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2012-10-29 来源:北京日报
第三,加强基层政府和组织自身改革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政府和组织的管理水平。一是从政府为民做主,到政府代民做主,进一步到居民自己当家作主,是一个历史性转变。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要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重点做好联系群众、引导民心、改进民生、推动居民参与工作,不断提高居民的议事能力。二是不断改善基层干部的领导方式。过去一些基层干部主要是按照上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工作,现在既要按照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要求工作,又要从群众的要求出发,这就要改变工作方法,进行工作方式的创新。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如何把握大局,让群众了解政策、执行政策,与党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这都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第四,不断完善多元治理的艺术。应该特别注重通过多元治理来实现社会秩序,发挥社会自身的作用来解决社会问题。实践表明,社会共同体的产生已经显示出社会需求、公共资源、多元治理之间衔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当然,它还需要不断历练,各级政府应创造条件使其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完善多元治理,需要进一步创造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公民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的培育,它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它的培育需要一个较经济发展更长的历程,甚至可能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但必须从现在做起。二是完善法治和政策环境,它是多元治理的规则基础,这些是现阶段可以做到的。三是个人权利保障,它是社会的理性基础,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它也需要每个人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以便能够承担起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第五,在完善社会管理上,要特别重视社会认同的力量。文化价值是人类强大的粘合剂,因为交流是文化的本质,也只有交流才能培养人们的认同感和社区感,产生人们共同的情感和行为,发现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的感觉。凝聚共识,建设强大社区,需要用创新的思想和理念去思考问题,以更大的智慧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精神是凝聚力的核心。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物质文明的道路,物质的现代化可以通过外资引进、本地开发快速实现。精神文明、社会治理能否在这样短的时间也建立起来?这其中包括:人们如何适应市场化过程中快速形成的社会差距?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实现和谐?人们之间如何友好相处?友好相处的精神基础是什么?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全面把握。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搞好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地位
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胡锦涛同志还强调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第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本质要求。经济增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是完善各类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风险的基础性工作,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应当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必须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加以体现。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其它发展都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或机会。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包括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的需要,使人的体力和智力等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当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本质要求。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就是实践科学发展。
第二,把社会管理牢牢夯实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上。“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指导思想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公平正义正在成为评价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人们对于发展的主观感受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覆盖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逐步建立,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稳步推进并有望提前完成预期目标。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正成为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理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在各地普遍实施。在社会管理方面,社会管理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深化,社会秩序不断得到加强。这些,都为“十二五”时期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今后一个时期,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仍然要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为目标,大大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进一步理顺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分配关系,力争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上有更大突破,夯实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石。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基层社会就业,广开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人民福祉的基础性工作,要真正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安全网,不断加速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的社会权利。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向更加合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构建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力相协调的和谐关系,政府应当更多集中在标准制定和转移支付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上,通过标准制定确保均等的技术和要求,通过建设和完善转移支付体制确保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以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速扁平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www.gdsqzx.com.cn】
共3页 1 2 [3]
第四,不断完善多元治理的艺术。应该特别注重通过多元治理来实现社会秩序,发挥社会自身的作用来解决社会问题。实践表明,社会共同体的产生已经显示出社会需求、公共资源、多元治理之间衔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当然,它还需要不断历练,各级政府应创造条件使其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完善多元治理,需要进一步创造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公民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的培育,它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它的培育需要一个较经济发展更长的历程,甚至可能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但必须从现在做起。二是完善法治和政策环境,它是多元治理的规则基础,这些是现阶段可以做到的。三是个人权利保障,它是社会的理性基础,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它也需要每个人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以便能够承担起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第五,在完善社会管理上,要特别重视社会认同的力量。文化价值是人类强大的粘合剂,因为交流是文化的本质,也只有交流才能培养人们的认同感和社区感,产生人们共同的情感和行为,发现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的感觉。凝聚共识,建设强大社区,需要用创新的思想和理念去思考问题,以更大的智慧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精神是凝聚力的核心。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物质文明的道路,物质的现代化可以通过外资引进、本地开发快速实现。精神文明、社会治理能否在这样短的时间也建立起来?这其中包括:人们如何适应市场化过程中快速形成的社会差距?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实现和谐?人们之间如何友好相处?友好相处的精神基础是什么?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全面把握。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搞好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地位
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胡锦涛同志还强调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第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本质要求。经济增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是完善各类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风险的基础性工作,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应当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必须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加以体现。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其它发展都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或机会。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包括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的需要,使人的体力和智力等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当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本质要求。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就是实践科学发展。
第二,把社会管理牢牢夯实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上。“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指导思想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公平正义正在成为评价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人们对于发展的主观感受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覆盖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逐步建立,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稳步推进并有望提前完成预期目标。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正成为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理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在各地普遍实施。在社会管理方面,社会管理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深化,社会秩序不断得到加强。这些,都为“十二五”时期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今后一个时期,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仍然要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为目标,大大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进一步理顺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分配关系,力争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上有更大突破,夯实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石。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基层社会就业,广开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人民福祉的基础性工作,要真正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安全网,不断加速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的社会权利。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向更加合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构建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力相协调的和谐关系,政府应当更多集中在标准制定和转移支付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上,通过标准制定确保均等的技术和要求,通过建设和完善转移支付体制确保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以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速扁平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www.gdsqzx.com.cn】
共3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