐道。黄志毅获奖那年,张可天才刚踏入奥校。
由于广东在2000年推进示范性高中建设,其中一个条件就是示范性高中必须是独立高中,与初中脱钩。所以,享誉多年的华附初中部不得不取消,只剩下广东奥校初中部。
“考华附初中就意味考奥校。”张可天说,家里也曾一度在其他重点初中和华附之间徘徊过。
这也是许多学生面临的第一个纠结:在奥校会被验证是天才、偏才,还是蠢材?
张可天后来发现,“偏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初中重点学数学,一周大约5节正课和3节辅导课,其他的学科都是正常上课。”
倒是不断涌现的“选择”成为这些奥校少年的难题。
一方面,“无论怎么刷题、钻研,几何始终是弱项”,另一方面,奇异的物质变化吸引了张可天的注意,他决定把主攻方向从数学转向化学。“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为此,他辗转反侧了好几个晚上。
比张可天高一级的林倩也有类似经历。“数学越来越抽象”。于是,初二接触物理后,她开始把重心放在物理上。
这次转变来得顺理成章,但高二的那次决定对林倩的影响却更为深远。
高二那年,林倩在省物理奥赛拿了第八名,她很难接受这个结果,为的不是有没有奖牌,而是思考这种为赛而学的攻读有没有意义。与教练、班主任交流后,她“甩开”竞赛,开始自学大学物理。那之后的日子,别人埋头竞赛题,她就抱着砖头厚的大学教材“死磕”。
“现在来看是明智的。”林倩说,对大学物理知识的系统掌握让她在之后的集训队脱颖而出,也使她在大学比同龄人更早进入科研状态,接触最前沿的领域。
当然,也有人选择离开。
1994年,狄云(化名)因物理突出考入华附高一(1)班。“最初不太清楚奥班是什么。”读了一年,她在华附多元的氛围中,渐渐发现自己不喜欢竞赛,希望用上培优班的时间去看更多人文方面的书和参加其他兴趣小组。
于是,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狄云从奥班“走”了出来,最后考入北京大学。在外企赚了“一桶金”后,酷爱自由的狄云辞职,行走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边走一边做义工。“当初从奥班转出的决定教会了我,要遵从内心的选择。”
狄云是广东奥校第一个选择离开的,但不是最后一个。“每年都有3至5名学生会从奥班转出。”物理奥赛主教练、广东奥校教务办公室主任黄爱国说,有的因为兴趣发生了变化,有的不太适合竞赛训练。
难以复制的模式
在广东奥校,不仅有宽容的氛围,还有一支积累了丰富经验、顺应奥赛潮流的教学队伍,这些都是其他学校难以简单模仿的
1990年,举国都在为9月举行的北京亚运会做准备。鲜有人知的是,第31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也来到了中国。
“那是一个崇尚冠军的年代,哪怕是学科类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院长、华附原校长(原兼任广东奥校校长)吴颖民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不断组队参加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奥数越来越为人瞩目。“广东奥校创办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我国参加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输送一批优秀苗子;二是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20年来,广东奥校在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累计取得了11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18届共896名毕业生,近九成进入国内顶尖高校就读本科,其中30%入读北大、清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所高校。在广州市中考,华附奥校两个班的平均分往往都能高出华附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20分以上,被坊间传为“最牛初中”。
“华附奥校的模式难以复制。”这是多位受访专家、老师和学生的共通观点。
“首先,这必须是一个特别宽容的平台。”华附办公室副主任区竞志说,很多有天分的孩子大多十分“鬼马”,在传统学校、家庭中可能会被误解为“怪学生”、“问题学生”。
常年给奥班上语文课的区竞志还记得在小学被公认是“捣蛋鬼”的学生余欣航不仅在奥班课堂上跑到讲台“抢老师的活”,有一次课上还突发兴起,喊了两个同学,一起到教学楼下的中心桥上“表演武术”。
区竞志说,他们精力太旺盛,如果学校不理解、不引导,不仅会埋没他们的天分,而且还有可能让他们走上反方向。
难以复制的,除了一所学校的气度外,还有光环下的教练团队。
据了解,广东奥校初中除了每个班安排一名专职数学奥赛教练外,物理、化学特长组也均有一名华附专职奥赛教练;高中每班的数理化每一特长组各安排一名专职奥赛教练;非特长学科的教学任务由华附另一位教师承担。
“华附的老师也是与奥校一道成长的。”吴颖民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编写了大量教材、讲义和训练习题,累积了丰富经验,逐步摸索并掌握中学阶段培养科学竞赛拔尖人才和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规律,成为培养拔尖人才方面颇有造诣的优秀教练。
广东奥校成立20年来,共有1名广东省正高级(教授级)教师、5名特级教师、25名高级教师担任奥赛教练。“这不是某个人的功劳,是历届的经验,同行的学习,一个集体相互帮助、中青帮带的结果。”1995年来到华附任教、1998年开始教奥班物理的黄爱国说。
夏涛也认为,以华附优秀师资力量为基础的广东奥校教练与教学相互交融的团队力量,很难在其他学校复制。
被扭曲的奥数
要理性看待奥赛,而不应该简单将奥赛妖魔化。其实,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培养少数拔尖人才是并行不悖的
究竟什么是奥数?
据了解,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家族目前有12个成员,其中,IMO是历史最悠久、发展最成熟的一个。由此,奥数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奥赛的代名词。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不断接到IMO举办国的邀请,同时开始了国内的数学联赛。1985年底,中国举办了第一次为IMO选拔人才的冬令营。
就像接力棒一样,竞赛热开始蔓延。1991年,中国数学会举办的第一届小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开赛,小学正式加入奥数。更多的人开始投身数学竞赛。
随着热潮而来的还有巨大的争议与失控。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统一的小学毕业考试被取消,小学升初中实施免试就近入学、电脑派位,然而中学的教育资源却没有均衡,于是,可以作为“筹码”、“敲门砖”的奥数日渐红火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单一的,在多元自主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的时候,突然取消小升初考试,单一标准无法用了,奥数就变成了替代品。”广州市教育局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对大部分中学来说,因为大学择优录取奥赛特长生,拉动着高中择优录取奥赛特长生,这最终使得初中对小学奥数生也尤为青睐。
“现在社会诟病的奥数,其实指的是小学奥数,包括了利益链上的培训机构、补习班。”夏涛说,真正的中学奥赛,知道和参与的人相对较少。
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委下发《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除进入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外,其余奥赛获奖者都不再有保送资格;只有获得奥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才能获20分加分,省赛区获奖者不再享有加分。这项调整政策从2014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开始适用。
“全省进入各学科冬令营的就只有10人左右,全部加起来也就50来人,名单一放出来,早就被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瓜分掉”。因此,很多高校2014年的自主招生方案中还是十分青睐其他级别的奥赛获奖学生。
“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经历过严谨奥赛训练的学生在思维上、获取新知的能力上有深挖的潜力。”夏涛说,奥赛本身就适合那些有一定天分的学生。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一刀切地去打击奥赛,最后可能会背道而驰。
“其实,就我们的经验来看,学科奥赛是一项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思维体操’。”吴颖民说,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培养少数拔尖人才是并行不悖的。
华附校长、广东奥校校长朱子平认为,要理性看待奥赛,而不应该简单地以人们对奥赛的炒作和扭曲来将奥赛妖魔化。事实上,人的智能、个性和需要是多元化的。“广东奥校20年的实践和科学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促进个性特长发展的经验,培养了不少创新性拔尖人才,今后也会继续坚持为具有特长和特殊潜质的学生提供一片天地,回归因材施教的本源。”
在朱子平等教育专家看来,奥校的天才少年也许走着一条非主流的成才之路,但主流或非主流并没有必要答案,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来源: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www.gdsqzx.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