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省情发布《2025广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智库调研报告》(精华版)
2025-9-10
广东低空经济已进入规模化应用的初期阶段,处于从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建设走向商业化运营、产业生态构建的关键转型期。目前,受益于智慧城市建设与智能交通指挥系统走向深度融合,低空经济应用依托低空智能监管平台与城市数据中台联动走向更高效、更智能的调度和管理,低空运输安全性、运输效率与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低空出行方式加快普及化应用探索,相关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与拓展,低空经济生态正在形成。业界专家预期,2026年将成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与城市空中交通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节点,eVTOL有望在未来10年内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成为城市交通的新力量。但以低空经济加快“飞起来、用起来、管起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为目标,目前一些产业发展中暴露的问题要加快解决,对省级乃至国家级低空经济立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首先,制造端核心技术仍有瓶颈,产业链协同还有待加强。电池技术仍需要加快突破,飞行控制系统暂未能适用于复杂的城市环境,整机制造技术路线相对单一,产业链协同不足,已出现同质化现象。
其次,基建端空域管理效率待提升,基础设施还有短板。在空域管理方面,审批权限较集中,导致运行效率受限制。全国尚未建立统一的低空空域分类划设标准、空域准入条件以及空管服务保障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降设施覆盖不足,基建数字化协同性不足,低空基建也还需解决成本控制问题。
第三,运营端商业化未能落地是最大的问题。据广东低空经济企业反映,运营端面临的核心矛盾是商业化路径仍待探索。目前因安全、技术、飞控管理、价格、基础设施、运营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保险配套有待完善,适航认证周期过长、商业模式不明确与安全顾虑等,使得低空消费市场仍未能激活。
第四,政策端监管责任待明确,执法力度待提高,eVTOL等新型航空器的审定标准滞后于技术迭代速度。
最后,产业生态端的产业发展要素支撑还比较薄弱。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度依赖于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供应链等多链条深度融合,但目前产业处于规模化发展初期,创新要素支撑不足,资金与人才缺口较大,政策协同性也有待加强。
广东低空经济如何突破障碍加快发展?
低空经济作为新型综合性经济形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范式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建议广东依托珠三角地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优势,充分利用港澳国际化平台及跨境数据流动试点的独特优势,立足于“全球规则输出者”与“立体交通变革引领者”的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技术突破—场景引领”为核心主线,加快构建形成“研发—制造—运营—服务”低空经济全产业链。
第一,立法先行,为低空经济在法治化轨道下发展提供保障。总结广州、深圳相关立法经验以及产业发展实践情况,积极推动《广东省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以立法明确政府、企业、军方等多方责权利,明确空域使用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飞行服务、产业发展、应用场景、事故处置等诸多关键问题,在法治轨道上为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保障。
第二,加快标准体系与跨境规则探索,为低空经济发展形成制度保障。在标准引领方面,依托广东省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相关企业携手,围绕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安全监管标准、跨境物流标准等加快建设低空经济标准化体系,并推动eVTOL适航认证与国外互认。在加快建设跨境规则方面,广东要加强与香港、澳门的联系,建立粤港澳立法协同机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协同立法以及“监管沙盒”项目试点。目前,大湾区低空经济联盟已经成立,香港特区政府关于低空经济发展法例的修订法律已经生效,首批38个“监管沙盒”试点也已批出。广东与港澳加强立法协同的同时,可在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试点实施“低空跨境监管沙盒”,携手香港加快“监管沙盒”试点,依托“珠海—澳门”医疗物资航线开展“低空海关监管沙盒”创新等。
第三,以构建自主可控创新链为目标开展技术攻坚。低空经济技术攻坚应深度融入粤港澳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攻关机制。一是在动力系统方面,设立“低空动力电池创新中心”,重点突破航空固态电池技术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解决eVTOL垂直起降相关技术问题,增强安全可控。二是在飞控系统方面,组建“复杂环境飞控实验室”,重点要攻克城市峡谷多路径干扰、低空气流突变场景下的毫秒级避障响应难题。三是在产业链协同方面,推行“链主企业供应链开放计划”,联合民航中南局制定eVTOL专属适航标准,争取缩短认证周期至1年;支持小鹏汇天等企业提升关键子系统外采比例;扶持航空级碳纤维材料量产及飞控芯片国产化,大幅降低整机制造成本等。
第四,围绕构建数字低空治理体系,推动低空空域改革。要深化空域管理改革,需将其融入全省数字经济“一网统管”框架,破解空域碎片化难题。在管理机制上,可以借鉴深圳“负面清单+动态释放”模式,推动300~600米空域审批权下放至地市,建立“军地民”三方协同平台,率先实现广深珠城际主干航道空域的一体化调度。为此,建议广东省积极向自然资源部、中央空管委申报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将无人机航线、起降场等纳入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实现空域与土地、海域的“多规合一”优化低空产业基础设施布局。在数字基建方面,加快构建全省低空智联网统一平台,整合北斗短报文、ADS-B、5G-A三套身份识别系统,建立数据分级开放目录与安全防护体系,对接自然资源“一张图”平台,实现空域与国土空间数据联动,推进城市通感一体基站的部署。在设施网络建设方面,统筹通用机场与充换电设施的布局,同步规划充换电设施与国土基础设施,在粤东西北城区新增起降点,填补山区、海岛的覆盖盲区。
在安全监管方面,一是建立低空装备全生命周期追溯平台,形成全链条质量管控安全体系。包括强制飞行器关键部件接入质量区块链,实现“一机一码”故障预警,设立航空级芯片/传感器攻关专项,支持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等。二是健全可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升级防护体系,部署“量子加密+联邦学习”数据安全网,实现空域数据跨域训练零泄露、传输抗256位暴力破解等,并要加强敏感数据管理。三是提升智能协同中枢,保障运行安全。基于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构建低空运行孪生平台,实现50m×50m网格化空域管理,不断提高冲突避让响应速度,并接入气象和电磁等实时数据,自动触发电子围栏更新,将航路规划时效压缩至5分钟。四是建立全域联防联控的公共安全体系,在关键重要区域优先布设“相控阵雷达+光电识别”双模探测网进行主动防御。五是建立低空违规行为社会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共享自然资源执法监管网络,衔接自然资源失信黑名单,实施公众举报黑飞可获积分奖励机制等。
第五,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广东从“全球无人机工厂”升级为“低空经济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一是科技部门主导“卡脖子”技术攻坚战,加快产业技术原始创新。建议设立省级低空科技专项,由省科技厅牵头,制定低空核心器件攻坚计划,以“揭榜挂帅”等鼓励创新机制,联合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协同攻关研发。推动大疆、亿航等链主企业开放供应链份额,带动碳纤维复材、高能量密度电池、飞控芯片等核心环节的本土化替代。二是构建“广深珠黄金三角+专业节点”低空制造产业集群。其中,广州依托黄埔eVTOL基地打造总装中心,深圳发挥电子优势建设飞控研发基地,珠海聚焦雷达导航设备量产,佛山布局轻量化复材产线,东莞承接硬件外溢建设百公斤级物流无人机产线,中山、肇庆等地发展农林植保无人机等,各地市加强分工协作。三是实施企业分类培育策略。链主企业带动本土供应商参与高精度传感器等环节的替代;靶向扶持动力电池、飞控芯片、零部件等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争取在3年内新增50家国家级低空领域“小巨人”“专精特新”和“独角兽”企业。
第六,培育商业化标杆项目,加快场景创新。建议将低空经济纳入广东“十五五”规划重大民生工程,通过高频刚需场景打破“应用—成本”的死循环。在城际交通领域,开通广深珠城际空中巴士,构建“核心城市20分钟起降圈”,新增立体换乘枢纽,实现“低空+高铁”联运模式。今年可借助2025年全运会举行的契机推出“低空消费季”等活动,推动跨境低空观光、飞行赛事等新业态落地,激活消费端需求。在物流配送方面,聚焦规模化降本,构建“干—支—末”三级物流网络,重点拓展山区农产品转运、跨海高值海产品运输场景,打造百公斤级跨市物流网络。在风险分担机制上,设立商业化风险补偿基金,运用“保险+数据”动态定价模型,降低企业试错成本。
第七,连接全球创新资源为产业生态“筑基”。在人才培养方面,可推动中山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共建低空经济学院,开设航空电子、适航认证等复合型专业,定向培养并输送高级工程师人才。在数据流通方面,依托广东自贸区建立粤港澳数据安全通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低空数据交易中心,实现运营数据有效反哺研发迭代。在资本赋能方面,构建“财政+基金+保险”三位一体支持体系:设立千亿级低空产业引导基金,积极引入港澳资本参与;推广保险共担模式,开发涵盖电池热失控、网络劫持等新型风险的专属保险产品,有效降低企业保费负担。
完整报告或课题合作,请联系课题负责人:王璐(13719306715)
【www.gdsqz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