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热点资讯 > 广东要闻 > 锐意改革+产城融合:“新区走新路”的坪山答案
锐意改革+产城融合:“新区走新路”的坪山答案

2014-7-14 来源:南方日报

    7月11日,深圳坪山新区举行2014年35个开工、封顶、竣工、交付使用项目集中启动现场会,德塔电动车产业化项目等35个重大项目正式启动。这是继2013年坪山新区集中启动19个项目之后,又一批重大项目在坪山落地、开花和结果,将为新区实现跨越发展、加快建设深圳美丽东部新城进一步夯实基础。
    “集中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对新区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并展示民生产业项目建设成就、提升新区加快发展形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激励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坪山新区党工委书记杨绪松、管委会主任吴德林表示。
    在坪山新区成立之初,作为深圳新30年转型发展的战略支撑地,坪山新区坚持“穷区富规划”的理念,明确了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新城、新兴产业名城、和谐幸福新城、文化创意新城、山水田园新城“五大新城”的战略目标,并从2010年9月开始开展了综合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力求用5-8年时间建设一座“新坪山”,率先实现特区一体化。
    今年,新区提出深入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年、城市质量提升年”双年活动,并要求全区上下牢固树立“以改革论英雄、以质量论高下、以作风论优劣”的工作理念,坚定不移地走深化改革、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现在,深圳坪山新区正走在这场时代赶考新路上。
    文/图 陶清清 汪济国 梁子聪
    大项目引领“坪山磁场”形成生物能源出口三大产业金字招牌
    在成立5周年之际,坪山新区选择用实干和实效来回答人民期望。
    上周五,该区德塔电动车产业化项目等35个开工、封顶、竣工、交付使用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近143亿元。其中,市投资项目6个总投资约17亿元,区投资项目12个总投资约48亿元,社会投资项目17个总投资约78亿元;民生项目10个、产业项目1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开工项目11个,封顶项目12个,竣工项目6个,交付使用项目6个。
    人们还记得新区初生的样子:2009年6月30日,一个功能新区在深圳东部呱呱坠地。五年来,他们坚持以“五大新城”建设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引擎,坚定不移走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化之路,通过优化环境、转型发展,引进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和产业聚集坪山、落户坪山,一批又一批涉及生物医药、汽车电子、电子信息、家电、新兴材料等多个行业的重大项目相继启动,为新区实现跨越发展积蓄了力量、夯实了基础。
    2010年6月18日,新区成立一周年之际,在比亚迪总部大楼奠基典礼现场,总投资130.44亿元的19个重点工程项目开工仪式举行,打响了新区大开发、大建设的“第一炮”;2011年6月25日,比亚迪、赛诺菲等29个重大项目集中投产,涉及总投资额达132.28亿元,为坪山新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13年8月,新区举办“2013年新开工竣工产业项目启动仪式”,22个项目开工或竣工,总投资额近90亿元,新区产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经过又一年的积累和发展,又一批重大项目在新区落地、开花、结果。这些项目的启动,是新区五年来持续发展的成果,必将为新区今后五年甚至长远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坪山新区坚持“产城融合”,实施“大项目带动”、“园区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建设带动大开发大建设,以“园区带动”推动产业发展。立足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实施项目驱动、创新驱动、园区带动、服务拉动,产业转型朝着质量提升迈进。
    5年来,坪山新区致力于建设“新兴产业名城”,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文化创意等五大主导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一极两轴三城四区五基地多园”的产业发展格局,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广东出口加工区成为新区产业发展的三块“金字招牌”。
    改革求变跨越发展十六项改革:深化改革再闯关
    “无改革,不坪山”。改革是坪山新区的时代使命。
    坪山新区之于深圳的意义,乃是“科学发展示范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区、深圳新的区域发展极”(即“两区一极”)。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坪山新区寄予厚望:要打造成“特区的特区、城市的亮点、产业的高地,为深圳新30年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杰出贡献。”“新区作为未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性区域,要有新的规划、新的城区、新的产业、新的高地,以此带动整个深圳城市的提升。”
    站在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坪山新区如何深化改革再闯关,如何为深圳乃至广东珠三角新一轮发展再探新路?
    坪山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表示,新区从成立之初起,就坚持以改革立区,将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改革的方向。
    经过5年的改革探索实践,新区在着力破解制约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发建设难题的同时,积极争取承接国家级改革创新试点,住建部授予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民政部授予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和“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国土资源部和深圳市批准授予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住建部和深圳市批准授予的“低碳生态建设示范区”等5个国家级的改革创新项目先后落户坪山新区,同时新区还承接了深圳市社会建设“织网工程试点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试点区”、“公交都市示范区”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等多个市级改革试点项目,通过这些改革项目的带动,新区改出了名堂,闯出了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坪山特色的改革路径。
    2014甫一开年,他们便坚持“改革促发展、新区走新路”,立足新区发展实际,树立“以改革论英雄、以质量论高下、以作风论优劣”的工作理念,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以十六项改革为主要任务,通过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建设法治化政府,营造国际化环境,完善城市综合配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民生幸福水平,推动“五大新城”早日实现。
    值得关注的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坪山新区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出台了《深圳市坪山新区2014年改革计划》,着重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发力,力求交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坪山答卷。
    产城融合一线深耕三规合一下的“绿心之城、远见之城”
    “穷区富规划、质量引领未来”,新区成立之初,便以规划为抓手,把国际化先进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样板,结合一线实际深耕产城融合。
    “在大开发大建设的过程中要修一座桥、建一条路、造一栋房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但是倘若因为我们的无知或草率,而导致我们的城市10年一改、20年一拆,那便是一种罪过。”这是坪山新区领导班子的一个共识。
    在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坪山形成了以“十二五”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的《坪山新区综合发展规划》,并以坪山中心区、坑梓中心区、坪山河流域、产业等39个专项规划为承接,实现“统专结合、多层协同”,并在金沙、坪山河、中心区率先开展了城市规划发展单元规划试点,把规划落到地面上、空间上。
    坪山新区成立以来,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全面加快城市开发建设进程,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发展环境正逐步优化,一个定位高端、产城融合的新兴产业名城正初步展露它的英姿,坪山新区已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热土。
    目前,深圳坪山新区有工业企业近17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0余家,世界500强10家,上市公司27家,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家,国家、省、市级公共科研平台17个,海外高端创业团队近20个。“十二五”期间,坪山新区将进一步加大社会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坪山新区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城市建设与深圳中心区域的差距明显缩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成为深圳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我们建设的新城,应该是‘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有看头’的高水平高品位的城市精品。”坪山新区党工委书记杨绪松曾如是说,在这个规划为4.82平方公里、空中看来像一个倒三角图形的中心区,汇集了坪山造城的最新概念。
    “坪山中心区作为深圳东进战略的支点和辐射粤东的桥头堡,承担了为新区提供高端的生产和生活性服务的功能,同时在深惠合作及更广泛区域层面,坪山中心区以高端生产性服务和区域总部功能确保坪山新区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员会坪山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五年来,坪山新区已经编制了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基本明确了新区的定位、方向、理念、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产业依托等问题。而最有看头的中心城区建设,其概念被坪山人形象地称为“绿心”。
    “绿心之城、远见之城”,成为5岁坪山新区的城市名片。未来的坪山中心区,定将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核心区域,用绿色、低碳、高效来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深圳东部美丽新城。
    文化的高度,决定一个城市或城区的高度,也决定着坪山的高度,这是坪山新区发展文化产业坚持的原则。坪山计划通过构筑坪山河两岸及马峦山山麓沿线文化产业带,辐射周边片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把坪山打造成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的“文化创意新城”。
    短短几年时间,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纷至沓来,先后落户坪山新区。2010年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坪山新区与华谊兄弟签约,华谊兄弟文化城项目落户坪山新区。
    城市质量显著提升“青山入城,绿水绕城”塑造大美新城
    坪山新区以往的交通体系存在明显“短板”,次干道以上路网密度为2.32公里/平方公里,全区高快速路总里程只有11.39公里,严重缺少连接市中心区域的快速通道。
    这五年大干快上成绩斐然,至2013年底,辖区次干道及以上道路里程达到149.32公里,其中高快速路12.95公里,城市主干道78.51公里,城市次干道57.86公里,组团式城市路网格局已初见雏形。
    厦深铁路深圳坪山站去年年底通车,新区告别没有轨道交通的历史。虽然现在只有9对车,现新区正在争取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早晚高峰期有更多的车停靠坪山。连接新区与市中心区的大动脉——坪盐通道开工建设,将大大缩短坪山新区与市中心的距离。目前南坪三期初步设计与概算已报待批,预计今年12月开工,2017年12月完工。
    与此同时,新区城市环境也大大提升,各类公园、绿道网、有盖连廊、立体绿化等20个环境提升项目顺利推进,“花海聚龙山”、“马峦梅园”、深汕高速坑梓出口处等门户区域及厦深铁路沿线、西门渠化岛等成为“美丽坪山”的精品项目,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聚龙山湿地公园建成开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6.5%,绿道达153.18公里。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坪山新区还将围绕“青山入城,绿水绕城”实施路径,重点打造坪山“两线一片”景观带,塑造东部新城形象:结合坪山河流域启动区、中小企业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规划打造“中山大道”沿线景观廊道;结合华谊兄弟文化城、有轨电车等项目建设,开展“老横坪公路”沿线景观廊道的规划设计,提升新区的门户形象;加快推进厦深铁路坪山站周边片区的改造提升。
    空间资源如何整合亦是坪山探索重点,全年累计完成土地整备3平方公里,完成全年任务的125%,土地二次开发机制体制探索的坪山案例正在渐次呈现。制度查违成效显著,通过“九项举措”、“六条疏导路径”等举措,构建起了“预防为主,疏堵结合,制度查违,快速反应”的坪山特色查违体系,形成了规范合理的查违管理制度,实现永久性违法建筑(栋数)零增长。
    坪山中心区、坪山河流域、坑梓次中心、聚龙山片区等片区的开发建设闯出了园区建设与片区开发相结合的新路。坪山河流域综合治理及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已通过实施,“水环境治理+土地开发+产业转型+投融资”的“四位一体”综合开发模式深化探索,预计流域内近期实施项目将达138个,总投资181亿元。
    如何实现“工作在坪山,居住也在坪山”?目前,坪山新区保障性住房已经竣工455套,实际供应977套。今年正在重点加快推进市第九高级中学、坪山外国语学校、聚龙医院、健宁医院及坪山中心区文化综合体、坪山新区国际网球中心配套设施等一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建设。
    一座深圳东部美丽新城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改革案例
    基层治保组织的“坪山经验”
    向社会领域广泛借力
    坪山新区总人口60多万,每15人中就有14人为流动人口,而民警只有376人,警力严重不足,面对复杂的社会管理局面,精简的政府机构如何应对?
    五年来,坪山新区“发动和依靠群众,创新基层治保组织建设,实现社会治理社会治”,成效初现。6月13日,深圳市治保组织建设坪山经验推广会举行。笔者从会上获悉,目前,坪山超额组建了3.3万多人的群防群治队伍,其中企事业单位保安员5300多人,出租屋综管员和楼栋长近1.5万人,志愿者义工队伍近1.1万人。
    新区23个社区全部建立了新型社区治保会,功能更加多样化;企业建立治保会,树立大安全意识,实现员工、企业与社会的三方共赢;学校、医院保卫科和警务工作站合署办公,内外结合打造立体校园、医院安全网络,实现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的有序运行。
    一位与会者说,坪山新区采取“部门主导、多元共治”做法值得肯定,尤其是在充分发挥公安部门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向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社会领域广泛借力,形成基层治保工作强大合力。
    深圳市相关负责人指出,基层治保组织“坪山经验”可供借鉴,要求全市大力推广。
    “社企分开”激发社区活力
    社区结构:从“四合一”到“1+2+1”
    日前,深圳市股份合作公司试点改革经验交流会在坪山新区召开,全市推广政企社企分开的坪山经验。
    资料显示,坪山新区有两个街道、23个社区,都是由村改居而来,过去长期实行社区综合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股份合作公司“四合一”体制。“四个治理主体和社区事务‘一锅煮’、权责不清,人员交叉、一把手‘一肩挑’导致工作顾此失彼。”
    为此,坪山提出了“1+2+1”的社区治理新体系,第一个“1”是社区综合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主抓基层党建、社区事务决策、人事话语、资源支配;中间的“2”是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回归社区服务管理本位;后一个“1”是股份合作公司,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回归经济组织本位。
    同时,坪山还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社工、党员志愿者、义工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多元共治。
    在解决人员分流这一难点问题上,坪山将社区“两委”班子人数限定为5—7人,股份合作公司经营班子限定为5人,明确二者不得交叉任职。明确社区治安队伍由股份合作公司管理,新区加大财政投入,把原每年向每个社区补助60万元治安经费提高到90万元,补助对象由社区工作站调整为股份合作公司。
    此外,坪山还选取3个社区试点,把社区工作站原来承担的安全生产、计划生育、劳动、民政等几十项职能全部划到街道,社区工作站只承担群防群治、信访等少数职能,同时把社区各类窗口、服务平台统一整合到社区服务中心,交由社区管理。
    目前,坪山新区已全部实现政企社企分开,社区各治理主体各归其位,公共事务合理剥离,股份合作公司经营管理更加规范、转型发展初显成效。


【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