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热点资讯 > 广东要闻 > GDP蹭蹭涨 工资增幅赶不上
GDP蹭蹭涨 工资增幅赶不上

2013-12-6 来源:南方日报

    2010年五大城市劳动收入占GDP比重
    重庆49.2%
    北京49%
    广州42%
    上海39.3%
    天津38.6%
    近17年来,广州市劳动收入占GDP比重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该比重却处于偏低的水平,在国内五大中心城市位居中游。近日,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发布的《广州市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原因和对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1年广州市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为44.4%,比重偏低,不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影响了居民消费需求。从居民家庭劳动收入增长幅度来看,2000年—2011年间,以劳动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仅为8.4%,远低于广州2000年—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的增速。
    南方日报记者 彭文蕊 实习生 杨韵琳 通讯员 陈贝
    ■数据
    劳动收入比重17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劳动收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动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比重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且从经济层面讲,也是居民需求增加、产业结构调整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1994年—2011年广州市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由1994年的41.8%,上升至2011年的44.4%,17年间提高了2.6个百分点。
    虽然如此,但与国外发达城市和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相比,这一比重所处的水平却并不乐观。2011年,广州的GDP已经超过1.2万亿元(约1827.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97588元(约14351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广州经济发展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从可得数据的国家和地区中发现,世界发达经济体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上,最高的美国达到55.2%,广州的这一水平仅与捷克相近。
    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被列为五个国家中心城市。从2010年的数据看,5大城市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均未超过50%。其中,重庆(49.2%)和北京(49%)比较接近,为第一梯次;上海(39.3%)和天津(38.6%)比较接近,为第三梯次;广州(42%)排名居中。
    ■问题
    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偏低
    劳动收入比重偏低将引发哪些主要问题?报告认为,比重偏低将不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影响了居民消费需求。
    首先,从广州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收支情况来看,2011年广州市人均家庭总收入为40167元,其中劳动收入(工资性收入)为28956元,劳动收入占居民家庭收入比重为72.1%。
    但是从居民家庭劳动收入增长幅度来看,2000年—2011年间,以劳动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仅为8.4%,远低于广州2000年—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的增速。
    报告认为,劳动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居民收入增长较慢,导致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偏低。
    其次,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水平。据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广州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为4355.6亿元,居民消费率为35.1%。从世界各国横向比较来看,居民消费率世界平均水平在60%左右。虽然广州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由于居民劳动收入比重偏低,广州居民消费率明显低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此外,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还直接体现在劳动者特别是产业一线劳动者报酬过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动力。
    ■分析
    劳动力供需不平衡
    抑制劳动收入比重提高
    对于广州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原因,报告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经济结构变动是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客观原因;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资本要素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劳动力供需不平衡抑制了劳动收入比重的提高。
    报告认为,尽管第一产业劳动收入占其增加值的比重变化对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变化的影响程度不高,但由于1994年—2011年劳动收入占其增加值的年均比重高达79.8%,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4年的6.2%,下降到2011年的1.7%,下降了4.5个百分点,拉低了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
    另一方面,在1994年—2011年间,广州经济发展仍主要依赖资本要素。由于劳动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资本要素,劳动力生产要素必然获得比资本生产要素低的报酬,因此资本的高投入必然会影响到GDP的初次分配格局。
    此外,劳动力供需不平衡抑制了劳动收入比重的提高。按照经济学原理,判断劳动者报酬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也就是一个劳动者努力工作所生产出来的产值。然而,由于劳动人数持续上升,劳动力资源供应充足,同时,由于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收入水平的提高。
    统计资料显示,从劳动者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比例来看,2011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259100元/人,而广州人均劳动报酬(劳动报酬/从业人数)仅为74202.6元/人,人均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之比为0.29,可见,广州劳动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还占不到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价值的三成。
    ■对策
    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报告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报告认为,应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提高劳动者素质。
    具体而言,从广州第三产业发展来看,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之后,广州已进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发展阶段。2011年广州现代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33.2万元/人,比2007年的23.0万元/人,增长了44.1%。当前现代服务业呈现出来的吸纳就业人员多、劳动生产率高的特点,为进一步提升整体劳动者收入报酬比重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方式,不断提高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包括: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促进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完善工资形成,建立职工工资正常的增长和支付的保障机制。根据广州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广州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应该逐步提高到50%以上的水平。
    此外,提高劳动收入的比重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劳动力中人力资本含量,是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要求。报告建议:大力推进人才集聚高端化;大力推进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便捷高效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形成一个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资源供给结构;进一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http://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