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调查:65.8%受访者不愿意与"玻璃心"的人相处
2017-7-7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玻璃心”,通常用来形容心理过于脆弱、容易受到打击的人。“玻璃心”,说碎就碎,别人不经意的评价、玩笑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伤害。你觉得自己是“玻璃心”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33名受访者的一项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称自己是“玻璃心”,55.7%的受访者感觉身边“玻璃心”的人多。65.8%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与“玻璃心”的人相处,75.6%受访者认为“玻璃心”需要改变。
调查中,00后占1.4%,90后占22.6%,80后占50.6%,70后占18.4%,60后占6.1%。
64.3%的受访者称自己是“玻璃心”
上海某高校毕业生余晓(化名)觉得自己“玻璃心”比较严重。“我一般会因为朋友对自己的态度而受伤。比如在群里聊天被忽视、遇到事情不被考虑在内时,我就会怀疑她们有没有把自己当朋友”。
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称自己是“玻璃心”,29.6%的受访者觉得不是。
“我觉得身边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玻璃心’,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余晓觉得只要“玻璃心”不太严重,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调查中,55.7%的受访者感觉身边“玻璃心”的人多,34.4%的受访者感觉不太多,3.0%的受访者感觉没有。
“我总想跟每个人都处好,就会不由自主地揣摩对方的心理。如果对方稍微表现得与平日不同,我就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或者会想对方莫名其妙地有这些行为是不是针对我。进而就会觉得自己特别无辜,会很伤心。”在余晓看来,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导致了自己“玻璃心”。
在北京从事文案策划工作的吕璞认为,阅历的增加会使“玻璃心”的状况有所好转。“刚毕业那会儿,工作上不顺利或者被批评,就会难受好一阵。但这两年就成熟多了。”
关于“玻璃心”产生的原因,54.9%的受访者认为是缺乏自信心,48.2%的受访者认为是缺少安全感。此外还有没有经历过挫折(46.0%),思虑过度(41.4%),苛求完美(33.8%)和曾遭受过欺负、留有心理阴影(18.1%)等。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指出,生活平稳、经历单纯是“玻璃心”现象的主要成因。“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安稳,对刺激更为敏感,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对自己不利的一面,更容易痛苦。另外,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定富足的社会,成长中相应的磨砺也少,抗挫折能力弱。一些对年长者而言不是个事的情况,在年轻人身上就会被放大。”
75.6%受访者认为“玻璃心”需要改变
“‘玻璃心’的人太脆弱了,经不起打击,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沮丧。另外就是反应过度,比如别人说话声稍微大一些,就会觉得对方很凶,是不是不喜欢自己,或者别人没有照顾自己,不重视自己。”吕璞向笔者道出了“玻璃心”的人的心路历程。
“玻璃心”通常有哪些表现?53.5%的受访者指出是过于脆弱、经不起挫折,51.0%的受访者表示是对外界反应过于敏感,49.9%的受访者指出其负能量爆棚、情绪悲观。另外还有无病呻吟、太矫情(39.6%),胡思乱想、过度担心(37.5%)和禁不起开玩笑(17.4%)等。
数据显示,65.8%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与“玻璃心”的人相处。
吕璞坦言和“玻璃心”的人打交道有些心累。“对于一些‘玻璃心’不太严重的人,我可能会稍加注意,比如说话不要太直。但是有的人,‘玻璃心’太严重了,别人正常的行为,他也会胡思乱想,很多都是没影儿的事。有时很难掌握和他们说话、做事的分寸,我就索性躲开这样的人,也省得给自己添麻烦。”
对于身边“玻璃心”的人,46.1%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接触时有所顾忌,说话做事时小心谨慎;40.3%的受访者表示能躲就躲,适当保持距离;33.4%的受访者会百般呵护,减少对方受到伤害的可能;24.7%的受访者表示会伪装、隐藏自己,迎合“玻璃心”的人;22.0%的受访者认为正常对待即可,没必要惯着;17.6%的受访者会推心置腹聊天,使其改变自己。
余晓认为“玻璃心”的人需要调节自己的心态。“我一般会在情绪过去之后反思,想想自己是不是小题大做了。或者把遇到的情况讲给闺蜜,让她们从另外的角度帮我分析。如果事情比较小就通过做其他事转移注意力,要不然心里总想着,会影响正常生活。”
调查中,75.6%的受访者表示“玻璃心”需要改变,9.9%的受访者觉得不需要,14.5%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好。
余晓觉得历练多了,“玻璃心”也会得到改变。“多和人接触,多接触社会,性格应该会更加坚强豁达,也会忽视那些琐碎的小事”。
迟毓凯认为“玻璃心”是成长中的问题,不必特殊治疗。“就像一些年轻人长的青春痘,苦恼不苦恼都是它,年纪一大自然就好了。‘玻璃心’是这些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内心脆弱的表现,长大一点,失个恋,老板骂一骂,自然就好了。我们做的只是等待,等待他们长大,‘玻璃心’就会变成‘钻石心’。”(实习生孙山 漫画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