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串联珠三角
2015-5-29 来源:人民日报
在广州市萝岗区科学城中学上初一的小龙,突然嚷嚷着要买一辆自行车。
“平时都是我们开车送他上下学,他这是动的什么心思?”父母一边犯嘀咕,一边多方打探,终于弄明白了:最近建成的一条绿道正好从学校边经过,一直连到住的小区附近。车道平坦,紧挨绿地,头顶树荫。“有这么好的路,我们都想骑车上下班了。”父母欣然应允。
“广东省的绿道工作不能停,要继续抓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眼下,广东正将绿道从线状扩展为廊道,使城市、社区、乡村绿地互联互通、互相融合,打造绿道“升级版”。
幸福之道:放松身心的驿站
广州科学城体育公园旁,一条名为“彩韵桥”的空中连廊横跨开泰大道,市民骑着草绿色的公共单车,在连廊上悠游往来,从这一边覆满绿树的山坡里冒出来,又扎进另一边的绿色山坡里。
“这可不是一条普通的过街天桥,你别看它只有短短800多米,却把两边山体里的绿道连接起来,总长超过5公里,沿途还串起了酒店、公园、学校、广场,大家都叫它‘云端绿道’。”企业白领黄琳趁着中午休息来这里骑骑车,放松身心。
2009年8月,广东省借鉴国外经验,率先建设珠三角绿道网。2010年被称为“绿道元年”,珠三角各市绿道工作者积极行动。截至2014年12月底,广东全省共建成绿道约10976公里,其中珠三角地区8909公里,省立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互联互通,形成一张“绿道网”。
生态之道:改善环境的抓手
绿道与普通自行车道、步行道的不同,体现在一个“绿”字上。珠三角绿道不光是路,更是一条条生态系统之“脉”,串起了沿线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
广州建成的2763公里绿道,全省最长,建设者们还围绕绿道增、改绿地1.6万公顷。据测算,绿道沿线绿化一年能吸收二氧化碳59万吨,释放氧气44万吨;85.8%的市民认可绿道的降温保湿功能,91.6%的市民认可绿道净化空气的作用。
在深圳,环保理念贯穿绿道建设始终。“尽量结合和利用现有环境,减少大填大挖及人工化痕迹过重的工程手段。”正如该市绿道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朱伟华所说,漫步绿道,随处可见用废旧集装箱组合搭建的绿道驿站等。
富民之道:撬动经济的支点
与其他很多建设项目推进难不同,绿道建设,几乎没有反对声音。“很多地方,社区、居民都争着申请把绿道延伸过去。”
为什么?原因在于珠三角注重绿道生态功能和经济产业功能的共同开发,注重对风景名胜、人文古迹、生态农庄等旅游资源的“穿针引线”。在中山市裕安人家旅游景点,绿道经过处设立了一个供往来骑行客歇脚停靠的驿站,为附近20多个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5年来,珠三角绿道各项服务配套设施,特别是驿站、停车场和自行车租赁点日趋完善,累计配套建成驿站238个、自行车租赁点368个,建成可玩可看可消费的公共目的地358个。(相关报道见第六版)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青山绿水留给城市居民。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广东在珠三角修建兼具休闲、生态、经济功能的绿道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绿色低碳、生态环保蔚为时尚,展现了广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决心和不懈行动。
建成1万公里绿道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珠三角绿道建设还受制于行政的分隔,彼此间还有很多断点;不少绿道只在特定区域,延伸到学校单位和生活区域的“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一些绿道徒有其“道”而不“绿”,有些则建在人烟稀少的乡野,利用率很低;绿道沿线的开发、利用和日常运维管理,也还有待完善。
可喜的是,广东已经吹响打造绿道“升级版”的号角:继续完善绿道网络,加快绿道连通;深入开发绿道网综合功能;推动绿道网向绿色基础设施升级;规划体育公园、水岸公园,划定生态控制线,健全绿道网长效管理机制。我们期望,珠三角的幸福之道、生态之道、富民之道,铺得更长、更广……(贺林平)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