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广州西村的市场化试验
2014-12-3 来源:南方日报
广州西村街道环市西苑小区居民贾兆楼家的厨房里,摆放着两个垃圾桶,标识着餐厨垃圾的绿色桶内,分别装着仔细分过类的垃圾。每天傍晚,贾兆楼把两个垃圾袋分别投放到楼道的餐厨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
保洁员王志辉随后会进行二次分拣,经街道配备的餐厨垃圾处理机分解成有机肥料,作小区绿化植被的肥料,或免费送给居民养花。
贾家阳台上摆满了盆栽。“用的就是物业送的有机肥。”贾兆楼说,从家里“走”出去的垃圾以另一种方式又回来了。
2000年6月,广州被列为全国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去年8月,荔湾区西村街道引入企业市场化运作模式,以有害垃圾和低附加值垃圾回收处理为突破口,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引来众多关注。
●南方日报记者 刘进 见习记者 曹菲
“收买佬”
从“散兵游勇”到生力军
贾兆楼的阳台上几个空玻璃瓶整齐地排列着,现在有人上门回收这些废品。王燕华就是那个上门收“垃圾”的人。王燕华还有另一个身份——西村街道垃圾分类服务队员。像她一样有着双重身份的“收买佬”在街道一共有32人。
去年8月,西村街道与广州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分类得公司”)合作,由街道提供场地,公司提供人力,成立了西村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下称“促进中心”)。也就是从那时起,这些曾是收废品的“散兵游勇”变成了西村垃圾分类循环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促进中心社区项目部专员张敬棠说,低附加值的废弃物被分类收集后送往“环保小屋”,经工作人员数据录入后,再由专人定期收购。
红屋顶、白墙壁,贴有绿色垃圾分类宣传标语的“环保小屋”,是废弃物的中转站。西村街道共有15个,每座小屋可服务居民500户。张敬棠说,促进中心每逢周六、周日都会组织服务队员在不同社区开展玻璃、大宗家具、废旧木头、废旧纺织物等低附加值废弃物回收活动。
贾兆楼说,家里的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都投放到了楼下的有害垃圾回收箱里。记者在西村街行走,不时就能看到悬挂在墙上的红色的有害垃圾回收箱,里面装着不少废电池、旧灯管等有害垃圾。
像这样的有害垃圾回收箱在西村街道一共有169个,促进中心每隔3天会进行一次回收登记。同时,促进中心联合西村街内五金店、药房开展有害物质商铺代收工作,增加居民有害物质投放途径。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西村街共回收旧木制品约80吨,废玻璃约40吨、旧衣物约0.5吨、荧光灯管1100多根,过期药品、电池等有毒物品240多斤。截至今年6月,低附加值废弃物回收已稳定在每月35吨左右,基本实现了低附加值资源从垃圾源头分流减量。
三年探索
分类试点一度遭遇瓶颈
“3年多以前,西村是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西村街道城管科一负责人说。2011年,按照广州市统一安排,西村街道启动垃圾分类宣传倡导,为试点做准备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街道组织专人选择了一些在垃圾分类上先行的社区进行了考察学习。
经过多次商讨,西村街道决定在物业管理较成熟的岭南湾畔小区、环市西苑小区、西村街肉菜市场和广雅中学等4个单位率先进行试点。2012年5月,岭南湾畔小区居民接到一纸通知,每户可免费领取一个餐厨垃圾桶,西村垃圾分类工作正式进入实操阶段。
结果是令人遗憾的。“主动领取垃圾桶的住户不到80%。推广了半年,岭南湾畔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仍达不到40%。”街道随后又增加了向居民免费派送绿色的餐厨垃圾袋,并对袋子进行编号,以便对每袋垃圾的来源进行核查。物业还设计了给准确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发奖品,以激励居民分类的热情。但准确率一直徘徊在40%到50%之间,工作确实进入了瓶颈期。
老社区的垃圾都是靠环卫工上门回收,而环卫工的工资也是从每户缴纳的每月15元的环卫费中支出。设置分类垃圾桶后,居民会拒交环卫费,将直接影响环卫工的薪酬待遇。直到企业加入后,西村街以源头减量为目标,采取“先易后难”的路线,将低附加值废弃物和有害垃圾的回收覆盖整个社区,尝试触碰曾经不敢靠近的老社区。
深层矛盾
收运管理的现实困境
西村街的探索只是广州垃圾分类试点的一个缩影。据广州市城管委分类处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从2012年开始,广州分别在多个街道引入“直收直运”、“按袋计量”、“专袋投放”和“统收统运”等分类模式进行了试点。
“大多只推广了半年到一年时间。”广州市城管委分类处处长尹自永说,居民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环卫工人作业不匹配、回收设备不足等,都是造成试点“短命”的原因。
试点纷纷遭遇瓶颈,另一方面,化解垃圾围城的形势却已经迫在眉睫。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每天需处理的垃圾量平均为10562吨,但中心城区现有的终处理设施的李坑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仅为3000吨。
历经多年之后,为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仍然如此困难?两年前,省社科院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一份调研报告中,将原因归结为“路线纷争、制度缺失和体系不完善”三个方面。
在课题组组长、省社科院国学中心主任柯可看来,尽管时间已过去了两年,上述问题仍然存在。虽然政府一直力推垃圾分类处理,但广州的垃圾处理总体仍以烧埋为主、分类为辅,与该模式相配套的制度管理体系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柯可解释,以烧埋为主的垃圾清洁路线更注重终端,如垃圾中转站、焚烧厂、填埋场等设施的建设。除了焚烧发电以外,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经济效益。而以垃圾分类为主、烧埋为辅的路线,在对垃圾进行烧埋之前,将其中的高低附加值资源、餐厨垃圾等进行回收利用,在前端就构建起垃圾回收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最终进入烧埋环节的垃圾量将大大减少。
尹自永也说,现在垃圾处理财政预算也是与混合收运模式相配套的,清运的垃圾越多,获得的处理经费也就越多。垃圾分类处理后实现的减量化与此预算模式互相矛盾,垃圾减量意味着城管部门垃圾处理经费减少,自然缺乏推动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目前广州市缺乏相应的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设施,也是影响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参与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垃圾分类工作需要打破政府包揽,加强企业参与度,让利于民间。”柯可说,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表明,要最大程度地提高垃圾分类及资源化的效率和市场价值,就必须形成一个分工协作、价值分享的产业化体系。其中,包括垃圾管理企业、垃圾分拣企业、垃圾清运企业和垃圾处理企业等多种市场主体。
在柯可看来,企业参与西村街垃圾分类工作,就是引入市场力量参与垃圾分类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企业进驻西村街后,发挥熟悉市场和拥有回收渠道的优势,首先在有害垃圾单独收集和低附加值废弃物集中收集上,建立起较为高效的资源回收体系。由于打通了渠道,在“西村试验”中,居民、“收买佬”都可以直接从垃圾分类中获益,民众自觉分类的动力明显提升。
困难依然存在。尹自永承认,目前的财政预算无法与垃圾分类处理相配套,实行垃圾分类的同时如何激发城管部门、环卫工的积极性,仍是一个难题。
柯可认为,从长远利益来看,垃圾分类后大量资源被回收利用,流入烧埋环节的垃圾大大减少,这就意味着政府在烧埋后端处理上的投入将大大减少,从而极大地缓解了政府在垃圾处理财政投入上的压力。
“许多新技术、资本、从业人员都在民间,我们需要企业参与进来。”尹自永表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全民动员正是目前广州推行垃圾分类的四个原则。
根据今年7月广州召开的垃圾分类处理动员大会,目前正向全市推广的是“定时定点+误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并力争在今年内推广至30%的社区。
【www.gdsqzx.com.cn】
保洁员王志辉随后会进行二次分拣,经街道配备的餐厨垃圾处理机分解成有机肥料,作小区绿化植被的肥料,或免费送给居民养花。
贾家阳台上摆满了盆栽。“用的就是物业送的有机肥。”贾兆楼说,从家里“走”出去的垃圾以另一种方式又回来了。
2000年6月,广州被列为全国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去年8月,荔湾区西村街道引入企业市场化运作模式,以有害垃圾和低附加值垃圾回收处理为突破口,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引来众多关注。
●南方日报记者 刘进 见习记者 曹菲
“收买佬”
从“散兵游勇”到生力军
贾兆楼的阳台上几个空玻璃瓶整齐地排列着,现在有人上门回收这些废品。王燕华就是那个上门收“垃圾”的人。王燕华还有另一个身份——西村街道垃圾分类服务队员。像她一样有着双重身份的“收买佬”在街道一共有32人。
去年8月,西村街道与广州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分类得公司”)合作,由街道提供场地,公司提供人力,成立了西村街垃圾分类促进中心(下称“促进中心”)。也就是从那时起,这些曾是收废品的“散兵游勇”变成了西村垃圾分类循环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促进中心社区项目部专员张敬棠说,低附加值的废弃物被分类收集后送往“环保小屋”,经工作人员数据录入后,再由专人定期收购。
红屋顶、白墙壁,贴有绿色垃圾分类宣传标语的“环保小屋”,是废弃物的中转站。西村街道共有15个,每座小屋可服务居民500户。张敬棠说,促进中心每逢周六、周日都会组织服务队员在不同社区开展玻璃、大宗家具、废旧木头、废旧纺织物等低附加值废弃物回收活动。
贾兆楼说,家里的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都投放到了楼下的有害垃圾回收箱里。记者在西村街行走,不时就能看到悬挂在墙上的红色的有害垃圾回收箱,里面装着不少废电池、旧灯管等有害垃圾。
像这样的有害垃圾回收箱在西村街道一共有169个,促进中心每隔3天会进行一次回收登记。同时,促进中心联合西村街内五金店、药房开展有害物质商铺代收工作,增加居民有害物质投放途径。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西村街共回收旧木制品约80吨,废玻璃约40吨、旧衣物约0.5吨、荧光灯管1100多根,过期药品、电池等有毒物品240多斤。截至今年6月,低附加值废弃物回收已稳定在每月35吨左右,基本实现了低附加值资源从垃圾源头分流减量。
三年探索
分类试点一度遭遇瓶颈
“3年多以前,西村是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西村街道城管科一负责人说。2011年,按照广州市统一安排,西村街道启动垃圾分类宣传倡导,为试点做准备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街道组织专人选择了一些在垃圾分类上先行的社区进行了考察学习。
经过多次商讨,西村街道决定在物业管理较成熟的岭南湾畔小区、环市西苑小区、西村街肉菜市场和广雅中学等4个单位率先进行试点。2012年5月,岭南湾畔小区居民接到一纸通知,每户可免费领取一个餐厨垃圾桶,西村垃圾分类工作正式进入实操阶段。
结果是令人遗憾的。“主动领取垃圾桶的住户不到80%。推广了半年,岭南湾畔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仍达不到40%。”街道随后又增加了向居民免费派送绿色的餐厨垃圾袋,并对袋子进行编号,以便对每袋垃圾的来源进行核查。物业还设计了给准确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发奖品,以激励居民分类的热情。但准确率一直徘徊在40%到50%之间,工作确实进入了瓶颈期。
老社区的垃圾都是靠环卫工上门回收,而环卫工的工资也是从每户缴纳的每月15元的环卫费中支出。设置分类垃圾桶后,居民会拒交环卫费,将直接影响环卫工的薪酬待遇。直到企业加入后,西村街以源头减量为目标,采取“先易后难”的路线,将低附加值废弃物和有害垃圾的回收覆盖整个社区,尝试触碰曾经不敢靠近的老社区。
深层矛盾
收运管理的现实困境
西村街的探索只是广州垃圾分类试点的一个缩影。据广州市城管委分类处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从2012年开始,广州分别在多个街道引入“直收直运”、“按袋计量”、“专袋投放”和“统收统运”等分类模式进行了试点。
“大多只推广了半年到一年时间。”广州市城管委分类处处长尹自永说,居民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环卫工人作业不匹配、回收设备不足等,都是造成试点“短命”的原因。
试点纷纷遭遇瓶颈,另一方面,化解垃圾围城的形势却已经迫在眉睫。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每天需处理的垃圾量平均为10562吨,但中心城区现有的终处理设施的李坑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仅为3000吨。
历经多年之后,为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仍然如此困难?两年前,省社科院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一份调研报告中,将原因归结为“路线纷争、制度缺失和体系不完善”三个方面。
在课题组组长、省社科院国学中心主任柯可看来,尽管时间已过去了两年,上述问题仍然存在。虽然政府一直力推垃圾分类处理,但广州的垃圾处理总体仍以烧埋为主、分类为辅,与该模式相配套的制度管理体系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柯可解释,以烧埋为主的垃圾清洁路线更注重终端,如垃圾中转站、焚烧厂、填埋场等设施的建设。除了焚烧发电以外,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经济效益。而以垃圾分类为主、烧埋为辅的路线,在对垃圾进行烧埋之前,将其中的高低附加值资源、餐厨垃圾等进行回收利用,在前端就构建起垃圾回收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最终进入烧埋环节的垃圾量将大大减少。
尹自永也说,现在垃圾处理财政预算也是与混合收运模式相配套的,清运的垃圾越多,获得的处理经费也就越多。垃圾分类处理后实现的减量化与此预算模式互相矛盾,垃圾减量意味着城管部门垃圾处理经费减少,自然缺乏推动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目前广州市缺乏相应的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设施,也是影响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参与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垃圾分类工作需要打破政府包揽,加强企业参与度,让利于民间。”柯可说,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表明,要最大程度地提高垃圾分类及资源化的效率和市场价值,就必须形成一个分工协作、价值分享的产业化体系。其中,包括垃圾管理企业、垃圾分拣企业、垃圾清运企业和垃圾处理企业等多种市场主体。
在柯可看来,企业参与西村街垃圾分类工作,就是引入市场力量参与垃圾分类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企业进驻西村街后,发挥熟悉市场和拥有回收渠道的优势,首先在有害垃圾单独收集和低附加值废弃物集中收集上,建立起较为高效的资源回收体系。由于打通了渠道,在“西村试验”中,居民、“收买佬”都可以直接从垃圾分类中获益,民众自觉分类的动力明显提升。
困难依然存在。尹自永承认,目前的财政预算无法与垃圾分类处理相配套,实行垃圾分类的同时如何激发城管部门、环卫工的积极性,仍是一个难题。
柯可认为,从长远利益来看,垃圾分类后大量资源被回收利用,流入烧埋环节的垃圾大大减少,这就意味着政府在烧埋后端处理上的投入将大大减少,从而极大地缓解了政府在垃圾处理财政投入上的压力。
“许多新技术、资本、从业人员都在民间,我们需要企业参与进来。”尹自永表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全民动员正是目前广州推行垃圾分类的四个原则。
根据今年7月广州召开的垃圾分类处理动员大会,目前正向全市推广的是“定时定点+误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并力争在今年内推广至30%的社区。
【www.gdsqzx.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