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谣言泛滥只靠删是不行的
2020-3-17 来源:文章经授权转载自IPP评论(ID:IPP-REVIEW)
编者按
2020/03/16
增强防疫信息的理性交流,提升老百姓在不同信息中间甄别、辨识、讨论的能力,才是防谣治谣的根本。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IPP评论(ID:IPP-REVIEW),作者:姬煜彤,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政策分析师。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扰乱了庚子新春。在猝不及防之间,铺天盖地的疫情消息充斥网络空间,其中大量伪科学、疫情谣言也反复翻炒乘虚而入。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交媒体平台的“放大器”功能凸显,不准确的信息误导人们对情势的判断,加剧了社会民众的恐慌情绪,因此危机处置中如何防谣辟谣,是必须严肃探讨的重要问题。
仅依靠监管部门的删帖、禁言,并不足以防范谣言传播,因为各类信息的真伪性并非事先能够清晰辨别的,科学研究本身就有一个不确定性的问题存在,专家和决策者的认识也在不断改进过程中。所以,一些看起来似乎“明显的谣言”被删禁,反而是堵塞了真实信息传播的后果。而且,最重要的是,“严格管理”或许能够获得网络上一时的秩序或寂静,但无法帮助网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一旦新的假信息冒出来,又会让大家陷入一轮恐慌和焦躁。增强防疫信息的理性交流,提升老百姓在不同信息中间甄别、辨识、讨论的能力,才是防谣治谣的根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拓展科学传播渠道,推动网民理性参与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危机事件中则承担着降低辟谣成本的功能。[1] 本文介绍的《回形针PaperClip》作为业内极具代表性的一个科普短视频节目,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以短视频的形式和专业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向公众传递了病毒的感染、传播和防护等知识,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本文采用传播学5W理论对回形针视频进行分析,总结回形针视频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原因,以期为我国在科普短视频的内容创作与价值体现方面带来一点启发。
一、新媒体时代下
“严格管理”难以遏制谣言传播
近年来,为防止谣言对网络舆情的误导,我国网络监管部门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直接删帖或屏蔽谣言。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树立政府在管控谣言方面的权威,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滋生和蔓延势态,但并非管控谣言的治本之策。[2] 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谣言治理为例,删除屏蔽、注销账号等行政举措很容易混淆网络谣言与科学信息的区别,因为在需要确立一个未知疾病概念的时候,起初很难甄别网络空间中各类信息的真伪。
科学研究本身就无法完全消除不确定性,科研人员和决策者的认识也会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不断改进,若是此时网络监管部门直接将似乎“明显的谣言”删禁,便会使真实信息的传播渠道受阻,从而导致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此外,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单纯靠“删除信息”和“关闭网站”的防治谣言方式已然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际交流已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自由、及时地完成信息交换[3]。
这充分体现了网络舆情所具有的特点:
(1)传播范围广泛化。出于提升阅读流量的目的,部分自媒体在进行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时可能会走入误区。如对外国疫情管控方式的报道中,信息呈现出趋于情绪化叙事的模式。而社交平台上庞大的用户基数为不实信息传播形成大的效应,提供了最基本的群体聚集,在微信朋友圈的接力传播过程中, 这些矮化他国的信息通过微信自身的闭环式传播特性和强关系“人情捆绑”,让网络空间的“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凸显,进而引发社会危害。
(2)传播速度瞬间化。互联网的高速率传播使得网络信息裂变式传播成为可能,也让一批以“内幕消息”“最新研究”为噱头的网络谣言借机扩散、混淆视听。以传播力十分广泛的“双黄连可抑制病毒”为例,消息一经发布,瞬时间各大购物网站的双黄连口服液被抢购一空。虽然此后官媒发文表示: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提醒“请勿抢购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但互联网“呼风唤雨”、即时性传播的影响力仍然清晰可见。
(3)传播方式匿名化。由于广大公众不用担忧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一旦表达出对污名群体的偏见就会被识别出身份而受到法律制裁,对蒙受污名群体单向度地贴标签、形成刻板印象也便成了常态。在新冠病毒爆发期间,互联网上产生了各地对“武汉人”(湖北人)的排斥与区隔,他们被酒店逐出、被处处围追堵截,仿佛“武汉人”(湖北人)就是瘟疫的化身,而微博上无数被隔离的求助帖成了这场灾难的荒诞注脚。
如今新冠病毒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蔓延,在疫情国际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探索防控疫情的方式并相互影响,任何一国都不能关起门来治理疫情。但现阶段各个国家和各地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不等于科学分析,即既不能等到科学分析清楚了再做决策,也不能把政策措施本身当成科学分析,所以首先要根据有限的科学证据进行决策。同时,由于东西方在国家制度与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疫情管控模式也需要根据各国的情况来制定,而没有必要完全去效仿他国的解决方法。
因此,我国主流媒体一方面要传递理性的声音,客观地呈现一个全球共同抗疫的全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另一方面,需要给各种不同的科学分析意见开辟对等的发声渠道,让专家之间展开辩论,使公众有机会在聆听不同的专业意见的过程中获得宝贵的理性思考机会。
对于新冠病毒的认识,世界医学界目前也并未形成共识,因此辩论未必能保证达至真理,但是,不辩论,肯定只会让谣言、戏谑或者情绪化的宣泄取代真理的地位。换言之,只有通过展开有专业知识保障的大辩论,才能提高我国绝大多数监管者和普通网民的互联网伦理水平和现代公民意识。无论如何,让科学传播搭上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便车”,是促进我们从疫情中学习的必由之路。本文介绍“短视频+科学传播”的方式,试图为网络时代的科学传播方式创新提示一些基本方法,最终以公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升来实现网络谣言的彻底根除。
二、《回形针paperclip》
的表现及其优势分析
(一)《回形针PaperClip》的定位
《回形针PaperClip》(以下简称“回形针”)是科普类短视频中的后起之秀,它将自身定位于“当代生活的说明书”,旨在以社会化媒体和可视化技术为依托,提供与生活相关、“接地气”的知识科普服务。回形针每周会用4分钟左右的时间带观众窥探生活中的黑科技,监控探头、炒股、火化遗体、BT种子、列车调度……在过去的100多期节目中,回形针直面便捷生活背后的复杂程式,通过一个个严肃、深度、高密度的短视频,告诉所有人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今年2月,回形针制作的科普短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在短短10分钟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搭配可视化的数据,全方位地对病毒的感染、传播和防护进行了解释。该视频在微博收获1亿次观看,引得无数大V转发。这份冷静清晰的科学传播,让处在慌张焦虑的战“疫”中的人们认清了面前真正的“敌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一份勇气。
回形针制作的《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
(二)基于5W理论对回形针视频在防谣辟谣中的优势分析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在其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包括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以下将结合传播学5W模式,具体分析回形针视频在疫情辟谣中的优势。
1. 传者解读:充满理工科情怀的硬核科普团队与大量的二次传播者
回形针的前身是一个名为“混乱博物馆”、具有浓厚科普风格的栏目,创始人吴松磊原在“大象公会”从事严肃科普类视频的制作。2018年3月,“回形针PaperClip”正式从大象公会划分出来,成为一家独立运营的公司。目前,回形针创作团队约有20人,成员主要由作者、视觉设计师和负责后期的动效设计师、三维设计师组成,吴松磊和另一位创始人张每羊则承担编辑角色。团队中多数人有着理工科专业背景,在自媒体领域手法老练、选题精准、制作精良,是成熟的自媒体人。
回形针的粉丝作为视频节目重要的二次传播者,他们通过微信、微博、bilibili等平台观看视频的同时,也会进行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朋友圈中好友动态增加了彼此交流的互动性,从而形成了粘合度、可信度和互动关系都很高的信息传播网络,使得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短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吸引了广大公众高度关注和积极转发,使得视频节目产生了裂变式传播。
2. 内容透视:高密度的内容信息与准确的视觉语言
(1)选题精准
自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所有人的社交圈子都充斥着疫情信息,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似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本次回形针的选题选在了当下公众最关心的话题,短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用简明的语言将最基础的知识讲述给受众,成功科普了“肺炎是如何传播的”“口罩具备怎样的防护作用”“确诊数与死亡数的关系”三大关键性问题。其中,视频对病毒传播方式和口罩佩戴作用的科普,成功让一些固执不戴口罩的老年人明白了戴口罩的重要性。相比之下,网络空间中流传的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自然是难以让受众信服的。
(2)内容信息密度高
回形针的主创吴松磊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要做好一个科普视频,就是要让视频的信息密度高于文字。”因此,回形针会尝试在视频里加入更多高信息密度的画面来辅助他们的文本信息。以爆款短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为例,为了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病毒的传播机制,其引用了外网关于HIV病毒传播的模型片段,自己又建立了一个拟物化的新冠病毒模型,两者放在一起无缝衔接,帮助观众更好地关注到内容的语境。此外,回形针还用三维场景将数据可视化,目的是让故事表达更加简单易懂,即使是非理工科专业也能轻松理解复杂的专业内容。
(3)资料来源可靠
科普区别于一般的信息传播,应更加重视信源的可靠性。而信源的可靠性能为科普短视频带来更持久的生命力。回形针视频里,数据资料主要来自于学术论文期刊、专业书籍、政府网站上的公文、公开的企业财报、专利文件等。《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许多资料都是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报告、疾控中心的文件、央视新闻专家采访,以及《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等期刊的论文。视频运用有质感的图表,搭配信源可靠的关键数据,有力反驳了新冠肺炎爆发期间的一系列谣言。
3. 渠道分析:多元平台下实现的裂变式传播效应
疫情之下的全民隔离期,短视频、直播平台等线上节目迎来了逆势爆发的时机。回形针团队会将制作完成的短视频分享至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大社交平台,同时会将传播渠道拓展到弹幕视频网站 bilibili、新闻平台澎湃新闻、知名问答网站知乎网、全民短视频 APP抖音等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回形针扩大了受众范围,为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4]
比如,受众在微信平台上点击了“好看”,文章便会推送到微信好友的“看一看”中。在这个过程中,受众变成了内容分发的渠道,将文章推送至受众的圈层和群体。通过受众的层层转发与分享,回形针的短视频取得了指数增长的效果,实现裂变式传播效应。这也是回形针依靠一条严肃硬核科普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创造了全网累计播放量超1.5亿,微信公众号涨粉110万,抖音涨粉160万,各渠道累计涨粉470万的纪录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受众分析:精准定位受众群体与“陌生化理论”的使用
《回形针PaperClip》的目标受众是在校大学生、对科普感兴趣的青年和中年人等。这类受众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未知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但人类进入“知识爆炸”时代以来,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零碎,大多数人无暇对生活中数不清的黑箱逐个进行探索,而回形针的应运而生正是帮助人们节省时间,通过观看“有用”的短视频认识世界。
另外,为满足城市居民科普需要,将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陌生化”拆解,多问“为什么”,是回形针研究当代生活的起点。《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视频中“飞沫的尺寸到底有多大?”“相比是不是戴着N95,更重要的是:你洗手了吗?”等一系列发问拆解了过于学术化的概念,使得普通民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新冠肺炎的危害与防治手段,这对于谣言防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 效果阐释:人文理念融入下的用户沉淀
新闻的本质,不属于技术,不属于资本,不属于流量,而属于关怀众生的崇高美德。[5] 在短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的结尾处,吴松磊说:“可怕吗?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 RNA 序列,知道了它的感染机制、传播机制、临床表现和致死概率。其实也没那么吓人。如果我们被这个吓到,吓到要锁死来自武汉的邻居,吓到要攻击陌生的求助者,吓到要以谣言的名义让大家不敢说话。那才是真的吓人。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赞美所有还在认真工作的人们,希望新的一年,我们都能有更多勇气。”人文理念的融入使得这一科普短视频在理智分析病死率数据的同时,将光明引入被疫情所笼罩的神州大地。回形针视频用这种冷静克制的声音驱散了谣言和民众内心的恐慌,也因此沉淀了大批忠实的用户。
回形针制作的《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片段
三、增强防疫信息
理性交流的科普传播策略
(一)政府:加强制度建设,保证专家意见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新技术带来的革命性改变使得传统的监管模式漏洞百出,从而导致许多不准确的或错误的科学信息通过移动短视频平台发布出来,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产生极大的影响,诸如“新型冠状病毒是人造的”、“洋葱可以吸附新冠病毒”、“湖北产的大米上可能有新型冠状病毒”等谣言均属此类。
因此,在应用移动短视频进行科普宣传时,政府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内容的真实性与科学性。针对突发公共事件,我国各级政府可根据本地区的危机事件建立应急科普官方网站,邀请拥有不同意见的各类专家,进行日常预防性科普内容推送。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仅起到搭建平台的作用,激励专家以其专业声誉为保障对着公众发言。专业意见可以偏颇、可以不断修正,但必须对自己的专家身份负责。
同时,政府应当开辟渠道,在现有的网络监管体系基础上,加强专家与公众的良性对话,通过构建包括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在内的在线媒介传播矩阵,开展网络直播、在线对话等互动式应急科普,使公众科普需求的在线表达与科普服务有效对接。
(二)自媒体:提高自媒体内容编创水平,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自媒体应发挥“谣言粉碎机”的作用, 通过制作科普类短视频,助力科学知识和内容的传播, 及时地给广大公众送去带有温度的科普内容。首先,在传播效果方面,短视频和文字之间应做到互为补充、相互印证,让具有较高门槛的科学知识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与手段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其次,在传播效率上,自媒体制作科普类短视频可以借助当前飞速发展的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科学传播铺垫好更为流畅的传播渠道和通路[6]。最后,在传播机制方面,需建立科普人才培养机制,自媒体创作团队应密切与相关政府部门、科技企业、科研机构联系合作,培养既具备科学素养又具备技术能力的复合型科普人才。
此外,还需强调,强化自媒体自律的有效机制,一是强制要求其引述重要内容时注明可查询的出处,杜绝自媒体编造内容是当务之急;二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的联动机制,让科学领域的专家、法律专家、政府部门和普通群众有机会共同监督各个自媒体的运作,提升自媒体发放信息的品质。
(三)受众:提升媒介素养,主动产出、贡献科普内容
一方面,提升媒介素养是避免媒介认知偏差最有效的途径。疫情期间,许多权威媒体机构已搭建好相关辟谣平台,受众可以定期浏览相关信息,以辨别信息真伪。此外,受众应有意识地建立自身对虚假信息的过滤机制,用更为思辨审慎的态度来武装自己。简单来说,就是要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始终保持一种“怀疑”的科学精神,从而减少因事实失实造成的谬传误传。
另一方面,智能化信息生产时代,自媒体的发展扩大了信息源,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发声渠道。受众参与信息生产已经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生活状态,“全民皆媒”时代正在到来。[7] 为此,我国应鼓励更多有思想、有能力、有技术的普通用户参与到“短视频+科学传播”的工作中来。例如,回形针在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后,主创团队便推出了“回形针手册” 这一共享程度、平等程度更高的网络百科全书项目,让受众在各大平台下留言、互动、纠错,受众也因此有机会更深入地参与到信息生产过程中来。
·END·
参考文献:
[1]北京网络志愿服务总队之雷火志愿者.《疫情舆论汇编㊣雷火明书(0213)》[R].北京:“雷火研究”志愿者,2020.
[2]张志安,束开荣.网络谣言的监管困境与治理逻辑[J]新闻与写作,2016(5):54-57.
[3]马文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舆情演化及政府应对策略,[D].吉林省:吉林大学,2019
[4]秦家琛.科普短视频节目《回形针Paperclip》的传播学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9(13):130-132+137.
[5]杜骏飞.除夕札记(杜课929期)[EB/OL].https://mp.weixin.qq.com/s/naa2Gau8YMnnI0D4IGBEhQ ,2020-01-24.
[6]曾静平,卫玎.5G赋能短视频在中国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内容重构与价值体现[J].未来传播,2019(6):28-34.
[7]喻国明.换一种视角看“四全媒体”的产业格局和增长空间[EB/OL].http://blogec.blogchina.com/536965273.html,2019-10-18.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IPP评论(ID:IPP-REVIEW),作者:姬煜彤,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政策分析师。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