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热点资讯 > 广东要闻 > 粤东西北:从“寒极”到“热土”
粤东西北:从“寒极”到“热土”

2014-2-28 来源:南方日报

    总策划:张东明 王垂林 总统筹:郭亦乐 谢思佳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南方日报记者 袁丁 唐柳雯
    “每个经济体都可以在适应大变革中找到新的发展道路。”粤东西北从“寒极”到“热土”的跨越轨迹,印证了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这句论断的科学性。
    2013年,曾被珠三角远远抛在后面的粤东西北迸发出惊人活力。预计2013年粤东、粤西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均大幅高于全省水平,非珠地区的工业、投资、财政收入增速也显著高于全省。
    恰如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所说,“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为广东万亿美元经济体贡献了腾挪空间和持续后劲。”两年来,粤东西北地区不仅承接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更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全新增长点,甚至是全国重大战略布局的落子点。粤东西北的快速发展,不仅引领着当地与全省、全国一起走向全面小康社会,也让广东的发展态势由单级拉动向区域协调嬗变。
    ▶▷产业崛起
    全省转移园去年税收增长近三成
    去年广东经济规模首次突破万亿美元,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功不可没”,其中又以各地产业园区的表现最为抢眼。
    在省委、省政府去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中,“促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成为一大关键词。从提升产业园区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到完善产业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再到健全产业园区投资建设运营机制,以园区经济为抓手,《决定》为粤东西北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随后,广东调整了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全面对口帮扶关系,开展新一轮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推动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据统计,2013年,我省产业园区效益得到进一步显现。据园区统计上报,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2013年共实现产值4942.9亿元,税收194.9亿元,分别增长26.9%和29.9%,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粤东西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此外,产业园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91.1亿元,同比增长33%,占粤东西北地区比重约22%,较2012年度提高2.3个百分点。吸纳就业69.02万人,较2012年末新增2.37万人。
    不仅如此,过去一年,我省出台了建立产业转移合作共建共享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制定了产业园区建设管理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加大引导督促力度。去年11月召开的我省调整加强对口帮扶暨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至2017年由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35亿元,重点支持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集聚和企业创新;同时,在用地保障方面,提出对示范产业园、考核优秀的产业园区和集约节约用地水平较高的产业园区给予专项用地指标支持等扶持政策。
    ▶▷城市扩容
    12个新区集约发展力避“摊大饼”
    在各地产业转移园的强势带动下,粤东西北工业化、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早在两年前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广东就提出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要扩容提质。去年出台的《决定》则进一步明确:“支持只有1个市辖区的地级市选择1个县改设区”,“支持各地级市规划建设1个新区”,以新区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扩容提质的战略路径清晰可见。
    今年元旦刚过,沿195公里海岸线规划的汕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获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消息正式公布。至此,粤东西北12市的新区悉数浮出水面。汕头海湾新区、韶关芙蓉新区、河源江东新区、梅州嘉应新区、阳江滨海新区、湛江海东新区、茂名滨海新区、清远燕湖新区、潮州新区、揭阳新区、云浮新区、汕尾新区这12个新区均已启动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积极引进布局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其中汕头海湾新区核心区东海岸新城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韶关芙蓉新区完成投资18亿元;湛江海东新区7条市政道路和海东快线等项目动工建设。
    与此同时,清远清新县、揭阳揭东县、潮州潮安县、梅州梅县先后获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广东未来还将重点推进云浮云安县、茂名电白县、阳江阳东县撤县改区。
    值得关注的是,为防止“摊大饼”模式重现,今年年初实施的《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方案》特别强调,粤东西北各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必须坚持集约、绿色的原则,注重土地高效利用,引导城市转型发展。原则上,新区整体区占地面积不超过500平方公里,核心区不超过50平方公里,起步区控制在10平方公里左右。
    为支持欠发达地区扩容提质,广东还积极探索以市场化模式搭建新型投融资平台。目前由省财政分期出资40亿元,会同中国人保集团等单位共同设立的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基金已成功募得首期资金121亿元,基金将采取有偿使用方式安排,在市县提供土地质押的前提下重点支持新区一级土地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扶贫“双到”
    以市场意识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粤东西北虽然发展速度惊人,但总体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赶上全国乃至全省平均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部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依然任重道远。按照年收入3300元计算,广东还有超过255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粤东西北地区。
    去年4月,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全面启动,在将专项补助引导资金提高到14亿元的同时,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新一轮扶贫开发要更加注重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要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
    尽管开局刚刚不到一年,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大胆利用市场意识求新求变已成为不少单位帮扶工作思想的指挥棒,并迅速取得成效。
    珠海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出台扶持政策,由市财政每年安排28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引导农业企业、个体户等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据初步测算,可以引导300个企业或个体户、超2亿元资金参与经营。
    阳江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利用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全市组织46家农业龙头企业、19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户对接,带动农户14263户(其中贫困户3789户)发展特色种养业。
    而在河源东源县嶂下村,帮扶单位利用政策性金融政策,给予农民组建的合作社贷款2万元/年贴息支持,撬动合作社成员联保贷款30万元,发挥出金融服务的杠杆效益。
    据悉,自全面启动新一轮扶贫“双到”攻坚以来,广东2571条重点帮扶村3765名驻村干部全部到位,各市、县和各帮扶单位全部制定帮扶方案,重点帮扶村到位资金总计30.8亿元,平均每个帮扶村119.7万元,启动实施扶贫项目17620个。今年1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广东调研时表示,广东扶贫开发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堪称中国亮点、世界模式。希望广东进一步探索金融扶贫、扶贫培训等新模式,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借鉴。
    名词解释
    振兴发展
    广东实现“两个率先”,短板在粤东西北。在珠三角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际,土地占全省70%、人口占全省50%的粤东西北12市的人均GDP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广东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广东要实现更大的发展,不仅需要把珠三角这一个增长极继续做优做强,还需要把粤东西北培育成新的增长极,共同支撑全省经济长远发展。
    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去年7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发出了“振兴东西北”的动员令。《决定》明确指出:承前启后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是广东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性战略。未来5年,省财政将统筹安排资金6720亿元,其中增量性安排2061亿元,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总目标则是,2020年前,粤东西北12市人均GDP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案例讲述
    中山潮州探索扶贫新模式
    从传统帮扶到融合发展
    最近两个月,潮州古巷镇陶瓷协会秘书长陈定鹏格外忙碌,一批批来自中山的客人接洽合作事宜,让他对古巷镇卫浴产业通过合作谋求更大发展充满了信心。“两个地方互补性强,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不能错过!”陈定鹏如是说。
    去年11月,广东部署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中山和潮州结成新对子。两地领导调研后发现,中山和潮州两市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和互补性——中山有15个省级专业镇,大都是百亿元级;潮州专业镇总量比中山还要多,但是“块头”不是很大,大都是10亿元级,提升的空间很大。双方很快在合作理念上达成一致:在都靠专业镇支撑、都有“手艺活”的基础上,通过对接融合共同提升,使潮州的这些专业镇尽快成长为30亿元级、50亿元级的同时,也为中山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为中山传统产业在更广阔的时空中部署产业链另辟蹊径。
    在两地政府的引导下,中山与潮州的企业合作迅速铺开。中山组织首批100多家企业、20家行业协会与潮州在五金、家电、风电、食品、房地产等行业进行洽谈,通过市场运作找寻合作伙伴。
    在企业对接的同时,专业镇的对接进一步深化了市场力量在帮扶中的作用。“木雕之乡”潮州意溪镇与中山大涌镇结对,将意溪木雕“嫁接”到大涌家具上,为潮州木雕走向市场打开新路。截至目前,两地已经有9对专业镇实现了对接。
    去年底挂牌成立的“潮州—中山产业创新中心”,更是为两地合作搭建起一个市场化导向的公共平台。中心以潮州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实施市场化运营,同时引进中山等地院校、研究所、检测机构入驻,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产业孵化以及系统培训、管理咨询等一系列服务支持。此外,中心还将以中山市小榄镇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载体,立足于潮州陶瓷、不锈钢等支柱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创意中心,设立潮州木雕、麦秆画、潮绣、陶瓷创新基地和潮州菜烹饪创新中心、研发中心,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
    通过一系列创新,中山和潮州两地将传统意义上的帮扶关系转变为“互利共赢”的融合发展关系,成为两市各自优化转型、振兴发展的重要契机。
    南北对话
    广东省社科院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
    振兴发展应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粤东西北地区的开发发展力度在不断加大,大家都有目共睹。”丁力对南方日报记者坦言,近期他造访过粤东西北的一些园区,他既感受到了这些地区发展的紧迫感,也发现了一些遗留问题。在这些地区之中,近年来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阳江让他印象深刻,“阳江的加快赶超得益于它以前招商引进的产业园区开始发力。”
    对于粤东西北正在进行的扩容提质,丁力认为,要搞好扩容提质,各地都要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发展模式。“比如在梅州梅县,当地领导通过加快城镇化,利用紧靠梅州中心城区的区域优势,把一部分像丘陵这样的非农用地出让,征地成本就比较低,还能利用这些资源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起来,用土地财政收入来支付缺口。”
    丁力认为,扶贫双到工作开展至今,已经不再追求所谓形式上的扶贫,而是追求让老百姓真正脱贫。他认为,核心问题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市场化道路。
    他提出,广东要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最迫切的问题是要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不能光追求缩小GDP的差距,而忽视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部分,这会变成舍本求末。”丁力说,“只有公共服务均等化了,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
    粤东粤西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
    “粤东西北地区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一方面是因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方面是体制和政策上的原因,缺乏来自省层面的支持力度。”肖金成说。
    肖金成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打破人口转移的障碍。他认为,发达地区较多的就业岗位可以集中较多人口,这样,落后地区人口就会减少,但这些地方可支配的资源多,当地人在经济较不发达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活得很富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人口集聚,有的地方则人口减少,但同时要让留在这里的人能够支配一定的资源,不至于生活穷困。”
    “粤北是珠三角的生态屏障,应该以保护生态资源为主。”肖金成认为,粤北人口可以向珠三角和粤东粤西转移,同时要通过转移支付提高粤北人的生活水平。“粤北的发展也不是完全要保护,还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的地方要加快发展。”
    “粤东粤西是沿海地区,条件比较好,不太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不然未来可能会遭遇到民工荒。”肖金成提出,粤东粤西不能仅仅只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还应发展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业,要承接世界的产业转移。“当然,还要改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政策要优化,体制和观念都要赶上。”肖金成说。
    南方日报记者 范琛


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