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主管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关注我们
调查服务号
省情发布
当前位置:省情发布 > 重点阅读 > 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广州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广州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17-12-13 来源:亚太智库传媒

二、构建城市创新体系,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广州知识经济比重所呈现出的爆发式增长,得益于广州保持了求“新”、求“变”的基因,在重化工业时期就开始为向知识经济转型做准备,在政策方面遵循发展规律,逐渐从产业政策向创新政策转变,构建适宜知识经济发展的城市创新体系。

(一)聚资源,增强知识经济发展力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集聚高端人才。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广州相对较低的房价/房租、便利的交通、较好的医疗条件和生活环境、较优的学术环境和教育环境大大加速了广州高端人才的集聚。201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人类发展指数,广州蝉联中国城市第一。二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出台集聚现代产业人才、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1+4”政策文件,探索下放职称评审权和人才认定权,同时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产业领军人才进行支持和奖励,对高层次人才实施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再配置以人才绿卡等政策,2016年,广州地区新入选中央“千人计划”专家46人,占广东省47.9%;新入选“万人计划”专家52人,占广东省74.3%;新入选“广东特支计划”249人,占广东省75.2%。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打造全国风险投资之都。广州是全国最早探索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城市之一,设有全国规模最大、高达100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截止2017年6月,已吸纳3000多家股权投资企业,管理资金规模6000多亿元。设立4亿元的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科技信贷规模全国最大。推动科技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2016年,广州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03家,累计347家,新增挂牌数及挂牌总数均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直接融资比重、保费收入增速、新三板挂牌增长率突破性地实现三个全国第一。

(二)育企业,促进知识成果产业化
  企业是进行知识转化的主体。广州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营商环境,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一是通过商事制度改革创造“广州速度”、“广州特色”,打造制度性交易成本“新洼地”。工商登记“今天约、明天办、后天取”,所有登记审批流程3个工作日内完成,形成“广州速度”。轻审批重监管、降成本,在全国率先探索出电子营业执照“一照通行”和“一照多用”的新路子,形成“广州特色”。以南沙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为载体,在国际谈判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规则和环境保护方面率先建立与国际商事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2013-2015年,广州连续三次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2017年1-5月,广州新登记内资市场主体增长42%,日均新增市场主体约790家。
  二是建立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催生创新型创业企业。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全孵化链条,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资金。通过推动旧厂房、村集体物业改造,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孵化载体,打造平价的“众创空间”,目前已拥有29家“村里的众创空间”,共111万平方米。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9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8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家;众创空间115家,其中45家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支持体系。在2015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考核评价中,5家获A类评级,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8家)和北京(6家)。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创新实践获得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唯一特等奖。

(三)强基础,创造知识经济新条件
  相对于传统工业经济,发展知识经济需要一些新条件。
  一是建设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关键平台,为知识、信息等智力成果作为无形资产投入提供基本保障条件。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三家知识产权法院之一,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自2014年底建成以来,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认定、赔偿等方面已成为主导力量。截至2017年6月,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6813件,审结4858件,结案率达到71.3%。
  二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物流产业发展,特别是实施“智慧广州、光网城市”战略为企业实现网络化、虚拟化提供了可能。广州已拥有世界级的信息港,是中国三大通信枢纽、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国际出入口之一,国际出口带宽超2000G,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互联网出口,国际局电路可直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通达全球的网络架构。4G用户约915.8万户,规模全国第一。

(四)补短板,提高原创知识生产力
  知识经济的源头是知识生产。尽管广州在发展知识经济方面具有较好的禀赋条件,但与世界一流都会区相比,广州科研、教育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为补短板,一是倾力打造高水平高校,整体推进广州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二是努力建设被称为“四不像”的新型研发机构,全市已拥有新型研发机构44家,数量居全省第一。三是引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广州,如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三星通信研究院、卡尔蔡司研究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的“联合研究院”等。目前广州已有18家国家级工程中心、2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和10家国家级质检中心。

(五)拓空间,推动知识经济规模化
  广州着力打造点面结合的多中心创新空间,完善知识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区域集聚的北斗矩阵。集中建设沿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创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为核心的广州科技创新走廊和珠江创新带,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载体,形成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已成互联网产业的“风口”,思科智慧城落户国际创新城,富士康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项目落户增城开发区,GE生物科技园落户知识城。
  二是全面发动,不断拓展知识经济发展空间。让创新驱动成为广州各区的核心发展战略。知识经济领头羊天河区愈来愈强,每平方公里GDP产出高达27.7亿元,远高于北京海淀、深圳南山,居全国三大科技强区首位。周边非传统中心区快速崛起,从化、花都和越秀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均超过30%,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的差距由2013年的12.66倍下降到2016年的10.02倍。


共3页 1 [2] 3